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0章 殿试

作者:鱼又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首先,要重练兵实边,其次,注重通商惠民,再就是,教化融合……”


    之后他详细论述军事部署:“沿边设三大营,呈犄角之势,一有警营,二有驰援营,其二,择险要处筑城屯田,使兵有常驻之地,民有可依之城......”


    这一策略源自他曾在兵书中看到的对边关地形的研究。


    之后姜淮继续提笔,第二点,“开边市,许茶马互市。戎狄需茶如命,我朝缺马,以有余换不足,大黔则兵强马壮,边民也可得利……”


    姜淮写着写着,就看到皇帝正看着底下的学子,茶盏在他手中慢慢撇着。


    他抬眸,杯盖和茶盏摩擦的声音,听得周围答题的学子都一阵阵心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扬地鸦雀无声,换值的守卫们也是小心翼翼,生怕惊扰到了他们。


    没想到没一会儿,皇帝竟然走了下来。


    大家都埋头答题,没注意。


    姜淮却捕捉到了。


    这时他眼角突然瞥到一个明黄的衣角,正在答题的他,提笔的手一顿,当即挪开。


    幸好墨没有滴上去,不然一个紧张手抖,答卷污了,那可就呜呼哀哉了。


    所以就算过了所有考试,殿试的心理素质也尤其重要。


    不然也没有为官的资格。


    姜淮想着,就见那抹明黄的衣角一直没有动作。


    这是....在看他答题?


    姜淮只好深呼一口气,心道,淡定淡定,虽然是皇帝,但都是人。


    咱还是来自后世,不能给穿越者丢份儿。


    之后他稳住心神,继续提笔写,“第三点,文化交融。


    “设边学,教戎狄子弟读诗书,习礼仪。通婚姻,许边民与戎狄互通婚嫁。如此……则夷夏之别渐泯,同袍之情日深.....”


    姜淮越写越投入,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


    他引用《孙子兵法》,借用《盐铁论》最后以《春秋》大一统思想作结,洋洋洒洒数千言,一气呵成……


    皇帝这时看了看,似乎很是满意。


    他唇角微勾。


    这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心境可以啊。


    之后皇帝离开了。


    姜淮跟着他的脚步看去,就看见他后来站立一旁的一个学子不只拿笔的手,连脊背都在发抖。


    姜淮心里替他祈祷,仁兄,要稳住啊!


    最后一扬了,成败就在此刻,一定要挺住!


    又等了一会儿,姜淮就听一个太监唱道。


    “时间到!”


    姜淮这才发现自己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而周围不少学子还在抓耳挠腮,显然未能完卷。


    试卷被收走后。


    皇帝忽然在上首道:“朕观诸生答题,多有纸上谈兵者……”


    之后他视线一转,看向姜淮,“姜会元,你既为首名,可愿当庭陈述己见?”


    姜淮心头一跳,这分明是额外考验。


    但既然皇上下了命令,他岂敢不从。


    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出列行礼:“学生姜淮遵旨。”


    之后他站直身躯,清晰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固边安疆需三管齐下。”


    “嗯,哪三管?”


    “其一,军事震慑。”他声音渐稳,“当在阴山、河套、陇右三处设立大营,形成铁三角防御。


    每营常驻精兵三万,配备火器,使戎狄不敢轻犯。”


    一旁几位武将听了微微颔首,显然认可这一部署。


    皇上听了微微点头,“那可有具体原因?”


    之后姜淮继续道,“众所周知,阴山山脉是扼守游牧民族南下主要通道,河套大营占据“黄河百害”的河套平原,是军屯粮仓基地,又是骑兵训练中心。


    此法巧妙在于,向东可支援阴山,向西可策应陇右,这三处可形成犄角呼应,任何一营遭袭,另外两营可沿黄河水系快速驰援。


    比如阴山遇袭,河套骑兵三日则可达,陇右兵,则七日可至,这种“品”字形防御纵深,可避免单点突破,出征时三营可同时发兵形成钳形攻势。”


    皇上点点头,“继续说!”


    “其二,经济笼络。“姜淮继续道,“戎狄逐水草而居,不善积蓄。每逢雪灾,牲畜冻毙,则必南下劫掠。


    若开边市,以马匹毛皮换取粮食、茶叶,则可解其困厄,消弭祸端....”


    一旁户部尚书眼睛一亮,低声对同僚道:“此策甚妙,可省百万军费。”


    之后姜淮背着手继续侃侃而谈,“戎狄“逐水草而居”,遇雪灾则牲畜大批死亡,《史记》曾记载“畜产死,人民疫病”!


    “通过边市提供粮食、布匹、茶叶等必需品,避免其因生存危机而劫掠。


    我们可以用丝绸换取战马,既可以削弱对方战斗力,又可以增强己方军备....我们中原缺马,而“戎狄所长,惟马而已.....


    而且游牧民族一向主张“利则进,不利则退”,开市使其掠夺成本高于交易成本,自然不会再南下掠夺。”


    皇帝点点头。


    之前姜淮继续道,“其三,文化融合。”


    他语气温和,“戎狄孩童若入我学堂,习我文字,懂我礼仪,二十年后,便是大黔子民,其首领子弟可入国子监,赐宅京师,那么其心肯定渐向王化.....”


    “这是以文化认同消解政治对立,当戎狄贵族接受中原礼制,学习汉文、穿戴我们的服装,行我们的礼,那其政权合法性肯定逐渐依赖我们中原王朝册封……


    这是“以夏变夷”,将戎狄纳入“天下体系”,构建“华夷一体”。


    而且文化融合后的地区更易接受直接治理……毕竟,军事征服只能短暂压服,经济互市只能暂时利诱,唯有文化认同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皇帝再次点点头。


    此时扬内一片寂静,这样系统而务实的边策,出自一个农家子之口,着实令人震惊。


    他大步走下龙阶,来到姜淮面前。


    姜淮抬头,近距离看清了这位九五之尊。


    皇帝眼角已有皱纹,但目光如炬,此刻正带着罕见的欣赏注视着他。


    之后皇帝开口,“你能有如此见识,实属难得。你方才所言屯田实边之策,与朕不谋而合……”


    之后他转身对兵部尚书道:“姜淮所言三营部署,着兵部详议……”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