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其他车间紧张忙碌的时候,供应科也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一大早,一位年轻的女同志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就急匆匆地走进魏璐仁的办公室。
“科长,八大管型那边又下单子了。”
魏璐仁急忙站起来:“我看看,这次是多少?”
“有十几种。”
魏璐仁看了下清单,不禁皱了下眉头。
又是合金材料。
但他并没有迟疑,随即把供应科仅剩的两个人叫来。
“你们两个马上前往乌江实验室,找隋主任,把这个清单交给他。他们在这方面是国内的大拿。请他务必帮忙解决,而且要快!”
“明白。”
两人马上动身前往乌江实验室寻找材料。
“科长,人你都派出去了,咱科室都没人了。”那位女同志说道。
“没人就先找市场部借调一下,这个项目现在最优先。你现在就去市场部,让他们尽量多支援几个人过来,以防八大管型那边有突发情况。”
“好,我现在就去。”
为了供应“八大管型”项目的生产材料,供应科几乎散出去了所有人到全国各地的有关单位去找材料,甚至从市场部借调来的人也都派了出去,力争“八大管型”项目所用到的新材料全部国产。
经常是刚刚好不容易找到了所缺的材料,其他部门马上又发来新的材料需求。
很多单位在知道电子管在材料方面的紧迫之后,即便还不能生产,也马上开始了试制。
在电子管厂内部日夜奋战,众多兄弟单位的援助之下,“八大管型”生产设备中的关键技术和所缺材料被一个又一个地攻破。
两个月的时间,所有生产设备全部到位。
电子管厂随即进入“八大管型”的研发阶段。
而这八种管型的研发比生产设备的研发还困难。
各个车间和总机械科只能一点点地摸索尝试。
一天,总机械科正面对着一款电子管设计图焦头烂额的时候,李宝先突然来了。
当时跟随周龙啸一同去苏联学习的李宝先现在已经是第三车间的车间主任。
他本来是来找机械科科长沟通技术的事情。
结果机械科科长根本没有时间理他,跟一群技术人员趴在桌子上反复研究,但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李宝先见对方没时间搭理他,有些无奈。他正转身准备离开,换个时间再来。
走的时候,他突然瞥了一眼桌子上的那张图。
他没当回事,可是走出两步,他越想越不对。
那个电子管他好像见过。
他凑近过去,仔细打量起图上的那个电子管来。
机械科科长见状,有些恼火地说道:“小李啊,我现在忙,你待会再来找我好不好。”(李宝先当时还不到三十岁。)
“不是,我是觉得这个电子管我有些眼熟。”
“眼熟?难不成你还见过啊。”
“说不定……我还真见过。”
李宝先一说完,在场人闻言一愣。
他又打量了几秒,说道:“等会啊,你等会我。”
说完,他就一路小跑地离开了。
没一会,李宝先就气喘吁吁地回来了,他手里还拿着一个笔记本。
他把那个笔记本往桌子上一放,说道:“你们看看,是不是这个?”
众人闻言,围了上去,翻开着李宝先的那个笔记本。
众人越翻越不对,很快就大惊失色起来。
“这……你从哪来的?”
“是这个吗?”
“对啊,就是这个管子的制作工艺资料啊,你从哪里搞到的?”
“哈,还真是啊,我就说看着像。”
“小李啊,你立大功了。”
“嘿嘿,这都是厂长的功劳。”
这本笔记其实就是他在苏联时天天去他师傅家抄写的那本书。
李宝先不禁感叹,厂长当年对他们的嘱咐真是太有远见了。
有了李宝先提供的资料,这款电子管的制造工艺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电子管厂在八大管型上的突破,除了自身的艰苦奋斗和国内各个单位的支援以外,其实从国外也获得了一些帮助。
一天晚上,一群技术人员正在车间开会讨论关于其中一只管型的制造问题。这个管型有几处关键技术迟迟没有进展。
时间已经过了凌晨,仲夏的高温散去了一些。
这群技术人员围在桌子上的图纸前不停地讨论,额头和身上不停地渗出汗珠,衣服已经被汗水打透,有人索性卷起裤腿。还有人打量了一下四周,发现没有女同志,干脆直接脱掉了上衣。
“吃西瓜啦。”一个人端着一盘已经切好的西瓜走了进来:“这是厂长让食堂特意给咱们留的,大家快来尝尝。”
并没有人理睬他,所有人依旧围在桌子前紧张地讨论。
“这个数值还是不对,不可能这么高啊。”
“会不会是材料的问题?”
“材料我们验证过了,应该是没问题的。”
“要不换一种试试看?”
