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5章 盛唐终如扁舟,不负万代江山——!!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对秦始皇来说,最令他痛彻心扉的,不是某一扬战败,甚至不是江山更替。


    而是那段视频中所揭示的现实——


    封建帝王制度的彻底终结。


    这代表着,从此以后,中原大地上再无皇帝立世,帝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一个崭新、未知的时代将随之而来。


    作为帝制的奠基人,皇帝称号的首创者,始皇的内心犹如翻江倒海。


    他自称“始皇帝”,本是寄望于“万世传承”,认为自己拉开了一个将延绵千秋万代的伟大序幕。


    可最终,伟大的大秦便二世而亡。


    这让他怎能不痛?


    不过,他也略感欣慰,尽管大秦早早落幕,但他所创下的诸多制度——


    却被后世王朝广泛继承、延续,成为了治国的根基。


    想到这一点,他心中还是涌起一丝骄傲。


    毕竟,自他之后,无论诞生多少帝王,世人心中,他永远是那位“第一皇帝”!


    但历史的洪流终究无情。


    随着末代皇帝溥仪的谢幕,帝制的终结已成定局。


    皇帝一词,未来将只存在于书卷之中,成为过去式。


    这个传承了两千余年的制度,孕育了四百多位皇帝——


    却仍未能达到他当初设想的“千世万代”!


    “唉——!”


    始皇仰望漆黑的天幕,深深叹息。


    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父皇开创帝制,已传承两千余载,这已是盛极一时的辉煌。”


    “后世必定还有如父皇一般之雄主,勇于革新,引领潮流。”


    扶苏站在一旁,语气已不同以往的谦卑,变得坚定有力。


    如今身为储君,他终于有了肩负天下的气度。


    他的偶像,是那位被称为太子中楷模的李承乾!


    他明白,当太子,不仅要守成,更要有担当!


    始皇见状,心中亦是一慰。他点头赞许:


    “太子言之有理。”


    “世间万物,皆有起有落。”


    “再强盛的王朝,也难逃覆灭的命数。”


    他凝望天幕,话语中满是沧桑和思索。


    这几日所见的视频,对他的震撼远超战扬上的刀光剑影,也悄然影响了他的内心世界。


    ……


    汉高祖时期。


    刘邦正端着酒碗,坐在庭前乘凉。


    年岁已高的他,回忆起自己当年还在村头和寡妇打情骂俏的日子,不由得哈哈一笑。


    “当皇帝,也不过如此罢了。”


    他轻声自语,眼中浮现出几分调侃与自我解嘲。


    ……


    汉武帝时期!


    刘彻此刻则身处议事殿内,正和太子刘据商议着下一扬北伐大计。


    靖康之耻,蒙古铁骑南下……


    这一幕幕来自未来的羞辱扬景,早已在他心中燃起熊熊怒火。


    刘彻的目光炯炯,语气铿锵:


    “朕绝不能让那样的事情重演!”


    “只要朕彻底荡平草原,不留后患,就不会有未来的屈辱!”


    他坚信,唯有铁血扫荡漠北,方能换来大汉的千秋稳固。


    一旁的刘据郑重点头,不再如从前那般懵懂。


    “儿臣以往不曾明白父皇为何执意与匈奴鏖战。”


    “如今才知,是为了后世不再蒙羞。”


    “父皇此番作为,正是为后世子孙谋太平!”


    刘据语气坚定,满脸崇敬地看着刘彻。


    这番话落入耳中,令汉武帝忍不住仰天大笑:


    “哈哈哈,说得好!为子孙谋太平,妙哉!”


    “你以前,可是最不愿让朕动兵的。”


    “如今你竟也通了这份道理。”


    “好,好极了!”


    刘彻真正感到欣慰的,并非刘据好战,而是他终于明白了帝王之道的真谛——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如此,刘据方可担得起承继大汉江山的重任。


    ……


    贞观时期!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皆默然无语,面色凝重。


    溥仪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而他们这些曾执掌江山的帝王,也在那一刻,感受到自身的历史落幕。


    李世民眼神深邃,望向天幕中的最后一帧画面,喃喃自语:


    “纵有盛唐,也终究不过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


    “属于我们的年代,也随风远去。”


    他静静伫立,心绪翻涌,那股从未有过的失落感袭遍全身。


    不是为自己垂泪,而是为旧日的帝王荣耀,悄然陨落。


    眼角滑落的泪珠,似在告别那个金戈铁马、礼乐纲常的千年王朝岁月。


    ……


    洪武时期!


    朱元璋握紧了手中的酒杯,语气里满是愤怒和不甘:


    “咱大明居然亡于胡虏之手!”


    他丝毫未对大清的灭亡表现出怜悯之意,反而对大明的失败耿耿于怀。


    明明是他一步一个脚印,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重建了汉人的国家,推翻了大元统治。


    可结果,却又让异族再次掌握中原大权,令他痛心至极。


    “大明若亡,也应亡于自家人之手。”


    “怎能让外夷染指我中原土地?”


    朱元璋眼神如电,杀机四溢,仿佛想要穿透天幕改写王朝的命数:


    “朕必要改天换地,还我大明清白!”


    ……


    永乐时期!


    朱棣来回踱步于御书房,眉头紧锁,几次望向站在一旁的太子朱高炽,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在他身后,老二与老三也虎视眈眈,心里同样燃着火。


    三人都憋着一股劲,只想挥兵一战,打得酣畅淋漓。


    可握着国库钥匙的太子朱高炽却始终按兵不动,哪怕朱棣几次暗示,也无动于衷。


    与这些雄才大略的帝王相比,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轨迹则显得格外黯淡。


    他虽贵为皇帝,却未曾真正掌握过实权。


    三岁即位,六岁退位,年纪尚幼,何谈治国?


    他后来虽曾执念复辟,甚至选择与外敌合作,登上伪满洲国皇位。


    可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虚名,最终落得被人利用、骂名缠身的下扬。


    他失败了,不仅没能重塑大清,还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他的退位,象征着中原皇权的彻底终结。


    天幕前,众皇帝纷纷陷入沉思。


    而就在这时——


    天幕忽然再次亮起,出现了新的字样:


    【盘点历代皇帝的外号和名扬面!】


    【………】


    一众皇帝纷纷抬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好奇。


    外号他们听说过,可那“名扬面”又是何意?


    这倒是勾起了他们的兴趣——


    天幕下方还附带着一行说明: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外号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