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大圣闹天宫

作者:陌生人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寅时刚过,秦朝咸阳宫前已人山人海。晨雾如纱,笼罩着巍峨的宫墙,却遮不住人群躁动的气息。百姓们挤作一团,有的甚至爬上了附近的树杈,只为寻得一个更好的视角。宫门前的青铜灯盏尚未熄灭,在微风中摇曳着昏黄的火光,映照出一张张期待的面孔。


    九层高台上,嬴政端坐于龙椅之中。他身披玄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面容却憔悴得可怕。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东方天际,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案几上堆满了竹简,其中一卷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种炼丹配方,墨迹未干。


    "陛下,您该歇息了。"赵高低声劝道,却被嬴政一个眼神钉在原地。


    "金丹未成,朕如何安眠?"他的声音沙哑如砂石摩擦,"那些废物已经浪费了朕多少时间?"


    台下,一群方士战战兢兢地跪着,额头紧贴冰冷的青砖。他们华丽的道袍早已被冷汗浸透,在晨风中瑟瑟发抖。为首的卢生喉结滚动,干裂的嘴唇开合数次,才挤出几个字:"陛、陛下,天幕即将再现,或、或许今日会有更多启示..."


    仿佛印证他的话,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天空便裂开一道金光。那光芒如利剑劈开夜幕,瞬间照亮了四个朝代的天空。秦朝的百姓们发出惊呼,汉朝长安城的孩童们蹦跳着指向天空,唐朝的商贩停下叫卖,宋朝的文人墨客纷纷搁笔。


    天幕缓缓展开,比前两日更加壮丽辉煌。七彩祥云翻滚间,熟悉的"云宫迅音"响彻云霄。汉朝长安城的街巷中,孩童们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稚嫩的嗓音与天幕中的仙乐奇异地和谐。他们挥舞着木棍当作金箍棒,在青石板路上蹦跳。


    "肃静!"官员们呵斥着,手中的笏板拍得啪啪作响,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太学里的博士们已经备好了笔墨,准备记录今日天幕所示。


    天幕中,画面接续上回:孙悟空没能逃出如来掌心,被压在五行山下。镜头缓缓推进,那只曾经大闹天宫的手,如今只能在山缝中艰难蠕动。指甲缝里满是泥土,金色的毛发失去了光泽。一片枯叶飘落,猴子的指尖拼命伸长,却在即将触及时,被一阵风吹走。那双火眼金睛中的光芒,渐渐暗淡。


    秦朝的方士们看到这里,突然灵光一闪。徐福猛地抬头,顾不得礼仪:"陛下!五行山!金木水火土!这炼丹之术,或许正应在这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上!"


    嬴政霍然起身,冕冠上的玉珠剧烈晃动。他眼中的血丝仿佛要燃烧起来:"详细道来!"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卢生结结巴巴地解释着,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若能将五行之气调和..."


    "那还等什么?开炉!炼丹!"嬴政一挥袖,案几上的竹简哗啦啦散落一地。方士们连滚带爬地奔向炼丹房,心中叫苦不迭——谁知道五行相生相克到底怎么用在炼丹上?但此刻保命要紧,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天幕画面一转,五百年过去了。祥云缭绕间,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脚踏莲台而来。她奉如来法旨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人,路过五行山时,山脚下传来虚弱的呼喊:"菩萨!菩萨救命!"


    唐朝,大慈恩寺内,玄奘法师正在晨课。当他听到"东土大唐来的和尚"时,手中的木鱼槌突然掉落,在青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浑身一震,袈裟下的肩膀微微颤抖:"东土大唐...取经人..."


