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第一周,喻百川完成了所有的简单实验器材操作和安全规范学习。吴导师对此大为赞赏,称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一些前辈们的培养基配制做的还好。
最后的文献分享留在了第二周的周一。老吴指定给喻百川的文献是《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要求他对于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机理有所概括和表述,以便之后加入干细胞的核心研究组。
为此,喻百川挑灯夜战,试图从两本书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反向提炼出破解干细胞目前研究堵点的具体可行化措施。但最终,他发现的仍是一些并不明显的关联,对于直接性的解决探究并没有过多的帮助。实际上,这些文件他只需要概括核心理论并和老吴分享,就可以过这一关。但他总是想起自己加入这里的初心--真实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帮助一些受病痛折磨的人。
周日早上,他打了个电话给简月雯求助。简月雯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叹了口气,说她当年也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文献,可结果不尽人意。并推荐说,文献总结这一块儿还得看齐筝。她当时刚实习的时候齐筝已经工作一年了,帮了她很多。而且齐筝是耶鲁大学的本硕连读,发表过好几篇重要论文,属于归国年轻精英,和他多接触的好处远不止完成一项任务。
喻百川这才想起,齐筝只比他大两岁,却已经坐在核心组A组的组长位子上,当然不会是什么花瓶,一定是个比他想象的更加优秀的人。
这个电话,大概非打不可了。
“喂?”电话接通,那头传来齐筝清冷里透着几分沙哑迷糊的声音。
喻百川瞄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9点28分,有点想笑。前辈你不会才起床吧。
简单陈述了一下问题,齐筝似乎被他说的清醒了,伴着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大前辈的专业风范又回来了。
“你读完两篇文献总结出的创新关联点基本就是磷酸化时空编码原理,?比如磷酸酶和激酶组合调控细胞;和?信号枢纽相分离机制,?比如IRS1液相传递胰岛素信号,对吧?业内的确承认它们作为可延伸的核心教材为解析干细胞微环境中的信号整合提供了新考量。”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理论本身就是有缺点的?”
喻百川愣了一下,他当然知道。临床反应的系统性瓶颈是理论永远无法自行修复的顽疾。
“想过,虽然符合理论,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是无法短期内解决的。”
齐筝轻轻吐出一口气,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安慰道:“我知道你肯定已经了解过我们院里现在正在重点研究的多巴胺神经元移植细胞疗法了,也明白你希望从现存文献中找到一些遗漏,去破解问题。但实验的效果并不会直接威胁到理论的有效性,既定真理是很少出根本性错误的。失败.....它的原因太多了,探究它才是解决它的第一步。我们所有生物工作者,能做到的只有在实验里发现和修改。至于理论,只是最基本的。下一周你参加蛋白纯化的实际操作就知道了。”
一字不落地认真听完齐筝的话,喻百川一直纠结的内心好受了许多。他很少钻牛角尖,但这关乎更多人的治疗问题,急于求成属实是年少时拯救世界的想法作祟。
齐组长还是很耐心的,和外表的冷艳一点都不一样。而且确实很强。他想。
“打扰了,谢谢齐组长。”喻百川真诚地感谢道。
那头回道:“不用谢。还有,别为这个文献纠结了。下一周的实验,你跟着我们组。别让我发现你因为这个费心思,搞得心不在焉。我可不会放水。”
喻百川内心莫名雀跃了一下,然后怀疑自己为什么高兴。
齐筝放下猫猫抱枕,听到喻百川带着笑意的一句“不会的,都听齐组长的。”
臭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