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5章 突如其来的打压

作者:楼顶望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七月初二,伏允就自缢身亡了,理论上,吐谷浑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大唐对吐谷浑的作战行动并没有结束。


    李世民虽然对李宽提出的直接吞并吐谷浑的想法嗤之以鼻。


    但是他在李宽的提醒下,意识到不能给吐谷浑死灰复燃的可能,同时对高原上突然崛起的吐蕃产生了强烈的警惕心。


    贞观九年是大唐立国后难得的风调雨顺的年景,加上灭吐谷浑之战的消耗不大,又有李宽持续的往内帑和兵部送钱,李世民干脆命令在吐谷浑站稳脚跟的李靖和李道宗部对各部开展了一次强力的打击。


    除了战前便投靠过来的几个部族,其余吐谷浑部族被完全打散,六成的人口迁入西域和突厥旧地,留在高原上的吐谷浑部族人口不足二十万。


    同时,樊兴部和段志玄部趁着吐谷浑各部迁徙的机会,越过积石山,进入星宿川西北地区,将在这里放牧的吐蕃图王部歼灭,并沿星宿川到多玛一带设置驿站和据点,把这里变成了西海都护府与吐蕃的事实边界。


    在西域,侯君集部穿越茫崖沙漠,进入萨毗泽地区,将附近的吐蕃、高昌、羌及西域人驱逐,设立西海都护府边军屯城。


    李道谚部则在西域与高原、陇右的关键节点的星星峡建立屯城。


    远在松州的牛进达借口商旅被劫,带兵攻下了台登山西面的两处隘口,并在此处筑城。


    一系列的行动在西域、西海都护府和吐蕃之间建立起来一道屏障,直接堵死吐蕃向西、向北、向东的扩张道路。


    吐蕃直接被大唐不讲理的操作打懵了,回过神来的葛尔东赞动员了一万余大军想要夺回台登山隘口,被牛进达配合益州都督府的府兵好好上了一课。


    吐蕃军丢下三千多具尸体后意识到他们根本啃不动兵峰正盛的大唐,选择了撤退。


    葛尔东赞代表小松赞向大唐递交了国书,并表示派出高规格的使节团到长安参拜皇帝天可汗。


    见吐蕃认怂,李世民才下令撤回大部分的兵力,同时将执失部、薛延陀部和南羌的部分部众迁移到吐谷浑旧地,与当地的吐谷浑遗民形成牵制。


    一路折腾到十月初,李靖才带领主力唐军班师回朝,回到长安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


    这时候,李世民才正式宣布对吐谷浑之战结束。


    迎接凯旋大军的仪式十分隆重,李世民牵着李靖和李道宗的手登上祭台,祭告天地。


    封赏方面,李世民更是大方。


    李靖封无可封,李世民直接把他抬到了三公之位上,荫封李靖两子为县侯。


    李道宗更是封无可封,改封江夏王,加食邑三百,授司空,调任礼部尚书。


    侯君集拜光禄大夫,加食邑两百户,赐金、帛、门前立戟,荣宠之极。


    段志玄、樊兴等人也是封赏颇丰。


    长安城热热闹闹,宫里宫外庆功的宴席一扬接一扬。


    李世民趁机强行通过了盐铁官营的法令。


    自贞观十年五月起,朝廷将对非官营的盐铁买卖课以重税。


    贞观十一年起,将不再允许私人经营盐铁买卖。


    此举虽有灭国之威保驾,但仍遭到了上下的一致反对。


    此举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李世民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全身心投入到跟朝臣斗智斗勇当中。


    经过一番博弈,民部公布盐铁经营办法,所有的盐铁买卖将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由民部发放经营资格,每道一家。


    当然,这么好的买卖谁都不能空口白牙就想得到。


    简单说就是,得加钱!


    不仅得向朝廷缴纳巨额保证金,还得按照朝廷的规矩经营、纳税。


    虽然这种方式看似挺不错,但如何执行,其中的漏洞可就大了去了。


    李宽对老头子的这一“天才”想法给予了充分的批判。


    盐铁专营没错,但是现在的条件并不成熟,老头子一通乱搞,只会便宜那些地方豪族。


    李宽当初提醒老头子动税收,是想着改一下租庸调,或是搞一下商税。


    可惜老头子和房玄龄等人只盯着盐铁这样的大头,李宽的意见被直接忽略了。


    李世民本来就对李宽的一些个理念极其反感,父子俩因为这事儿几乎每天都要隔空吵架。


    不过总的来说,大唐的趋势是向好的。


    这让李世民和李宽以及各方都比较满意。


    就在大伙都以为贞观九年就这么安稳的结束时,在年底的大朝会上,李宽又成了被集火的对象。


    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有人想要釜底抽薪。


    大朝会进行到关键时刻,御史台跳出一堆人,要求皇帝封禁楚王的学说。


    五个游学团,其他四个早就回来了,唯有荆州游学团去了岳州就没了动静,有心人只要肯用心,想要搞到荆州游学团的情况并不难。


    而且李宽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长安的勋贵们都知道荆州游学团就是为了跟楚王学习那些杂学机巧之术的,自然的,游学团学习的东西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长安。


    一开始,没多少觉得楚王的杂学能成事,即便是当年李纲给楚王的杂学评价极高,但杂学就是杂学,威胁不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地位。


    楚王的杂学未来顶多成为先秦诸子百家那样,被儒学吸收掉。


    可当有心人将楚王传出的那些知识一汇总,却是惊恐的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衣食住行,楚王所谓的科学一脉不仅有系统的实用技术支撑,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


    乍一看,科学一脉的理论似乎是脱胎于儒道佛三家,可是一细究,几位大儒发现,科学一脉最大的特点却是质疑权威、以全新的视角去解构世间的一切。


    这是什么行为?


    分明就是要挖儒家逐渐务虚的根基!


    科学一脉完全有另起炉灶、取代儒家的可能和基础!


    这可太特么的吓人。


    都不用世家人使什么力,长安的大儒们便串联了起来,在大朝会上发难,想要一举搞掉楚王的学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