“我觉得不会,我感觉应该是设计的问题,你看我们这里的设计……”
此时,一个胖头胖脑的外国老头正站在远处打量着这群年轻人
这个外国老头不是别人,就是苏联的大发射管专家瓦西里耶夫。
当时苏联的专家还没有被撤走。
最近电子管厂凌晨的灯火通明,瓦西里耶夫都看在眼里。
瓦西里耶夫已年近七十,头发已经花白。
自从苏联停止了援助协议,并且准备撤走所有专家之后,苏联的专家已经不在技术方面提供任何指导。
瓦西里耶夫每天无事可做,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等着苏联的回国通知。
而自从电子管厂启动了“八大管型”的项目之后,他便突然多了一个习惯,就是深夜的时候在厂区的各个车间来回散步。
他看着那些在晚上依旧灯火通明的车间,看着办公室里匆匆忙忙的身影,听着那些年轻人激烈的讨论。
他总是忍不住驻足停留。那种昂扬的斗志,那种遇到困阻丝毫不见泄气的神色,那种完全看不出上下级的融洽让他思绪万千。
他被这股蒸蒸向上的劲头所感染。
每次他都站在远处观看,而今晚他终于决定走进他们。
那群技术人员还在激烈地讨论,丝毫没有注意到瓦西里耶夫的靠近。
他们太过投入,以至于瓦西里耶夫在那里站了二十分钟他们才注意到他。
“瓦西里耶夫先生?您怎么来了?”有人突然喊道。
众人纷纷回过头去,眼神充满吃惊和不解地看着瓦西里耶夫。
瓦西里耶夫并不说话,笑笑看着几人,随即走到图纸前。
他拿起笔在图上更改了几处,然后留下一本书后便离开了。
众人看着瓦西里耶夫的背影,等他离开后看向桌上的图纸,随即恍然大悟。
就在电子管厂日夜不懈的奋斗和众多的帮助下,八大管型的技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被解决。
9月份,八种管型的67只样管制造完成,马上送往部里鉴定。
一个星期之后,鉴定结果送回了厂内。
接到鉴定结果之后,周龙啸很紧张。虽然他们自己也做了测试,八种电子管都可以正常使用。但能否符合国家标准,他心里也没底。万一……
周龙啸看了一眼封在档案袋中的鉴定报告,心中七上八下。
他决定把所有参与人员都叫来。不管成败与否,他们都为这个项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有权第一时间知道结果。
所有参与人员被集合到了报告厅。
周龙啸站在讲台上,看向下面的众人。
“同志们,我们送去部里进行鉴定的八大管型,刚刚部里送来了鉴定报告。”
一听鉴定报告出来了,下面纷纷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周龙啸举起了手中的鉴定报告。
“我手中的这份就是我们研发的八种管型的鉴定结果。这份报告我还没有打开过,我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之所以把大家都叫来,是因为你们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大家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在这个项目上你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每天加班加点,忘我地攻克一个个难题。你们有资格第一时间知道鉴定结果。但是不管结果如何,请记住,我周龙啸始终跟你们站在一起。即便没有成功,你们心里也不要为此感到愧疚,你们已经尽力了。我周龙啸是总指挥,如果失败了,最大责任在我。”
讲台下面上千人鸦雀无声地看着周龙啸,不知不觉地他们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
下面靠近讲台的一位女同志下意识地就紧紧抓住了旁边一位男同志的胳膊。
“嘶,轻点儿,姑奶奶。”
“你让我抓会儿,我太紧张了。万一……”
“哎!别瞎说啊。”
“你别乌鸦嘴!”
身旁几人赶紧制止了她。
周龙啸小心地撕开了档案袋,牛皮纸被撕扯的声音挑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周龙啸掏出里面的文件,开始仔细地阅读。
阅读完毕,周龙啸捧着报告的双手缓缓垂下了。
他脸上面无表情,重重地长舒一口气。
然后他轻声说道:“全部合格。”
下面的职工们顿时一脸懵。
“全……全不合格?”
“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全都不合格呢?”
“你别瞎说!厂长说的是全部合格。”
“我听着也是全部合格!你听着是不是?”
“我怎么听着也是全都不合格呢?”
“你放屁!绝对不可能!”
周龙啸看着下面争论的众人,也有一点懵。眼前的场面跟他心中设想的有点不一样。
他高举双手,大喊一声:“我们成功了!”
众人纷纷望向周龙啸,下一秒整个报告厅就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声音的剧烈仿佛要掀翻报告厅的房顶。
职工们纷纷涌上讲台,把周龙啸围在中间。
“成功了!成功了!”
“我们成功啦!”
“厂长!太好啦!”
“哎!别吵别吵!大家说,这件事谁功劳最大啊?”
“厂长!”众人齐声说道。
“我们把厂长举起来,好不好啊!”
“好!”
众人说着就要上手。
周龙啸连忙摆摆手,笑道:“哎哎哎,那是大家的功劳,我只不过是动动嘴而已。”
“厂长,你就别谦虚啦。”
“快,搭把手!”
众人说着就把周龙啸抬了起来。
他们抬着周龙啸走出了报告厅,众人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欢呼。他们走过直热管车间,走过体育馆,走过正门楼……仿佛不知疲倦一样。
在那一刻,774厂人的骄傲达到了顶峰。他们帮助这个国家在电子工业的一个细分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毫无疑问,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