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186章:搬救兵

作者:笑波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首战告捷,李璘大喜,在丹阳城设宴款待诸位将士。


    还没等他高兴太久,楼船使刘巨鳞来报,“大王,微臣在扬州筹谋楼船时,听闻灵武方面已经委派了淮南节度使高适、淮西节度使来瑱和江东节度使韦陟前来围攻丹阳城。另外,广陵长史李成式已经得到河北招讨使李铣的支援,大军已经驻扎在江对岸。请大王早做打算。”


    李璘瞪着猩红的醉眼,满不在乎地对大家说,“本王拥有楼船数十艘,将士五万人,高适、来瑱和韦陟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一万人,即便是李铣增援两千,也不足为虑。”


    “大王,楼船使言之有理,还望大王早做应对之策,定不会有错。”掌书记薛镠劝谏道。


    “既然如此,大家都谈谈御敌之策。”李璘提议道。


    “目前来看,江南只有韦陟的江东军,力量相对薄弱;江北有高适的淮南军和来瑱的淮西军,以及李铣的河北军,三者相加少说也有一万人,不可掉以轻心。与其坐等江东军、淮南军和淮西军三股合一,不如趁着他们尚未形成合力,先将韦陟的江东军歼灭。”薛镠谏言道。


    “好!本王准了!”李璘觉得有理,望着季广琛,再次问道,“诸位爱将,谁愿意领兵进攻吴郡?”


    季广琛当然明白李璘心中所想,但是,他佯装没有看见,依旧低头喝茶。


    李璘有些失望,将目光锁定在浑惟明的脸上,浑惟明不会遮掩,只好应道,“臣愿意领兵前往。”


    “好!浑将军威武!”李璘拍案而起,端起酒杯道,“为浑将军壮行!”


    夜深酒席散去,却见江面上灯火通明,李璘大惊,责令儿子李偒搀扶自己登上丹徒城墙,朝对岸瞭望。


    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吓尿!


    只见对岸江边,唐军营寨一大片,江边火把排列足足有数里地之遥,粗略估计至少有数万人之多。李璘擦了擦眼睛,总是模糊一片,醉眼迷蒙,看不真切。


    李璘越看心越慌,低声问李偒,“偒儿,高适、来瑱和李铣三人的将士是不是都集中在扬子了?”


    “父王,看不清,好像是,要不,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李偒也醉了,胡乱附和道。


    “责令将士们把火点起来,紧盯江面,以防对岸偷袭。”李璘吩咐道。


    “遵命!”李偒得令而去。


    不多久,江南岸的营地也亮起了火把,长江两侧的火把将江面映照的红彤彤,就连江水也变成了绛红色。此时正值冬季,朔风野大,江水借着风势,一起一伏,巨浪滔天。火光在江面上来回跳跃,好像有无数条轮船正在朝江南挺进。


    李璘大惊失色,以为北岸唐军正在偷袭,立刻命令李偒带领将士们做好迎战准备,时刻关注对岸动静。


    为了预防不测,李璘一夜未眠,连夜召集幕僚开会研究对策。


    李璘取出丝帕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强装镇定,对着众人笑了笑,慢悠悠地说道,“夜深了,刚睡下,叫大家过来商量对策,实在不合适。不过,军情重大,事情突变,还望大家能够谅解。”


    李璘话音刚落,大家已经明白个七八,面面相觑,面有惧色。


    李璘看场面有些混乱,干咳一声,接着说道,“刚才,本王亲自到城墙上巡望江北敌营,结合楼船使的奏报,的确发现了敌军的异样举动:敌军列阵江北岸,随时准备渡江偷袭我军。诸位爱卿,我方该如何应对?”


    “刚才在席间不是说过了,让浑惟明带军袭击江东军,破解敌军合围。难道有变?”李白不解地问道。


    “嗯,本王已经取消军令,命令浑将军严守江南防线,防止敌军偷袭。”李璘此言刚出,场面顿时纷乱异常。


    “难道今夜敌军来袭?”


    “看样子,有可能。”


    “哎,想睡个安稳觉难喽!”


    “火烧眉毛了,还想着睡觉,不要命了。”薛镠吆喝道。


    会场鸦雀无声。


    “诸位爱卿,莫要慌张。这仅仅是侦探后的初步判断,没有得到确切的情报。正如薛镠所言,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李璘安抚道。


    “太上皇委任大王统领山南东道、黔中道、岭南道和江南西道,我军现在丹阳驻扎,自然应该是江南西道负责护佑我军安全。微臣恳请派遣人等去往洪州,责令江南西道采访使皇甫侁前来勤王。”李台卿提议道。


    “对呀!本王早应该想到这个。”李璘立刻答应,遂问道,“谁愿意去往洪州?”


