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章 宋教谕

作者:方锦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安行不悦皱眉。!晓?税_宅¨ ¢哽+薪~蕞~筷+


    “你作为族学的山长,历年考试的题集都不整理?”


    “不整理,如何能够了解近些年的出题方向?了解出题人的喜好?判断今后的考题方向?”


    “是是是,大人说的是,这就去搜集。”


    “嗯。”安行轻轻嗯了一声,“记得把历届评价高的答卷文章都抄录下来,多多了解,让准备考学的孩子多看看。”


    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不止是县试。”


    山长头快低到地上去,“是,我想办法去问问县学的教谕大人。”


    若只是题集,多找一些学子问问,或恐能问到。


    可若是加上评价高的文章,这就有些难了。


    他虽然是族学的山长,也要看县学的教谕大人给不给面子。


    “罢了,老夫自己去趟县学。”


    安行暗忖山长出面去要,约莫还要折腾一些时日,不如他亲自出面方便些。


    马车哒哒哒,莫徊又赶着车回了城里。


    县学在城中东南角。


    安行到的时候,己近申时,县学的宋教谕正盘算着今次平越县能出几个秀才,收到安行来访的消息很是诧异。


    这位安大人回乡后,他和县学上下也曾设局邀约过,但对方都推了。


    这个时候,人却来了?


    他赶紧整理衣冠,匆匆跑出去迎接。?l?a,x!s^w¢.*c¨o,m^


    “安大人。”


    “宋教谕。”


    两人见了礼,宋教谕便问道,“大人今日来是?”


    主要是突然到访,连个拜帖都没,他还真猜不到这位曾经陛下面前红人的心思。


    宋教谕毕竟不是自家人,安行也不能上来就跟人说要什么东西。


    便开始闲聊。


    先是问了县里这些年考中秀才和举人的人数,又问了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员们的生活,东扯西扯,说了足足小半个时辰。


    宋教谕一边答,一边感动。


    真不愧是他们平越县出来的官员啊,一心惦记家乡的学子,有这样的老大人在,是他们平越县之幸事啊。


    说着说着,宋教谕想到了半个月后中秋诗会。


    “大人如此关心县学,是我等的福分,下月八月十五,县学与府衙将在平镜湖举办中秋诗会,大人若得空,可能来共襄盛举?”


    安行:“?”


    他就是客套几句,倒也不必如此热情。


    宋教谕一脸期待看着安行。


    “大人,这平镜湖中秋诗会,是咱们县里每年的盛会,县里学子,不拘有无功名,皆可参加。若大人愿意来当评委之一,更能鞭策县里学子刻苦读书。”


    县里学子,或者说整个大盛朝的学子,提起这位当年连中六元的流云先生,哪个不是赞叹艳羡?


    若是安大人能当评委,定能让中秋夜的平镜湖沸腾。?s-o·s^o¢x!s!w*.*c·o+m+


    安行轻咳一声,想要拒绝。


    “老夫己然致仕......”


    “流云先生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若县里学子知道大人回乡却无缘得见,也不知该多伤心啊。”宋教谕说的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安行无法拒绝。


    想着若是自己在平镜湖诗会上出现,这消息传出去,或许那位故人也能知晓。


    顿了顿,应道,“可。”


    “多谢大人!”宋教谕乐开了花。


    流云先生这么好说话,要不,现在问他留下一幅墨宝?


    正想着呢,就听见安行问道,“县学里,有没有近十年的县试考题题集?”


    宋教谕错愕,没想到对方会要这个东西。


    他摇了摇头,“大人,并无。”


    安行的脸沉下,“宋教谕,身为县学的长官,历年历届科考之事,你得上心些。”


    却听得对方道,“不过,县学里有一份文档,是专门记录每一年科举试题的题目,按年份,均有记载,并无单独的县试题集。”


    他揣摩着安行的心意。


    约莫是想来看看他平日工作态度?


    主动问道,“不若大人等个三日,待我等将文档誊写分类后,再呈给大人?”


    原来不是没有,是统计在一起了。


    安行满意点头,“无碍,将这文档拿来,老夫先看个几日。”


    宋教谕连忙命人去取文档。


    安行又补了一句,“历届考生得优的文章也可一起拿来,老夫近来无事,倒也可以写几份批注。”


    听得宋教谕差点热泪盈眶。


    他误会大人了!


    人家不是为了考察他的工作,而是打算为县学里的学子发光发热啊。


    流云先生,果真是高风亮节,吾辈楷模!


    安行拿到了东西,客套了几句就走了。


    临了,宋教谕亲自将人送至门外,“大人,那就中秋平镜湖再见了。”


    安行点头。


    等人一走,宋教谕高兴


    不己,小跑着去寻了自己的同僚。


    “张训导,快快快,将流云先生会参加中秋诗会的消息散出去!”


    “我,是我,说服了流云先生!”


    ......


    夕阳西下,陆启文和陆启武划着船到了家。


    正拴着小木船,陆启武朝着山神破庙的方向眯了眯眼。


    随后,他低头对陆启文道,“哥,我好像看见那个讨人厌的崔大了。”


    陆启文拧眉,略抬头在周围扫了一圈,“小二,崔大在哪?”


    陆启武用眼神示意他看破庙的方向,“我方才见他进去了,穿着衣裳还是当时在镇上遇见的那一身。”


    这人克扣他爹的工钱,还摔过小六,他记得牢牢的。


    陆启文若有所思。


    “小二,你先别轻举妄动。”他道。


    陆启武点点头,担心道,“哥,他是不是对咱们家的花簪还不死心呢?怎么办?”


    “你一会悄悄绕到后山山腰那,从上往下看,看看崔大边上有没有旁人?”


    “嗯。”


    “先回家去。”


    等到了家,陈氏笑着道,“今个儿不用等,菜做完你们就回来了,快洗个手吃饭。”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


    郑氏给陆启武夹了一块红烧肉,“你爹今个儿一首念叨,说你撑船累得慌,得给你补一补。”


    “谢谢奶。”


    “这孩子,平时不是最喜欢这红烧肉吗,今个儿咋吃的这么文气了?”郑氏笑呵呵道。


    陆丰收哈哈大笑,轻轻拍了拍陆启武的后脑勺,“小二跟九爷学了武,武功暂时看不出来,倒是变得文雅了。”


    陆启武咬着肉,去瞧陆启文。


    陆启文气定神闲,给陆启霖夹了一块肉,“快吃,吃完该干正事了。”


    陆启霖:“大哥,我今天一整天都在背诗呢。”


    陆启武大口扒饭,三下五除二吃完,就道,“我去寻小树哥玩会。”


    郑氏奇道,“这小二,撑了一天船,咋就不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