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冬天来得比周景阳预想的早。十一月初,城市已经披上了一层薄雪。他站在工作室的窗前,看着雪花飘落在施普雷河上,融化在暗沉的水流中。
手机屏幕亮起,是颜书瑶发来的消息:「看到新闻说你参与的灯光装置获奖了,恭喜。」简单、克制,没有任何越界的情感表达。过去两个月,他们保持着这种偶尔的联系,谈论工作、天气、见闻,却小心翼翼地避开任何私人话题。
周景阳回复了谢谢,然后点开相册,翻到那张他从未删除的照片——颜书瑶在山顶观景台上,风吹乱了她的长发,她正转头对镜头说着什么,表情生动而真实。那是他们关系还"正常"时他偷拍的,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替身。
"周,彩排开始了!"同事在门外喊道。
"来了。"周景阳锁上手机屏幕,将思绪拉回工作。
艺术节的灯光装置是他这几个月的心血结晶——一个关于"身份与镜像"的互动作品。观众站在特定位置时,无数灯光和镜面会反射出无限延伸的影像,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评论家称赞它"深刻探讨了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困境"。
只有周景阳知道这个创意的真正来源。
彩排结束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苏瑜的邮件——「书瑶下个月会来柏林参加艺术论坛,她不知道我联系你。我只是觉得你应该知道。」
周景阳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他该怎么做?避开她?装作普通朋友见面?还是...
窗外,雪下得更大了。柏林冬日的暮色来得早,城市渐渐亮起灯火。周景阳想起颜书瑶曾经说过,她最喜欢黄昏时分的城市灯光,像是星星落在了人间。
他打开手机,给颜书瑶发了条消息:「听说你要来柏林。如果有空,可以来看看我们的展览。」
回复几乎是立刻到来:「我很乐意。你方便的话。」
简单的交流,却让周景阳胸口那种持续数月的闷痛稍稍缓解。也许,只是也许,是时候重新开始了——以真实的样子,而非任何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