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现实的重力与微光 (2023年秋-冬)

作者:之心知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初秋的凉意悄然渗入蓉城的空气,梧桐树叶的边缘开始染上淡淡的金黄。然而,生活的节奏并未因季节的更迭而变得舒缓,反而像被按下了加速键。


    李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泥潭。他负责的核心推荐算法项目“星链”进入了最关键的冲刺期,上线日期迫在眉睫。OKR(目标与关键成果)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KPI(关键绩效指标)的每一个小数点都牵动着团队紧绷的神经。无休止的会议、凌晨闪烁的电脑屏幕、堆积如山的测试数据和随时可能出现的线上Bug,榨干了他的每一分精力。他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在代码的迷宫里疲于奔命。


    “抱歉,今晚又要加班,项目出了点状况。”


    “周末可能去不了青城山了,紧急排期……”


    “晓晓,你先睡,别等我消息。”


    这样的信息在吉晓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起初她总是理解地回复:“没事,工作要紧,注意休息。” “等你忙完这阵子。” 她自己也忙于一个关于“川西非遗手工艺”纪录片提案的修改和四处奔波拉赞助,焦头烂额。


    然而,理解是一回事,失落感却在每一次期待落空的间隙悄然滋生。她记得有一次约好去看一个关于“蜀绣”的新展,那是她期待了很久的。她早早到了展厅门口,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她撑着一把旧伞,在冷风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看着手机屏幕上李哲那条越来越晚的“马上就好”最终变成“实在走不开,下次补偿你”。她默默收起伞,走进空荡荡的展厅,那些精美绝伦、针脚细密的蜀绣作品(双面异色绣、晕针、锦纹针……),在她眼里却失去了几分光彩。一种混合着委屈和孤独的情绪堵在胸口,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冲突在一个忙碌的周末午后爆发。吉晓负责协调的一个小型摄影展《尘世微光》需要临时加印几幅作品的说明牌,时间非常紧。她打了好几个电话给合作的印刷厂都被告知周末没人。情急之下,她想起李哲公司似乎有内部打印资源,效率很高。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他的电话。


    电话响了好几声才被接起,背景音是嘈杂的键盘敲击声和模糊的讨论声。


    “喂?晓晓?”李哲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和心不在焉。


    “李哲,不好意思打扰你,我这边布展急需印几个说明牌,外面的厂子都……”


    “印东西?”李哲似乎没听清重点,直接打断了她,“哦,打印是吧?你直接把文件发我邮箱,我让行政那边看看,不过现在项目上线在即,行政也忙,可能没那么快。或者你试试XX云打印?那个也挺快的。”他的语气是纯粹的技术性解决方案,高效却冰冷。


    吉晓的心瞬间沉了下去。她需要的不是另一个打印渠道的建议,她需要的是他在她焦头烂额时的一点共情,一点“我帮你想想办法”的温暖。一股莫名的火气冲了上来。


    “不用了!”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尖锐,“我自己想办法!不耽误你宝贵的时间了!” 说完,没等李哲反应,她就挂断了电话。


    听筒里只剩下忙音。李哲握着手机,站在嘈杂的办公室中间,有些茫然无措。他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他不是提供了解决方案吗?效率不是最高的吗?项目压力像巨石压着他,他只觉得一阵烦躁涌上心头。他下意识地想回拨过去解释,却被同事一声急促的“哲哥,线上有报错!”的喊声打断。他深吸一口气,把手机塞回口袋,转身又投入了代码的战场。


    吉晓听着忙音,眼泪毫无征兆地涌了上来。她站在工作室堆满杂物的角落,看着窗外阴沉的天色,巨大的无力感和被忽视的委屈将她淹没。她不是为了这点小事哭,而是堆积的疲惫、拉赞助的屡屡碰壁、以及李哲越来越远的距离感,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冷战持续了不到一天。那晚,李哲加班到深夜,项目的一个重大阻塞终于被解决。走出灯火通明的大楼,深夜的凉风让他发热的头脑清醒了一些。他拿出手机,看着吉晓最后那条带着怒气的信息和之前被他忽略的几条关切询问,愧疚感像潮水般涌来。他这才迟钝地意识到,自己用处理Bug的方式处理了吉晓的情绪。


    他没有发信息,而是直接拨通了吉晓的电话。铃声响了很久,就在他以为不会接通时,那边传来了吉晓带着浓重鼻音的、闷闷的声音:“喂?”


