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披甲。
这在华夏上下五千年,都是一件相当罕见的事。
能做到这件事的,只有武帝时的大汉,玄宗时的大唐,阿骨打后期的金国,成吉思汗后期的蒙古,要么有百年盛世积累,要么精兵强将。
而现在,刘岱也实现了这一成就。
虽然绝大多数只是披甲,但对这些汉末诸侯来说,已经是降维打击了。
到了战斗中,有甲和无甲是完全两个概念。
就像之前的黄巾之乱,只要三千披甲的大汉兵士,击溃几万黄巾大军是常有的事。
刘岱之所以能有如此数量的甲胄,铁甲是因为裴琚改进灌钢法,皮甲是因为长安府库和这一年来司隶校尉府全力制作。
国渊继续道:“除了粮草和甲胄,武器有司也已统计完毕,亲卫营、玄甲军、陷阵营共装配宿铁刀三千零一十二把,府库中有宿铁刀一万一千二百把,制式钢刀约五万把,长矛十五万把。”
刘岱微微点头。
因为不久前的黄巾之乱,汉末各个地方的武库储藏极为丰富,以至于后面群雄争霸时,虽然甲胄不全,但武器已然足够。
这些粮草和武器,足够支持关西军大战四五场,消耗两三年。
刘岱又问:“那我关西有辎车多少?”
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只要是战争,后勤都是重中之重。
就像之前的河东之战,刘岱只是出动了三万大军,但仅仅是运送至前线的长矛就有六七万根。
在战争中,长矛的作用非常大,不仅战斗时士卒可以用之为武器,而且扎营时可以用做拒马、陷坑,插在营垒的外围。
当然,还有留些备用补充折损。
之前在十八路讨董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上党太守张杨,携两万大军会盟,然而运送辎重的辎车竟有五千多辆,浩浩荡荡十几里。
面对刘岱的提问,国渊已然成竹在胸,答道:“据统计主公之下各郡武库,连同卫将军府库,共有武刚车六千三百乘,马车六千六百辆,驮马两万两千匹。”
听到武刚车,刘岱心神一动。
武刚车的大名,他早已如雷贯耳了。
根据资料记载,武刚车长两丈,宽一丈四,其为多用途军车,既可以运送骑兵、粮草、武器装备,保证前线士兵的后勤补给,也能用于作战。
作战所用的武刚车,车身上装有牛皮犀牛甲,立上盾牌用于防护。车上还开有射击孔,弓箭手能以武刚车上的盾牌为掩护,通过射击孔向敌人射箭。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漠北之战,决战之时,身为大将军的卫青命汉军将武刚车连成一片作为掩体,向匈奴骑兵发射弓箭,匈奴骑兵鏖战许久,一直无法突破的“武刚车堡垒”。
而后,汉军左右两翼部队运动包抄,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团团包围,双方激战一天一夜,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汉军歼灭匈奴伊稚邪单于多达一万九千人,取得自汉朝建立以来对匈奴最辉煌的胜利。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做出如下记载:“於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将军军入塞,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
当然,武刚车对如今汉末群雄争霸来说,除了运送辎重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其他诸侯里,没有一个比刘岱麾下的骑兵更多。
但若是他取得并州,要对付匈奴、乌桓骑兵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而且在如今的关西,马车才是运送粮草辎重最重要的手段。
为保证后勤,关西特意准备了两万多匹驮马。
驮马,是驽马的一种,有近三分之二出于民间。
之前审配治理关中,命令民间百姓必须养有六畜,否则处以重罚。
所以关中所有的人家都养有六畜,有人养鸡、有人养猪、有人养羊、有人养狗......
但慢慢百姓都都发现,他们圈养的六畜之中,最赚钱的还是养马!!
毕竟只要养出的马没有残疾、疾病和重大缺陷,官府都会重金收购。
当然,绝大多数百姓养出来的都只是普通驽马,很少能养成一匹骏马,否则,一夜暴富便近在眼前。
这样的例子在关中虽然少,但并不是没有。
其实大汉四百年间,民间百姓都酷爱养马,汉文帝刘恒更是推出“马复令”,规定只要一户养一匹马,就可以免除家里三人的徭役,百姓趋之若鹜。
驽马可以依靠民间,但骏马尤其是战马必须要出自官营马场。
刘岱在长安郊外设置了六厩,专供玄甲军所用。后来他又在河东与左扶风共设置六座马场,以供军马之用。
见刘岱脸上没有露出不虞之色,国渊心中松了口气,“除宿铁刀与长矛之外,卫将军府库中还有强弓一万,劲弩三千,金曹麾下生产强弓劲弩者五百,每月可产强弓三百,劲弩八十。”
强弓劲弩,在如今的战斗中应用极为广泛。
汉武帝时期,李广之孙李陵在浚稽山被鞮侯单于率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驻扎在东西两浚稽山之间,以辎重车作为营垒,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力战多日,五十万支箭全部射光,一路杀伤匈奴军一万余人。
弓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刘岱轻轻点头,随后对身旁的亲卫吩咐道:“命司隶校尉府传孤旨意,让科学院着重研制弓弩改进之法。另外,于民间招募能工巧匠,其他州郡有一技之长者经有司考核后可直接授予关西户籍,授田五十亩。”
“另外,若有工匠取得突破性进展,经司隶校尉府确认核准,不但可得财务赏赐,还可获得封爵!!”
他一直在做的事,就是在关西尽可能的提高工匠的地位,努力提升科学技术。
毕竟那位让华夏大地人人吃饱饭的伟人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