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朱元璋,心中暗自嘀咕,这是怎么回事?老朱的脸色怎么如此之黄?简直就像吃多了沙糖桔似的。
也不对啊,这时候没有沙糖桔吧?
而且这都开春了,这也不是吃沙糖桔的季节啊。
老朱咋把脸吃得这么黄?
朱允熥不禁想起之前见到朱元璋时,他的脸色虽然略显苍白,但绝对没有现在这般黄得吓人。
这前后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难道是黄连吃多了?
难道黄连吃多了也上脸?
就在朱允熥胡思乱想之际,朱元璋突然从躺椅上猛地站了起来,他的双眼死死地盯着朱允熥,仿佛见到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一般。
“朱!允!熥!你还好意思来见咱!”朱元璋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怨恨,他咬牙切齿地吼道。
朱允熥被这突如其来的怒吼吓了一跳,“艾玛,皇爷爷,你这黄连吃少了啊!你这火气还没降下来啊。”
朱允熥看着架势,很觉得朱元璋得再吃半个月黄连才行。
朱元璋听到这话,那是越听越气啊,自己这半个多月来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拜朱允熥所赐。
一天三顿黄连,这哪里是人吃的东西啊!
而且这黄连一吃就是半个多月,自己根本就没有尝过其他食物的味道。
无论是菜还是汤,里面必定混合了黄连,那苦涩的味道让朱元璋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一阵恶心。
他现在看到黄连就想吐,之前的火气倒是被降下来了,可自己也差点被这黄连给苦死了!
“黄连!黄连!你看咱像黄连吗?”
朱元璋对着朱允熥吼道。
朱允熥还呆呆的点了点头,“像!皇爷爷,你这副模样妥妥的一个黄连成了精。”
朱允熥的话音刚落,朱元璋只觉得一股气血直冲脑门,眼前一阵发黑,心脏更是像被重锤狠狠地敲了一下似的,突然剧烈地疼痛起来。
朱允熥不由得捂住自己的心口,身体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剧痛而向后倾倒。
“你……你……”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利索了,手指着朱允熥,却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这个逆孙,这个大逆不道的家伙!
朱元璋越想越气,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
逆孙,逆孙啊!
你他妈才黄连成了精,你全家都是黄连精!
嗯?不对,他全家是不是包括咱?
那咱刚刚是不是把自你也给骂进去了?
“得了,你别你啊你的了,你身体应该恢复的差不多了吧,收拾收拾吧。”
朱允熥拉开一把椅子坐下来说道。
朱元璋一愣,“收拾收拾?去哪?”
“不是说了吗?送你回凤阳做回老本行啊,你放心,碗我都给你准备好了,一个纯金的碗!比你当年那个破碗好多了。”
朱允熥淡淡开口道。
这话听得朱元璋又是一阵气血上涌,“你让咱去讨饭?”
朱允熥摆摆手,“哎,皇爷爷,话不要说的这么难听嘛,这明明是真龙蛰伏,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嘛。
而且,凤阳的百姓,也很想念你这个朱大皇帝的,毕竟你害得他们家破人亡,卖儿卖女,他们可想你了。”
朱允熥的话,不是一般的讽刺。
朱元璋从江南移民到凤阳,可不止一次,为充实凤阳,朱元璋将苏州、松江等地十四万富户迁至凤阳,迫使其放弃原有土地和产业,这些移民以乞丐身份逃亡回乡。
明太祖时,徙浙、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逃归者由禁,是以托丐潜回,省墓探亲,遂习以成俗,理或然也。
再加上凤阳天灾不断,人祸又来。
朱元璋的南人北调政策,使得凤阳这个本就贫困的地域愈加潦倒。
为了斩草除根,朱元璋将老对手方国珍和张士诚的支持者及旧部由江南富庶之地迁徙到凤阳去,再加以严格管控。
但是由于分到的土地较少,凤阳又是十年九荒,这些原本富庶之地的百姓很快就变的贫穷起来。
十年九荒,你还能说是天灾。
但老朱又加了人祸过来。
明初,朱元璋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可是,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的,按理说朱元璋农民出身,更应该懂得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所种植的农作物是不一样的。
可朱元璋偏偏要用整齐划一来体现出皇权威严。
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别出心裁,又下令百姓开始种植桑、枣,并且强制规定,每一里、种二亩秧,每一百户内、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高三尺、然后分栽,每一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
朱元璋还教百姓种地,或许这是为了百姓好吧。
而且朱元璋这个命令你还得百分百执行,不管是多了还是少了,那都是违抗圣意,需要受到残酷的惩罚。
栽种过数目、造册回奏,违者、发云南金齿充军。
你说这不反朱元璋反谁?
要是这地方适合种这些作物也就算了,可有些地方不适合啊!
但你要求必须种这个,而且秋收还得按照种成的交税。
那些适合种植的地区还没什么。
不适合的呢?
交不出税,农副产品抵债,不够就下狱充军?
朱元璋不给百姓活路啊,百姓不反待如何啊。
一个汉人王朝,这么多场农民起义,都有人认为这样的皇帝爱民如子?
大家都是农民,农民会不清楚这个地方种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不知道该怎么种才能产量更好?
你指点一下可以,但你指指点点,还强行规定,这不是害人吗?
“回凤阳……你打算把咱软禁在凤阳?”
朱元璋没有接朱允熥的话,反而问道。
朱允熥摇了摇头,“软禁?那你不得饿死?到了凤阳,可没人给你送饭送水,正好你也看看,这些年过去了,你手艺生疏没,手艺不能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