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1章 这皇位,小侄守不住,就让叔叔来接吧——!!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外号:明胖宗、十月皇帝】


    【因其体态肥硕,故被称为“明胖宗”;其登基仅十个月便去世,故史称“十月皇帝”。】


    【虽执政时间短暂,却推行仁政、宽厚待人,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序幕。】


    永乐时期!


    朱高炽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天幕之上,心中一震,表情也变得有些微妙。


    身为太子,本应是顺理成章地承继大统。


    可天下人只看到他继位的十个月——


    却未必知道他从立为太子到真正坐上龙椅,中间足足熬了二十年。


    更不会知道,在父亲朱棣雷厉风行的统治下,他是如何夹缝求存,步步如履薄冰。


    现在看到“明胖宗”这个外号,他嘴角抽了抽——


    胖是胖了点,但也不至于就成了标签吧?


    再看到“十月皇帝”,他心里略微一苦,终究还是没逃过这短命的命运。


    但好在后人评价还算公允,至少没说他无能,也没说他昏庸。


    一句“仁宣之治的开端”,让他内心略感欣慰。


    不管老二、老三心里藏了什么念头,甚至有什么图谋,那也撼动不了局势,除非他们胆敢起兵谋反。


    所以,当朱高炽看到自己最终顺利登基,他并没有感到太大意外。


    但真正让他没料到的是——


    自己居然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


    “才十个月?!”


    朱棣望着天幕上那一行文字,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他早就知道这个长子身体不好,可再差也不至于只活这么点时间吧?


    堂堂一国之君,登基十个月就驾崩,这也太匆忙了些!


    不过,从“仁宗”这谥号,以及天幕中那几句赞语来看,说明高炽在位虽短,治国却有章法,后人评价也算不错。


    只可惜了,十个月的帝王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也真够短的。


    一旦皇帝更替频繁,朝局恐生波动!


    朱棣身旁,朱瞻基脸色也微微一变。


    父亲当了皇帝,那他这个太孙,自然也就坐稳了继承人的位置。


    可偏偏皇位只传了十个月!


    那时候,二叔和三叔都还壮得跟头牛似的,根本没有病痛缠身。


    他一个小辈,能稳住局面吗?


    真的能压得住那几位叔叔?


    另一边,最高兴的无疑是汉王。


    他目光炯炯盯着天幕,眼中浮现出一丝藏不住的喜色。


    好消息!


    朱高炽这个“短命天子”,居然十个月就一命呜呼了!


    那是不是说明,未来……机会到了?


    没了长兄,他这个叔叔,说不定还能问鼎中枢!


    “这皇位,小侄守不住,就让叔叔来接吧!”


    他的神情越来越激动,连身旁那位向来稳重的“狂妄居士”也有些动容。


    眼看着每个人的脸色在剧变,朱棣心里早已一目了然。


    三子各有心思,他早看得透透的。


    在他心中,立朱高炽为皇,是最稳妥的选择。


    继承顺位清晰,有助于大明政局稳定。


    再说了,老大心性仁厚、待人宽和,确实比老二老三更适合掌权。


    但他知道——


    老二不是那种会心甘情愿退让的人!


    果不其然,这才刚看完天幕内容,朱棣就转头低声吩咐:


    “太子,看见了吧?”


    “天幕说你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


    “从今天起,给我老老实实把身子养好。”


    “那一身肥膘,必须得减下来!”


    朱高炽勉强笑了笑,苦涩点头。


    是啊,他能顺利登基固然是幸事,但只当十个月的皇帝,那背后要面对的,是接踵而来的危机。


    他突然有些担忧。


    万一自己真的早早离世,留下孤儿寡母,又该如何稳住皇位?


    那些跃跃欲试的叔叔们,真的会安分守己?


    朱棣此刻的告诫,看似严厉,其实是发自肺腑的关切。


    ……


    洪武时期!


    朱元璋看着天幕中朱高炽的名字,脸上露出少有的欣慰之色。


    “高炽这孩子,咱打小就喜欢!”


    “这孩子心细、能察民苦,是块好料!”


    在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里,朱棣私下最偏爱老二,觉得那小子最像他当年的模样。


    可朱元璋更欣赏的是老大朱高炽。


    那年几位皇孙奉命检阅军队,其他人都按时归来,唯独朱高炽回来最晚。


    朱元璋原本还以为他耍滑,谁知他却认真回答:


    “今早天冷,我让将士们吃完早饭再出操,免得冻伤。”


    老朱一听,顿时对他另眼相看。


    后来他又故意考校朱高炽的政务能力,结果更是满意得很。


    朱高炽翻阅奏章,准确挑出了关乎军民生计的大事,却有意忽略了那些微小的文书错误。


    朱元璋便问他缘由,他却答道:


    “小错不碍事,不值得上报皇祖。”


    这一番话,听得老朱心中一震。


    “仁厚之性,自幼显现!”


    这时,朱标也在一旁开口笑道:


    “父皇当年就说,高炽厚道聪慧,才学出众,如今看来确实名副其实。”


    看到弟弟的儿子这么争气,朱标也由衷高兴。


    无论朱棣是怎么得到这皇位的,终究是一家人!


    而朱高炽,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


    “是啊,高炽是个好孩子。”


    “只可惜命太短了,当皇帝才十个月。”


    “唉……”


    朱元璋长叹一声,目光落在天幕上,神情感慨万分。


    “仁宗啊……”


    “看来这大明前三代的君主,都还算是有几分本事。”


    “比起那积弱不振的宋朝,的确强出不少。”


    嬴政微微颔首,目光深邃。


    若不算上那位被架空的建文帝,大明的前三位皇帝——


    从布衣天子朱元璋、发动靖难的朱棣,再到仁慈宽厚的朱高炽,竟个个可圈可点。


    朱元璋出身寒微,却能开国立基,实属“草根帝王”中的巅峰;


    朱棣虽以兵起兵,逆势夺位,但治国有道,非昏君可比;


    至于朱高炽,光是“仁宗”这一庙号,便道尽其心怀百姓之志。


    “怪不得,大明末代君主崇祯,会选择吊死煤山。”


    “朱家这股骨气,真不是寻常人家能比。”


    “亡国也不苟活,宁为玉碎,这才是血性。”


    扶苏也在一旁点头,眼中露出敬意。


    相比之下,那大宋的天子们,实在不争气。


    虽说历史中不乏贤君,但从天幕中展现的内容来看,大宋整体水准实在令人失望。


    尤其是遇敌即退、每逢兵临城下便想着逃跑,简直让人摇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