    “晓晓,”李哲的声音带着沙哑的疲惫,却异常清晰,“对不起。”


    电话那头沉默着。


    “我…我今天态度很糟糕。”李哲艰难地组织着语言,平时在代码世界里精准的逻辑此刻显得笨拙,“项目压力太大,我…我把你也当成了需要‘修复’的问题来处理了。我只想着怎么最快‘解决’打印的事,没顾上你的感受。让你一个人撑着,还冲你发脾气,是我混蛋。”


    他坦诚的道歉和少见的自我剖析,像一根细针,轻轻戳破了吉晓心中那层委屈的气球。她吸了吸鼻子,没说话。


    “我知道说‘忙’不是借口。”李哲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脆弱,“只是…只是每次看到那些KPI,那些倒计时,我就好像被卷进一个漩涡,停不下来。我怕停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就配不上…现在的生活。” 最后半句,他说得极轻,却像重锤敲在吉晓心上。


    原来他拼命奔跑的背后,也藏着不安和恐惧。


    “那你觉得,”吉晓的声音终于响起,带着一丝哽咽后的沙哑,“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配得上’的?是永远活在OKR和KPI里吗?”


    李哲被问住了。


    “李哲,”吉晓的声音柔和了下来,“我不是要你放弃工作。我只是…只是想在你那个被数据和代码塞满的世界里,还有一点点空间,能感觉到我的存在。感觉到累的时候,能停下来喘口气,看看身边的人,看看…我。”


    电话两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电流的微弱嘶嘶声。这沉默不再冰冷,而是流动着一种无声的理解。


    “我明白了。”李哲的声音恢复了沉稳,带着一种下定决心的力量,“对不起,晓晓。以后…我会学着停下来。学着…看看你。” 这句朴实的承诺,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有分量。


    “嗯。”吉晓轻轻应了一声,眼泪又涌了出来,但这次是温暖的。


    这次深谈像一次淬火,反而让他们的关系在现实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李哲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节奏,尽量保证每天睡前能通个简短的电话,周末哪怕只有半天,也会抽时间陪吉晓。他不再用“解决问题”的思维处理她的情绪,而是学着倾听,笨拙地给予陪伴。他会利用午休时间帮她分析纪录片提案的预算逻辑,做一份简洁清晰的PPT辅助她拉赞助。吉晓则在他加班到深夜时,悄悄点一份他喜欢的蹄花汤外卖送到公司,或者在难得的休息日,拉他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在竹椅的嘎吱声、盖碗茶的氤氲热气和老茶客们响亮的“龙门阵”中,让他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她教会他,慢下来,看一场落叶,听一段市井闲谈,也是一种珍贵的生活。


    然而,一片更深的阴霾,正在吉晓的世界里悄然聚拢。她发现自己不对劲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次和一位重要的潜在赞助商约在宽窄巷子的一家私房菜馆见面。她明明提前查好了地址,反复确认过时间。可当天下午,当她信心满满地走出地铁站,站在熟悉的巷口时,大脑却突然一片空白。那条她走过无数次、通往那家私房菜馆的小路,在那一刻变得无比陌生。方向感彻底失灵,她像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茫然地在错综复杂的巷子里兜兜转转,急得满头大汗。等她终于凭着模糊的印象和路人的指点找到地方时,已经迟到了整整四十分钟。赞助商的脸色可想而知,那个本就不太乐观的机会,彻底泡汤了。她强撑着笑容道歉,送走对方后,一个人坐在冰冷的石阶上,巨大的恐慌和无助感攫住了她。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是记错布展时间,是忘记带储存卡,是明明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她一直用“太累了”、“压力大”来搪塞自己,可这次在熟悉地方彻底迷失的恐怖体验,让她再也无法自欺欺人。


    几天后,在工作室整理照片素材时,她又出现了短暂的“断片”。看着屏幕上熟悉的文件夹图标,她竟然想不起下一步要做什么。一种冰冷刺骨的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她颤抖着手,在手机上搜索着相关症状。屏幕上跳出的字眼让她心惊肉跳。她不敢再犹豫,第二天一早,独自一人去了市里最好的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医院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走廊里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焦虑。吉晓拿着厚厚一叠检查单(头颅MRI、神经心理量表评估、血液生化…),在等候区冰冷的塑料椅子上坐了很久。医生初步问诊后,神情严肃,建议她尽快做更全面的神经认知评估,但因为检查项目多且需要专家会诊,最早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明年的二月初。医生安慰她先别过度紧张,但也委婉地提醒,及早明确诊断很重要。


