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岱一直坚定的认为,科举制真正起源的是唐朝,而非隋朝。
就像历史学家所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通过考试成绩来授予官职,在汉朝时就有了,不过必须要官吏推荐才有考试资格。
隋朝也是如此,参与科举考试必须要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和两汉并无差别,甚至比之前还要更加严苛。
毕竟两汉南北朝时有大量的寒门士子被察举制推荐入朝为官,但终隋一朝,也没有一个寒门因为科举而入仕。
隋朝对科举制的贡献,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
只有到了唐朝,才允许士人“投牒自试”,也就是自己报名,科举制才真正成型。
也正是在唐朝,科举开始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吸收许多寒士进入政权。
唐太宗时丞相马周,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现在刘岱施行的科举制,便是允许士子自己报名。
要不然的话,这个察举制又有什么分别?
“科举分春考、秋考和殿试,春考遴选士子,合格者可参加秋考,秋考合格者可由孤亲自考核,孤亲自考核称为殿试,考核合格者可授予官职。”
“考试设明经、明算、明法、三史四科,考题由司隶校尉府商定,令考生答卷糊名,考官不允许见到考生姓名。”
“具体章程,孤会在一月后发布天下,尔等到时了解便是。”
.............
另一边,讨董之战的战场。
关东诸侯猛攻虎牢关足足三个月,雄关之下血流成河,但依旧无法前进一步。
袁绍也曾分兵去偷袭平津关和孟津关,可依旧毫无效果。
在这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下,关东诸侯也开始有些吃不消了。
不过这也正常。
关东承平日久,百姓近百年不知战事;而关西一直遭受羌寇,妇女儿童都能挟弓而战。
这个时代最精锐的兵士,都是来自凉州、并州,或者是羌、胡义从,现在董卓拥之以为爪牙。
西凉军、并州军,再加上经过黄巾之战洗礼的中央禁军,战力恐怖至极。
而关东诸侯虽然拥兵几十万,但都是新募之族,几个月前还是拿着出头的农夫。
双方交战,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联军屡战屡败,战线后退百里,尤其是吕布率并州铁骑突袭颍川,大破河内太守王匡,斩首两千,俘虏八千。
他烹杀颍川太守李旻,坑杀八千联军俘虏,一路西行,将诸侯联军防线生生打穿,屠戮军民十数万。
西凉军和关东联军开始了正面对决,双方你来我往,征伐不绝,中原大地血流成河。
联军胜少败多,但诸侯一直未曾苛责,而且盟主袁绍几乎每日派遣使者嘉奖,自己更是数次慰问鼓舞士气。
作为一代枭雄,慧眼如炬是基本素养,袁绍自然清楚,如今这般局面,他们关东诸侯一定要保持团结,咬牙坚持下去。
也许,董卓的覆灭只在明日。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变故接二连三到来,诸侯纷纷开始离去。
最先离去的北海太守孔融,他收到消息青州黄巾肆虐,便急匆匆带着麾下兵马返回北海郡了。
随后便是徐州太守陶谦,青州与徐州毗邻,受黄巾侵袭,他也只能返回徐州主持大局。
黑山贼肆虐幽州,刺史刘虞多次召唤,公孙瓒也只能率军返回。
如果只是这样,袁绍凭借威望也可以压得住,可没想到的是,长沙太守孙坚斩杀豫州刺史孔伷。
这下子,联军当即分崩离析。
轰轰烈烈的十八路诸侯讨董,最后以失败告终。
对此事最愤怒的,便是身为联军盟主的袁绍。
他恨不得率麾下大军北上,把刀架在孙坚脖子上,问问他究竟想要干什么!?
孔伷可是大汉朝廷任命的豫州刺史,秩两千石的封疆大吏,不远千里奔波来会盟讨董的义士,你区区一个长沙太守,凭什么对他说杀就杀?
以至于袁绍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后,在各路诸侯前罕见地失态了,怒骂道:“匹夫竖子,坏我联军大业!”
至此事,诸侯间的裂痕已无法弥补,只能彻底的分道扬镳。
十八路诸侯讨董,就此落下帷幕。
汉室威严,一落千丈。
群雄逐鹿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
刘岱听闻此事,也是忍不住叹了口气,“孙坚此人,轻狡莽撞,轻佻果躁,毫无大局观念,不曾想十八路诸侯讨董轰轰烈烈,竟毁于此人之手。”
付出生民几百万,粮草器械不计其数的代价,最后只是这般潦草收场,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审配说道:“正如主公所说,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孙文台以诛戮之重为业,消衅良谟。鲁隐矜义,终致羽父之祸;宋宣怀仁,卒有殇公之哀。此人如此,不久定会陨身致败。”
闻言,刘岱点头,“正南此言得之。”
孙坚此人,的确是猛锐冠世、所向无敌。
西凉猛将尽败于其手,使董卓不得不迁都长安,嫁女求和,袁绍亦是对他不敢小视,频频忍让。
后来同东征刘表,荆襄军队大败而逃,一泻千里,孙坚大军直至襄阳城下,而刘表只能在襄阳城中瑟瑟发抖,凭坚城和天堑苟延残喘。
可是,那又如何?
一遇小挫,则基业分崩,身死人手,就连尸体都要故友讨回。
要不是他有两个好儿子,孙坚的评价都未必比得上李傕、郭汜这些西凉军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