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快到娘家时,她就把买到的礼物从空间拿了出来。
这时候,村里人还不怎么忙,所以曲荷进村,好几个人都认出她来。
她脚步不停地和大家打了招呼就往家里走去。
大弟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已经娶妻了,有了一个女儿。
小弟刚刚高中毕业,找不到工作也回了家。
曲荷一进院,家里人都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说话呢。
大家看见她都愣了。
曲荷:“爸、妈,我回来了。”
走上去,和大弟、弟媳打了招呼,摸了摸小侄女的脑袋。
小弟从屋里听到说话声立刻出来:“二姐?你怎么舍得回来了?真是难得啊。”
看着小弟冷脸说着这话,要是以前原身这个傻的就以为他们不待见自己,所以不回娘家。
可是,曲荷还是看出,这个小弟那是心疼自己、怒自己不争呢。
曲荷:“小弟,以前二姐不知道好赖,现在姐姐想明白了。
这不,一想明白就回来了。”
曲妈:“什么意思?你、、、你、你不会是?”
“我离婚了!”
曲荷扔下一个雷,然后就说:“都进屋说吧。”
等大家都进了屋,曲荷一点也没隐瞒,把这段时间的事都说清楚了。
当然,除了搬空冯解放和冯家的事。
曲妈就是叹息,说早就觉得冯解放那人靠不住。
而小弟却说,虽然醒悟的晚了,但也算是脱离了那个火坑。
只有弟媳,问起了她的工作。
曲荷把工作说了。
曲爸看起来很高兴:“银行工作好啊,那是坐办公室的。”
曲荷把买的酒、红糖、白糖、还有几块布料都拿了出来。
曲荷对小弟说:“小弟,你的事不急。这回你跟我走,就在我那里住下。
有两个厂子要招工,你去考试。无论考不考得上,终归是省城的机会多。”
小弟她有信心,刚从学校毕业,缺的就是招工的消息。
有机会她把大弟也带到城里去。
毕竟在乡下务农,赚不到多少钱,身体也会累垮了的。
这两个弟弟品行都不错,这么多年只是恨自己拎不清。
而且最关键的是,马上就要到了大饥荒的时候了。
别看大饥荒的时候粮食紧张,可真正饿着的、饿死最多的人却都是种地的农民。
晚上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
很出乎曲荷的意料,他们并没有义愤填膺地大骂冯解放无情无义。
也许,他们早知道自己会有这一天的吧。
男人喜新厌旧,作为这个时代的女人,除了被动离婚的,否则有勇气离婚的可没几个。
吃过饭,曲爸曲妈把曲荷叫到他们屋子里,给了曲荷三百块钱,对曲荷说:“你有工作了,这钱拿着,到那里租房子或者买房子。
买房子虽然不够,但有合适的小的那种厢房或者偏厦,就定下。缺的到时候在想办法。”
曲荷想了想,也就收下了。
是啊,弟弟如果工作了,还是要有个房子的。
看女儿没有推辞就接过了钱,曲爸曲妈还非常高兴。
曲妈:“你这离婚了,工作也是好工作,心里有个数。
如果有合适的,这回擦亮眼睛,可得好好挑挑。我们在这里也够不到那边,只能靠你自己了。”
曲荷心里叹息,这样的父母还算好的,没有打着为自己好的旗号逼迫自己再结婚,也没有说自己离婚了给娘家带来不好的影响。
曲妈又看了一眼曲荷的手说:“不过,你毕竟是离过一回婚的人,如果在成家,对方家里人看多,或者有好几个孩子的,你就要慎重考虑了。
你这身体、、、,唉,那些名声什么的都没用,自己的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曲荷一晚上都没睡好,这一家人、、、,唉。
第二天,告别了父母哥嫂,曲荷和小弟一起离开村子去S市。
曲荷工作的地方没有职工宿舍,曲荷还是和小弟住在她住过的那个招待所。
曲荷又用了一斤红糖找那个大姐买信息。
终于在几天后,姐弟两人买下了一个二十多平米的小房子,是一个大院里的倒座房。
不过好歹是属于自己的房子啊。
房子一共三百八十元,曲荷写的弟弟曲杨的名字。
不过房子很多地方都需要修缮,就在弟弟要修缮房子的时候,灯泡厂那边招工了。
曲荷赶紧让弟弟去考试。
估计没大问题。
弟弟高中毕业,考试应该问题不大。
那边要招四十人呢。
现在弟弟的户口落在了房子上,也算是城市人口了。
这房子买的及时,不然人家不招农村户口的人,岂不是落下了。
不出曲荷预料,弟弟顺利地考上了这个工作。
三天不到,弟弟就成了这个省城有户口有房子有工作的人。
在银行工作,不止工资高待遇好,年节的时候分东西多,还有一点,就是信息多,人脉广。
这不,工作不久,曲荷就打听到了在这边要成立一个榨油厂。
听到来银行开户的这个临时的会计说,也就是一个月后就开始招人。
初步决定,榨油厂要招收一百多人。
当然了,也包括会计。
曲荷就心动了,她爸可是旧社会车行里的账房啊,后来就在村里当了会计。
如果考会计,应该问题不大。
再说了,她爸年龄也不大,才四十三岁。
那来开户的临时会计因为工作的关系,听曲荷说了他爸的事。
于是,也给曲荷一个名额,让她爸先过来,他给考核一下,如果合适,现在就可以到位了。
毕竟一个厂子的建设,初期是需要一个会计全程跟进的。
曲荷急忙打电话让自己父亲过来。
那个临时会计手里有好几个人选,可是看到曲荷父亲,他就非常满意。
首先年龄在那放着,特别稳重。
后来又考了一下,业务水平也没的说,毕竟当时在S市车行当账房,那可是两百来人的车行啊。
所以,当扬拍板,曲荷父亲就留下了,成了榨油厂的第一批员工。
然后曲荷就让父亲在和厂长他们在一起时,给厂长建议,还不如一步到位,厂房和家属楼一起盖,或者家属楼的地基先打上。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年就过去了,现在是三年大饥荒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