    三个月……像一道沉重的闸门,隔开了已知的现在和充满未知恐惧的未来。吉晓拿着预约单走出医院,深冬灰蒙蒙的阳光照在身上,没有一丝暖意。巨大的恐惧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她的心脏,让她几乎窒息。她该怎么办?告诉李哲吗?告诉他,他的女朋友可能正在滑向遗忘的深渊?告诉他,她可能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她想象着李哲得知后可能出现的震惊、同情、甚至…退缩。她不敢赌,更害怕看到他眼中可能出现的怜悯。这份感情刚刚经历了波折,好不容易在现实的土壤里扎下根,她不能……至少现在不能,让它再蒙上疾病的阴影。她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将那张预约单紧紧攥在手心,塞进背包最深的夹层里,仿佛要藏起一个巨大的秘密。她决定,暂时不说。


    跨年夜的微光: 2023年的最后一天,终于到了。蓉城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寒潮,空气清冽刺骨。李哲的项目终于赶在元旦前成功上线,获得了好评,他难得地准时下班。他没有安排任何喧闹的跨年活动,只是买好了简单的食材,邀请吉晓来他的小公寓一起做饭。


    小小的公寓里暖气开得很足,驱散了窗外的严寒。厨房里飘散着炖汤的香气和炒菜的油烟味。李哲笨拙地切着番茄(刀工实在不敢恭维),吉晓则在一旁处理着一条鲜活的鲈鱼,动作麻利。两人都没有刻意营造浪漫氛围,只是像一对寻常伴侣一样,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和偶尔的玩笑中,准备着一顿家常便饭。李哲笨手笨脚打翻了一点酱油,吉晓笑着递过抹布;吉晓被溅起的油点烫到轻呼一声,李哲立刻紧张地拉过她的手对着凉水冲。这种柴米油盐的踏实感,让吉晓暂时忘却了压在心底的巨石。


    窗外,城市的夜空开始零星绽放烟花,映照着玻璃窗上的雾气。两人围坐在小小的餐桌旁,桌上摆着不算丰盛但热气腾腾的几道菜:清蒸鲈鱼、番茄炒蛋、蒜蓉西兰花,还有一小锅李哲妈妈从老家寄来的、充满年味的自制腊味合蒸,散发着独特的烟熏咸香。


    “我妈说,腊味合蒸是老家过年必备的,寓意团圆美满。”李哲给吉晓夹了一块晶莹剔透的腊肉。


    吉晓尝了一口,咸香在舌尖化开,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好吃!替我谢谢阿姨。”她努力让自己的笑容看起来自然灿烂。


    他们聊着无关紧要的闲话,听着电视里跨年晚会喧闹的背景音。当电视里开始新年倒计时时,李哲忽然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小巧精致的礼物盒。


    “新年快乐,晓晓。”


    吉晓有些意外地接过,打开。里面是一个复古黄铜色的U盘,造型别致,像一枚小小的令牌,上面还刻着一片银杏叶的图案——那是他们第一次在老城区探访时,吉晓捡起夹在书里送他的那片银杏叶。


    “这个…有物理备份功能。”李哲解释得有点笨拙,耳根微红,“你说过,数据可能会丢失,但有些东西…得用更实在的方式存着。” 他指的是吉晓那些珍贵的摄影素材和项目资料。


    吉晓握着那枚带着金属凉意却无比温暖的U盘,看着上面那片熟悉的银杏叶,再抬头看看李哲真诚而略显紧张的眼睛,一股汹涌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她想起了背包深处那张冰冷的预约单,想起了未知的恐惧。这一刻,李哲给予的这份朴素的、关于“保存”的心意,像一道微光,穿透了她内心厚重的阴霾,带来了短暂的温暖和难以言喻的酸楚。


    “谢谢…”她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大颗大颗地滚落下来。她慌忙低下头。


    “怎么了?”李哲慌了神,以为自己的礼物不合心意。


    “没…没事,”吉晓用力摇头,用袖子胡乱擦掉眼泪,扬起一个带着泪花的笑容,“是太开心了…真的,李哲,谢谢你。” 她伸出手,紧紧握住了李哲放在桌上的手。他的手温暖而有力。


    窗外,零点的钟声敲响,绚烂的烟花瞬间照亮了整个夜空,欢呼声隐隐传来。小小的公寓里,没有欢呼,只有紧紧相握的手,和彼此眼中映照的、对方带着泪光的笑容。吉晓看着窗外璀璨的烟火,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心中充满了爱意、感激,以及深埋在眼底、无法言说的巨大悲伤。她几乎就要脱口而出那个秘密,但最终,只是更紧地握住了李哲的手,将脸轻轻靠在了他的肩膀上。就让她贪恋这一刻的温暖和宁静吧,哪怕只是偷来的时光。


    新年的第一缕微光,透过挂着雾气的窗户,温柔地洒在这对相拥的恋人身上,也悄然照亮了吉晓眼角未干的泪痕,和她心中那个沉甸甸的、无人知晓的冬天。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