    “微臣长期生活在江夏,对洪州略知一二,如果没有人前往,微臣愿意。”李台卿毛遂自荐道。


    “好!本王给皇甫侁写一封亲笔信,你和李判官一起带过去,李判官对江州和洪州的情况比较熟悉,路上你俩也好有个照应。传达本王命令,责令他立刻纠集本道所有兵力赶赴丹阳城。”李璘说。


    “遵命!”李台卿和李白应声连夜去了洪州。


    他俩见到皇甫侁,将李璘的亲笔信直接交到他的手上。


    皇甫侁看了,没有当即表态,只是着人安顿李白和李台卿休息,说是他们一路辛苦疲惫,等他俩休息一个时辰后为他们接风洗尘。


    恭敬不如从命,李白和李台卿答应了。


    皇甫侁立刻通知江南西道所有郡县的长官商议,时任歙州长史的马光谦也参加了会议。


    皇甫侁直接把李璘的亲笔信在现场传阅一遍后,随即收回,问道,


    “永王受命于太上皇,先领江南西道、山南东道、黔中道和岭南道四道节度使,再领江淮兵马大都督兼扬州节度大使,我江南西道在永王的管辖之内,受其节度,理应服从永王的调遣,但是,眼下域内情况突变,淮南采访使李成式和江东采访使李希言都说永王私自出征,有割据江淮意图,拒绝其统领。两人派兵阻止永王东巡,双方已经兵戎相见,永王已经斩杀丹阳太守阎敬之,广陵司马李承庆和吴郡司马元景曜已经投降永王。我们江南西道该作何选择,诸君都谈谈?”


    事情重大,事态严峻,大家都噤若寒蝉,不愿轻易表态。


    马光谦忍不住说话了,“当今圣上在七月十二日已经在灵武登基称帝,随即昭告天下,诏令传到蜀中,太上皇已经承认,并将传国玉玺送至灵武,太子已经继承大统,现在永王必须服从新帝的调遣,全力以赴平定北方叛乱,而不是擅自出兵江淮。”


    “依马长史所见,我们也应该像淮南道和江东道一起拒绝永王了?”皇甫侁问。


    “对!下官这么认为。”马光谦坚持道。


    “下官不这样认为。”江州长史驳斥道,“江东道和淮南道不是永王的统领范围,即便是太上皇第二次委任永王为江淮兵马大都督和扬州节度大使,他也统领不了江东军和淮南军。但是,江南西道在永王的统辖范围内,直接受永王管辖,理应受永王调遣。”


    “永王赴镇是在太上皇尚不知太子灵武继位的时候颁布的诏令,新帝继位后,应该撤回。即便不撤回,永王统领的荆襄军也应该受新帝节制。永王不经过新帝同意,私自东巡,已经犯了兵家大忌,现在任意斩杀丹阳太守阎敬之,更是错上加错,割据江东的意图越发明显。新帝已经委派高适为淮南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来瑱为淮西节度使,共同讨伐永王。这已经表明,新帝把永王的行为已经定性为忤逆甚至是叛乱。我们江南西道此时应该怎么做,难道还不清楚吗?”马光谦振振有词地说道。


    “马长史,你好大的胆子!竟然妄议太上皇和永王,就连新帝都没有把永王定性为叛乱,你就敢胡言乱语?”江州长史厉声指责道。


    “既然永王不是叛乱,为何圣上却让高适、韦陟和来瑱联手围攻永王?”马光谦质问道。


    “你……简直是无法无天!”江州长史理屈词穷,坚持道。


    “我知道,你心里怎么想,不就是江州距离丹阳比较近,生怕永王拿你开刀吗?”马光谦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鄙夷地说。


    “是!本官承认我的确有这个顾虑。难道我的担忧没有道理吗?”江州长史干脆不再遮掩。


    “好了,好了,我让你们来商议的,不是让你们来吵架的。”皇甫侁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立刻制止道。


    “请星使大人定夺。”江州长史顺势说道。


    “两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但解决不了燃眉之急。现在永王的差使就住在府中,等着我们回话,如果没有帅兵到丹阳,永王肯定怪罪,攻打江州是其次,就怕他在太上皇面前说我们的坏话。”皇甫侁眉头拧成疙瘩。


    “星使,县官不如现管,还是先解决眼下的难题再说。”江州长史敦促道。


    “行,就依你。”皇甫侁刚出口,马光谦立刻反驳道,“星使千万不能这样做,否则就是助纣为虐,将来我们江南西道所有人都会为此遭到新帝的厌弃。”


    “新帝政令能不能持续下去,还是未知数。现天下大乱,安禄山兵锋强劲,蜀中和永王也是两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你怎么就断言,高适、韦陟和来瑱一定能赢了永王,新帝一定能执掌天下大势?”江州长史听到马光谦反对,非常不爽。


    “这样吧,我们暂且答应永王的两位差使大人,等他们走了,我们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等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皇甫侁终于拍板下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