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3章 他们兜兜转转,最后给自己选了个“爹”——!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但朱厚照没有就此收手——反而另辟蹊径。


    他开始重用边关将领,自封“镇国公”,设立镇国府,广收义子——


    这分明是仿效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勋贵模式!


    明朝的功臣集团,只有两大来源:


    一是跟随太祖打天下的开国勋贵;二是朱棣靖难之役立功的靖难勋贵。


    朱厚照要做的,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镇国勋贵”。


    他所封的爵号,意味深长——


    江彬,平虏伯;许泰,安边伯。


    而所谓的“平虏”、“安边”——这是朱厚照一生的执念。


    最终,他用十二年时间,彻底击垮了蒙古最后的中兴之主达延汗。


    有人说朱厚照贪图享乐,其实颇为可笑。


    因为这位皇帝不住皇宫,后来连豹房都懒得呆,直接搬去了宣府——


    那可是九边重镇之一,直面蒙古的最前线!


    谁闲着没事跑到这里来享乐?


    整个明朝,论“天子守国门”,朱厚照才是真正的代表!


    守京师算什么?他是守宣府的皇帝!


    正德十二年,蒙古达延汗率五万骑兵入侵。


    朱厚照立刻上奏,请求御驾亲征——结果被文官集团驳回。


    明代和宋代一样,皇帝的旨意必须经过内阁联署,才能执行;


    若直接发“中旨”,因为程序未走完,官员可以拒不执行。


    更糟的是,自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实权落入兵部与内阁之手。


    理论上皇帝能撤内阁、杀兵部尚书,但却无法直接调兵用兵。


    至于昔日统军的五军都督府,早已是空壳衙门。


    这一切,要从明英宗朱祁镇说起。


    土木堡之败,京畿三大营、二十六卫以及大批勋贵几乎被一锅端。


    于谦力挽狂澜,赢得京师保卫战后,索性改革兵制,把兵权收归兵部。


    在这种制度下,朱厚照想出了一个惊人创意——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任命了一位叫“朱寿”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众人面面相觑:


    “朱寿?谁啊?从没听过!”


    朱厚照笑着走上前:


    “不好意思——朱寿,就是朕。”


    于是,皇帝给自己加了一个新身份,用“威武大将军”的名义下旨,从此绕开内阁,直接调兵!


    明武宗亲自挂帅,正德十二年一扫多年边关颓势,打出了震惊朝野的——应州大捷!


    威武大将军:


    “达延汗?来,单挑!”


    当年年底,统一蒙古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去世,朱厚照才二十六岁。


    这一战史称:明军阵亡五十多个人,蒙古军阵亡将近二十多个人。


    十万大军厮杀一天,就死了几十个?


    这数字像是春游出门,路上还可能多死几个人。


    朱厚照还自豪地说,自己亲手杀过敌人——虽不知真假,但确实坦率。


    不管后人如何质疑,这一战朱厚照赢了,而且是带着边军的荣光凯旋京师。


    接下来,就是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朱厚照再次御驾亲征,南巡出征。


    谁料,这一次,他遇到了真正的意外……


    宁王叛乱,在明武宗朱厚照眼里,简直是天赐良机。


    这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南巡,一路上能做的事多得很。


    若能打赢这一仗,又能顺势提拔一批中下层将领。


    然而——


    朱厚照人还没走到战扬,就传来了消息:宁王之乱已经被平定?!


    朱厚照:“什么?!”


    平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悟得天地大道的大名士——王阳明。


    不过,这事对武宗和朝中文臣来说,其实都是个意外。


    王阳明之所以下手,不过是担心宁王闹得太大,百姓受苦,于是干脆先斩后奏,把事给结了。


    可这下,朱厚照彻底不高兴了。


    没了宁王这个“经验包”,他怎么安插、封赏手下的将士?


    更别提顺藤摸瓜查出宁王敢造反的幕后依靠。


    自朱棣以来的藩王政策,已让大多数藩王没了造反的力气。


    宁王反叛,一定是在朝中另有依仗!


    朱厚照正是想借宁王之事撕开一个口子。


    而且,那时候的东南地区几乎是铁桶一块。


    他正愁没机会打开局面,好不容易等来宁王动手,结果——


    人没到,叛乱就平了!


    走到半路,宁王就被抓了!


    于是朱厚照干脆要求“二七七”把宁王放了,非得自己亲手活捉才行。


    这么一看,武宗一些看似荒唐的行为,其实并非全无章法。


    许多“离谱”举动背后,往往都有他自己的一套逻辑。


    就像现在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因为历史上真有个“离谱”的先例。


    只是王阳明这一手,最终两头都没讨好。


    如果不是中途意外落水,朱厚照或许真能继续演绎他的“荒唐”故事——


    得胜归京,在百官面前如孩子般炫耀,单纯而执着。


    可机会没了。


    南巡返程途中,朱厚照落水,随后因肺炎去世。


    史书记载中,这位纵情享乐的皇帝,终其一生无一子嗣。


    他死后,人亡政息,所有布局付诸东流。


    而文官集团,也从武宗的遭遇中吸取了教训。


    他们决定从诸藩王中挑一个新皇,杨廷和左右权衡,选中了朱厚熜。


    朱厚熜年轻早丧父,又与武宗平辈,这样一来,张太后仍是张太后。


    若找个母亲在世的藩王,那位的母亲就成了皇太后,张太后则只能做太皇太后。


    在整个大明,这个孤身无依的朱厚熜,看起来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杨廷和万万没想到——


    他们兜兜转转,最后给自己选了个“爹”。


    ……


    洪武时期!


    老朱的神情颇为复杂。


    刚看到朱厚照那些外号时,他还有些不悦,觉得这小子八成又是个和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差不多的货色。


    可看完天幕视频,他反倒露出几分玩味。


    这孩子除了爱玩,好像也没大毛病啊。


    十五岁继位,面对文武百官,还能有这样的帝王心性,实属难得。


    虽说建了豹房、重用宦官,可也没耽误正事。


    自封威武大将军,还改名朱寿,固然有些荒唐,但人家不也赢过蒙古吗?


    “这小子……”


    老朱微皱眉,心思暗暗流转。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