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章 谋反之罪,理当重惩,断不可宽恕!君权威仪,岂容践踏?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因其直指皇位统治之根本。


    触碰权力之人,必遭权利反噬!


    唯有以雷霆手段,方能稳固江山根基!


    而提到太子李承乾时,李世民已是泪如雨下。


    “我已老矣,常忆往昔种种。”


    “你们替我决断吧。”


    “太子……应如何处置?”


    满朝文臣面露难色,谁也不愿先言。


    如何定夺?


    虽贵为储君,亦难逃谋反的惩罚。


    然而……房玄龄等人从未见李世民露出如此哀容。


    那曾在玄武门弑兄囚父的帝王,如今竟面临“杀子”之选?


    尽管如此,房玄龄依旧鼓起勇气说道:


    “太子所为,已触谋反重罪。”


    “依法,理当问斩!”


    “不过……”


    言至此处,他话锋陡转,


    “陛上既能秉慈父之心,又可善终于世,此乃两全。”


    “将李承乾贬为庶人,亦足矣!”


    李世民泪流满面,哽咽问道:


    “此法可行否?”


    房玄龄立刻答道:“陛下若下御批,我等自当依命施行!”


    李世民再未开口。


    因为他明白,若儿子得以保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随即,他挥手遣散百官。


    独自坐于空旷殿中,失声恸哭。


    天幕画面渐暗之时,旁白声音响起——


    【次日,侯君集等涉事官员尽数伏诛,尸首示众,惟家眷未遭牵连,仅流放边地。】


    【太子李承乾则被削爵为民,迁居黔中。】


    ……


    大秦。


    始皇微微点首:


    “手段略显宽容,却也无甚不妥。”


    “侯君集等,虽谋反之徒,却也是开国功臣,罪虽至死,其眷属无辜。”


    他对李世民的处理方式,并未表示否定。


    大秦自奠基以来,亦未对功臣赶尽杀绝。


    唯有如此,方可稳国安民,聚贤纳士。


    当年大秦横扫八荒,靠的便是贤才如流,能臣若雨。


    敬其才,任其能。


    才能成就今日之秦!


    “唐太宗亦是重情之人,可惜……”


    “情绪外露,未必适合帝王之道。”


    始皇话语平静。


    他看的出来,李世民在群臣面前泣不成声。


    并非伪装,而是真情流露。


    然则身为天子,岂能轻易袒露内心?


    君王之心,应让臣子难以琢磨,而非显露无遗,让人洞察殆尽。


    帝王的情绪,也应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由群臣推测、而非尽窥。


    至于放过李承乾之事,始皇并不认同。


    李承乾虽有太宗未察之责,但他毕竟犯的是谋反重罪。


    即便乃皇子,触犯纲纪亦该斩立决。


    犹记当年公子虔之事,虽属王室,亦未能免罚。


    正因如此,秦律方能严明,法度森然。


    天下万民皆畏法,方能持久天下太平!


    若因亲情破格赦罪,那这等律法,又有何威信可言?


    大汉。


    “侯君集、李元昌等人既然起意叛乱,自应一门斩绝。”


    “叛反之罪,理当重惩,断不可宽恕!”


    “太宗实在太过仁厚。”


    对于李世民的这番处理,汉武帝刘彻心中也有所不满。


    君权威仪,岂可容忍践踏?


    今日是侯君集,若明日再有人效尤,又该如何?


    倘若人人皆仿此行为,朝纲还如何维系?


    “儿臣以为太宗之断,合符律法。”


    “虽为逆行,然有战功,不连无辜。”


    “………”


    尚显稚嫩的刘据低声出言,神色却分外坚毅。


    刘彻望着这位嫡子,不由得笑了笑,道:


    “你与太宗倒是相像,都心肠柔软。”


    在看过李承乾当众顶撞李世民之举之后,


    刘据对这位太子,竟越发生出几分认同。


    偶尔太子不那么刚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若换做自己被儿子如此顶撞,只怕当扬气绝身亡。


    好在据儿一向孝顺贴心。


    这样的儿子,怎能不爱惜?


    刘彻对李世民宽容亲子之举,也就多了些体谅。


    律法本是帝王用以治国之器,至高皇权,才是真正的主宰。


    稍作变通,又何妨?


    例如赦免自家子嗣的重责。


    再者,李承乾已降为庶民,也算付出代价。


    每当忆起刘据自缢那幕惨状,刘彻内心就隐隐作痛。


    倘若当初天幕中之据未曾轻生,他自然也会设法保下这位儿子的性命。


    ……


    大明。


    较之秦皇汉武,朱元璋可就铁血许多。


    “凡是胆敢反叛之辈,皆应诛连九族,寸草不留!”


    朱元璋语气森冷,声震殿堂,透着滔天杀意。


    这话,像是专门讲给朝臣听的。


    诸公纷纷低头敛目,无一敢吭声!


    若与太宗仁德相比,如今圣上则铁面无情。


    三大要案,波及范围广泛,


    死亡人数加起来,恐怕破十万人!


    胡惟庸、李善长皆是开国功勋,结局如何?


    全族伏诛!


    而且他们还并非以谋逆定罪。


    凡是忤逆皇命之人,皆难逃一死。


    若侯君集等于大明犯事,


    焉止一命被斩?


    其家上下,恐怕皆不得幸免!


    朱皇帝可从不手软。


    念及此事,不少官员心头泛起对仁厚皇后的追思。


    自从皇后薨逝后,陛下的杀气更胜以往。


    如今庙堂之上,众臣每日都如履薄冰。


    “父皇此言恐有过重。”


    “儿臣之见,连坐三族已属足够。”


    朱标在旁插言,语气温和。


    朱元璋却未答话,只觉太子心肠太软。


    对于李世民赦子一事,朱元璋倒未生异议。


    终究还是李世民自身未尽其责。


    教养失当,儿子出错,也不能将责任全然推卸过去。


    降为庶人,已然是极重的惩处,足够了。


    ……


    天幕画面之中。


    自太子李承乾被废黜为庶人后,李世民便再度召集群臣,商议继位人选之事。


    在他心中,太子的位置无外乎三人可选。


    即嫡出长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


    因在诸多皇子中,唯有此三人出自长孙皇后,堪称正统血脉。


    其余诸皇子,皆无登基之望。


    起初,李世民对魏王李泰可谓情有独钟。


    只是——


    在李承乾事件之后,他内心难免生出几分内疚。


    那份悔意,也逐渐影响了他对李泰的看法。


    然而晋王李治年尚稚嫩,未具储君之资。


    就在李世民犹豫不定之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