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朱厚聪闻言,明显愣了一下,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眼中更是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你是说此刻便有思路?”他惊异道。
张太岳郑重地点了点头。
“回陛下,学生确有两策,一为考成法,二为一条鞭法。”
嘶!
当“考成法”与“一条鞭法”这八个字在朱厚聪耳旁炸响时,他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这此二者他再清楚不过了。
考成法旨在厘清吏治,严核官员功过,赏罚分明,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尸位素餐。
一条鞭法更是意在改革赋役,简化税制,减轻百姓负担,充盈国库。
他万万没有想到,张太岳在此等年纪,便已有了如此成熟的改革构想!
然而在震惊之余,朱厚聪也知道这两项改革方略此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口。
因为两者必将触动无数官僚、勋贵、豪强的根本利益。
此刻殿内人多眼杂,若消息走漏,眼前这个才华横溢却羽翼未丰的年轻人,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恐怕难以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中存活下去。
考成法与一条鞭法,其核心思想与运作逻辑理解起来并不算晦涩。
真正的难处,在于由谁来主导推行。
因为只要改革,必然触及无数人利益。
细数前世历代王朝,多少改革最终夭折,半途而废。
其根源大多并非方案本身,而是倒在了人的问题上。
比如王安石。
他变法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自己急功近利、刚愎自用,排斥异见。
导致了改革派的分裂。
进而导致了宋神宗的动摇。
虽然明神宗万历皇帝同样迫害了张居正,但最起码人家活着的时候说一不二,连皇帝都要听他的。
毕竟是皇帝的老师。
即便是商鞅,以铁腕手段助秦国奠定霸业根基。
其最终结局,仍是被反扑的秦国旧贵族势力车裂示众,不得善终。
张居正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生前权倾朝野。
是绝对把控朝廷的权臣。
所以他推行改革才能雷厉风行,一度为大明续命。
不过其身死之后,万历皇帝便下令抄没其家,削尽所有官阶荣誉,追夺生前所赐的玺书、四代诰命。
更罗列罪状公告天下,使其身败名裂。
甚至险些遭开棺鞭尸
其家属下场更是凄惨,或饿死或流放。
历史上的教训血淋淋地摆在眼前。
因此,朱厚聪心中无比清醒。
改革一定要改,但不是谁来都可以的。
必须由张太岳来主导。
但却绝非是眼前这个羽翼未丰、根基浅薄的年轻张太岳。
他需要时间成长,需要有人保驾护航,需要在朝堂中积蓄足够的力量。
方能在改革中存活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
朱厚聪知道,自己得保护这个年轻人。
电光火石间,他便已经做出了决断。
脸色瞬间恢复了平静。
“好了,看看时辰也该用膳了。”
“张太岳你便留下来,陪朕一同用膳吧!”
张太岳被这突如其来的邀请弄得一怔,但立刻反应过来,连忙躬身应道。
“学生谢陛下恩典。”
一旁的楼之敬、严嵩等人何等精明,心知陛下这是要与张太岳单独密谈。
于是非常识趣地齐齐躬身。
“臣等告退。”
果然,在接下来的单独奏对中。
通过与张太岳更深入的交流,朱厚聪更满意了。
他发现张太岳心中所构想的改革方略核心框架与张居正所推行的改革在大体上是一致的。
考成法明确职责。
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
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能够改变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
能够有效的提高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
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条鞭法则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
能够改变目前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
一来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
二来限制了胥吏的舞弊。
特别是取消苛重的力差这一点,能够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其实一条鞭法已经有了一些摊丁入亩的苗头。
在两人的奏对中,张太岳内心所受的震撼,远比朱厚聪更为强烈。
甚至一度目瞪口呆。
大脑宕机。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仅仅是初步阐述了心中构想的改革框架,皇帝竟能瞬间洞察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甚至将他苦思冥想却尚未完善的诸多细节与不足之处,一一精准点出。
并提出了更为周密成熟的方案。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并且结合在荆州的考察反复推敲才得出的心血啊!
眼前这位皇帝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见解之深邃,思虑之周全,令他心惊不已。
此刻他对朱厚聪的钦佩与崇敬,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更让张太岳意想不到的是朱厚聪随后提出的方略。
只见朱厚聪说道。
“你的一条鞭法构想,化繁为简,将诸多赋役折银征收,思路甚好。”
“不过朕以为此法仍有改进之处。”
张太岳闻言精神一振,愈发恭敬地垂首道。
“学生愚钝,愿闻陛下详训。”
朱厚聪随即不疾不徐地将更为彻底、更具革命性的摊丁入亩方略娓娓道来。
摊丁入亩就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将历代沿用的人头税按土地面积摊入田赋中征收。
取代目前按人头征税的方式。
大梁国祚至今,也不可幸免的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状。
此前造反未遂的庆国公案不就是如此。
他的家族就是在滨州巧取豪夺,兼并了大量的土地。
土地兼并之后,现有的税收制度会使得大量无地或少地农民被迫承担高额丁银。
而地主豪绅则可以通过隐匿田产逃避赋税。
导致富者税轻,贫者税重的情况发生。
而一旦将丁银并入田赋,按土地多少分摊税负,就能避免因人口变动导致税负不公。
只要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就能促进自耕农的生存。
从而进一步推动人口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