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7章 要不是他步步紧逼,我岂会起兵造反?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明太祖既有二十多位皇子,为何偏偏立孙?”


    “这岂不是埋下祸根?”


    “倘若诸王中有人野心勃发,天下怎能安宁?”


    始皇帝不解朱元璋此举。


    按理来说,皇位继承应兄终弟及。


    朱标既亡,那应由秦王、晋王、燕王等兄弟继之。


    可他却偏偏将皇权交给了子嗣的孩子。


    诸侯王们又怎会甘心?


    “怪不得后来局势不稳。”


    始皇叹息了一声。


    ……


    大唐!


    太极殿内寂然无声。


    李承乾捋着几缕胡茬沉思。


    “朱元璋立孙不立子,实在是……”


    “让人玩味至极。”


    李世民心中泛起疑云。


    他不相信,那个从乞丐出身最终登顶天下的朱元璋会糊涂到这种地步!


    老朱绝不可能察觉不到其中暗藏的隐忧。


    旁边的长孙无忌开口道:


    “诸王握有重兵,若生异志,势必引发内乱。”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背后定有安排。”


    “他必然会为自己的孙子预留下足以立足的根本。”


    房玄龄却面露凝重,缓声说道:


    “只是,这一步已然埋下了大患。”


    “我以为,日后的燕王起兵,正是因此埋下伏笔。”


    ……


    永乐时期!


    朱棣望着朱允炆登基的画面,内心百感交集。


    当年长兄去世,宗亲之中最有资格的其实是他。


    可父皇终究把皇位交给了朱允炆。


    而彼时的他,并未动过夺位之念。


    他始终相信,父皇不过是更偏爱长兄而已。


    这座龙椅,本就是为长兄一脉所留。


    朱棣打心底接受了这个现实。


    自那以后,他收敛锋芒,只愿安分守藩。


    这也是他多年如一的想法。


    当年朱标尚在,他便甘心守边疆,披甲出征。


    可世事难料……


    他的那位侄儿,心狠手辣得超乎想象。


    刚继位不久,便急不可耐地发动削藩!


    实际上,藩王制度本就有废除的可能,这一点朱棣他们早有心理准备。


    当年朱标就谈及过相关打算。


    若是由朱标亲自出手,他们自然不敢有任何反抗。


    然而朱允炆不仅性急,手段更是毒辣!


    上来便废黜数位王爷为庶人!


    甚至还将那位自幼与他一起长大的湘王,逼得走投无路而死。


    那可是他的十二弟啊!


    朱棣一想到性情温和的十二弟,心中便一阵绞痛。


    不仅如此,朱允炆还追赠湘王为“湘戾王”。


    这口气,怎能咽得下?!


    各地藩王无不人心惶惶。


    在那种情形下,不反就是等死!


    “十二弟啊……”


    朱棣叹息一声,旋即轻轻一笑,道:


    “这侄儿,倒是与父皇一般狠厉。”


    “若非他步步紧逼,我岂会起兵造反?”


    “………”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一旁默然无语。


    他们也曾在靖难之战中立下功勋。


    若非身陷绝境,谁愿意背负叛臣之名?


    当时,建文帝的屠刀已经高悬在燕王府满门之上!


    若非父皇既能忍又敢断,


    只怕此刻他们坟上的野草,早已随风飘摇。


    ……


    洪武时期!


    老朱盯着天幕,没有明显情绪波动。


    朱标身死后,他真的把皇位交给朱允炆?


    细细揣摩之后,竟觉得这是自己会做出的决定。


    可自己……总不至于愚钝至此吧。


    允炆年纪尚轻,尚未在朝堂扎下脚跟。


    自己自然要为其排除险阻,好令他平稳登基。


    甚至提前备好后路,以备未来突变之需。


    为何仍会出现这样的纰漏?!


    更何况——


    视频里朱棣的那番内心独白,也明显能看出他无谋反之心。


    那么,传闻中的燕王骑兵,到底从何而来?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扫了朱棣一眼。


    此刻,朱棣仍旧跪在殿前。


    当他听见自己在天幕中最终所说的话,才慢慢吐出一口浊气。


    父皇!您看见了吗?儿臣当真无二心啊!


    天幕继续说道。


    【洪武三十一年,紫禁宫内钟声震天。】


    【年方二十一的朱允炆登上皇位,承继大统,改元建文。】


    【建文帝登基后的首项政令,便是对诸王动手,谁知这柄削藩之刃,竟成了斩向大明心脉的屠刀!】


    【这扬席卷天下的靖难之战,其实正是太祖当年分藩布政所埋的祸根。】


    【太祖朱元璋将二十余位子嗣分别封藩,其中朱棣镇守的北平,尤为关键。】


    【而当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位落入皇孙朱允炆手中时。】


    【他面临的,是九位亲王拥兵三十万的重压。】


    【建文初年,朝会上,齐泰据《皇明祖训》所载:“无忠良之臣,有反叛之徒,宜举兵而讨”。】


    【黄子澄也搬出汉朝推恩令,三人遂定下削藩之策。】


    【………】


    视频之中——


    朱允炆身披龙袍,神色庄重。


    其身后站立三位重臣,赫然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后世称之为“建文三傻”,此刻正共谋削藩大计。


    “召你们前来,非是问该不该削藩。”


    “而是要你们给朕一个切实的时机与手段!”


    面对此问。


    三人提出两种策略:


    其一,以强先制强者,直捣燕王。


    从最具实力的朱棣下手,一锤定音。


    其二,由弱至强,逐步图之。


    先对几个边远弱藩动刀,树立皇权威严。


    朱允炆深思良久,最终采纳后者。


    毕竟……


    若一开始便撼动根深蒂固的燕王,恐怕事与愿违。


    在册立储君前,朱元璋曾对朱允炆提出试问:


    若你将来登基,该如何处置你的叔父们?


    朱允炆那时应对道:


    “先以恩德笼络之,再用礼法约束之。”


    “若无效,再削其土;若依旧桀骜,便废其爵,甚则出兵征伐!”


    简而言之,是恩威并施,步步紧逼。


    朱元璋对这番话颇为赞许。


    他曾期许朱允炆治世时,能善待兄弟诸王。


    怎料——


    朱允炆一即位,便在三位股肱之臣的推动下,大开杀戒,雷厉削藩!


    在正式称帝前,他便宣布周王橚有罪,贬为庶人,流放岭南!


    紧接着便是齐王、代王、岷王与湘王……


    四王之中,一人自焚,其余皆废黜,充军边地。


    建文帝设想的是,先清除较弱的势力,最后再动朱棣。


    如此一来,朱棣便成了孤军独斗。


    要知道,历代从未有藩王能凭一隅之地反抗皇权。


    按照齐泰与黄子澄的盘算,在剪除其余藩王同时,牵制燕王,不使其有异动。


    届时,大势压身,朱棣自然低头。


    然而,三位大臣错判了朱棣的胆识,也高估了自身的手段。


    尤其出手对付湘王之举,简直是昏招至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