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章 写后感:让光落在具体的褶皱里[番外]

作者:love卡布奇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的蝉鸣正盛。阳光穿过纱窗,在稿纸上投下栅栏状的光斑,像极了故事里那束照在糖纸星星上的光——这或许就是创作最奇妙的时刻,虚构的时光与现实的盛夏,在某个瞬间轻轻碰了碰。


    最初构思《与光同行的盛夏》时,我总在想:“光”到底是什么?是盛夏正午的烈日,还是冬夜里画室的台灯?直到写下祈丞和沈清书在雪地里交换画与糖的场景,忽然明白,光从不是抽象的符号。它是向日葵茎秆上被红绳勒出的浅痕,是橘子糖纸在雪地里映出的亮片,是王阿姨姜茶里浮着的红糖渣——那些具体到能触摸的褶皱里,藏着最动人的温度。


    五年时光,十圈红绳,其实是想写“重复”里的生长。我们总以为成长是轰轰烈烈的蜕变,却忘了最珍贵的变化,往往藏在年复一年的默契里。就像祈丞的颜料盘,从最初浓烈的橘红,慢慢调进了点白,像给阳光掺了云;沈清书的解题步骤,从潦草到工整,却始终在算错时皱起同一款眉头。这些不变里的微变,才是时光真正的刻度。


    王阿姨这个角色,是故事里的“时光容器”。她的花圃从来不是背景板,而是个会呼吸的隐喻——去年的种子发今年的芽,今年的花结明年的籽,多像两个少年缠绕的红绳。我特意让她留下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向日葵秆做的花架、四年的种子玻璃瓶、带着划痕的旧台历,因为生活的暖,本就藏在这些“舍不得丢”里。


    写到番外里那片生锈的太阳铁片时,我停顿了很久。那是十二岁的他们随手埋在雪里的物件,却被向日葵的根须裹了十年,像个沉默的承诺。这让我想起创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让情感落地?后来发现,答案就在这些“不刻意”里。不必写“我们永远在一起”,只需让红绳每年多绕一圈;不必说“时光难忘”,只需让橘子糖的甜味,从第一年的画里,一直飘到第十年的油罐中。


    最后一章的结尾,我让他们把新种子埋在老根旁边。其实是想说,所谓“与光同行”,从不是追着光跑,而是成为彼此的光。就像向日葵从不追逐太阳,而是把阳光酿成花盘里的籽,再把籽撒进土里,等着明年长出新的光。


    合上电脑时,暮色已经漫进窗台。远处的天际还留着点橘红,像极了祈丞颜料盘里最后调的颜色。忽然觉得,这个故事最幸运的事,是让那些虚构的时光,真的在字里行间发了芽。而那些红绳、糖纸、向日葵,或许会像王阿姨说的那样——只要有人记得,它们就会在某个盛夏,悄悄长出新的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