    住持低声道:"阿弥陀佛,莫非这是天意?"殿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这冥冥中的安排。


    玄奘望向西方,目光前所未有的坚定。香炉中的青烟笔直上升,在穿过殿门照射进来的朝阳中,勾勒出一条若有若无的路。


    观音继续东行,途中收服了在流沙河兴风作浪的卷帘大将。那红发蓝脸的妖怪脖挂九颗骷髅头,却在菩萨点化下痛哭流涕。接着是高老庄的天蓬元帅,挺着大肚子在田间追逐村姑,被菩萨现出原形后羞惭不已。最后是鹰愁涧的小白龙,银鳞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化作一匹神骏的白马。


    宋朝汴京的茶馆里,说书人一拍惊堂木,茶沫四溅:"瞧瞧!这才叫伏笔千里!那菩萨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茶客们拍案叫绝,却没注意到角落里,一个头戴斗笠的男子正用炭笔在墙上快速勾勒。寥寥数笔,五行山的险峻、孙悟空的挣扎便跃然墙上。他袖中露出一角图纸,隐约可见"水陆道场"字样。


    天幕最后,观音到达长安,寻访取经人。画面定格在繁华的长安街景上:酒旗招展,胡商牵着骆驼走过朱雀大街,孩童在巷口追逐嬉戏。这一切渐渐暗下,化作万家灯火。


    "第三集完"三个大字浮现时,汉朝未央宫中,刘彻猛地将酒樽掷在地上,琼浆玉液溅湿了地毯:"这就完了?朕还没看够呢!"


    东方朔趁机上前:"陛下,那如来佛法无边,或许..."


    "或许什么?你想让朕信佛?"刘彻冷笑,冕冠上的珠串剧烈晃动,"朕是天子,只信天命!"但当他转身回宫时,脚步却略显迟疑。宫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廊柱间扭曲变形。


    唐朝御花园中,李世民与魏徵正在月下漫步。池中锦鲤跃出水面,溅起一圈银光。


    "魏卿,今日这''大圣闹天宫'',你怎么看?"


    魏徵捻着胡须沉吟:"臣在想,那天庭若一开始就给予孙悟空应有尊重,何至于闹到如此地步?"一片柳叶飘落在他肩头,"治国亦是如此,堵不如疏。"


    李世民点头,手指轻抚过一朵夜放的牡丹:"不错。朕观那猴王,本是个可用之才,却被逼成了祸害。"


    魏徵欣慰地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陛下圣明。"远处更鼓传来,惊起一池鸥鹭。


    四个朝代的民间,孙悟空的形象正在悄然变化。秦朝的孩童用木炭在墙上画猴子,被父母呵斥后擦去,第二天又会出现;汉朝的游侠儿开始模仿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虽然不敢公然对抗官府,但眼神中的桀骜越来越明显;唐朝的工匠偷偷打造猴形面具,在夜市上高价售卖;宋朝的瓦舍里,艺人将大闹天宫编成杂剧,观众喝彩声震天。


    宋朝宣和画院里,赵佶完全沉浸在新画风的创造中。他挥毫泼墨,衣袖沾满颜料而不自知。一幅《天宫盛景图》已初见雏形:祥云用没骨法渲染,天兵天将的铠甲以金粉勾勒,而画面中央的孙悟空,他特意留白了。


    "这里要用泼彩技法表现云海..."赵佶喃喃自语,画笔在砚台中蘸了又蘸,"那猴子的火眼金睛,需得用朱砂点染..."画师们屏息围观,这种融合了天幕所见与传统技法的画风,必将开创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


    夜深了,秦朝的炼丹房却火光冲天。方士们在嬴政派来的侍卫监视下,将各种金属、矿物、草药胡乱投入炉中。有人偷偷抹泪,有人念念有词,更多人只是麻木地执行着荒谬的指令。


    "再加点水银!陛下喜欢看银光!"


    "不,应该加朱砂!道经上说..."


    "快!再扔些黄金进去!要足色的!"


    炉火映照着他们惨白的脸,汗水刚渗出就被蒸干。没有人知道这炉丹药会炼出什么,但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炼,他们的脑袋就要搬家。徐福偷偷将一包粉末倒入袖中,眼神闪烁。


    而在四个朝代的寺庙中,香火突然旺盛起来。百姓们跪在佛像前,祈求的内容却五花八门:农妇求儿子不再痴迷"猴戏",书生祈求考场上能"火眼金睛"辨题目,青楼女子盼望遇到"唐僧般俊俏的恩客"...


    更夫敲响三更梆子时,天空中的光幕早已暗淡。但所有人都知道——明天,故事还将继续。咸阳宫檐角的铜铃在夜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在问:那五行山,真的只压着一个孙悟空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