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6章 压风头

作者:林书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沈风说:“他不是想要我们的方案吗?我们就给他一份‘料’更足的。”


    韩卫东沉默下,最后对他点点头。


    “这事,你亲自办,有问题你尽管来找我。”


    沈风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制作了两份申报方案。


    第一个方案,包含了最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最精确的数据支撑。


    备用方案则是一份精心伪造的“陷阱”。


    这份方案表面上看,更亮眼,提出了一个关于“全产业链智能温室集群”的构想。


    这个构想,极具诱惑力。


    但它的核心,却隐藏着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


    它所依赖的土壤改良技术,在本地的酸性红壤上,不仅成本高到天文数字,而且五年内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土壤板结。


    这是一个外行,甚至是一般的专家都极难发现的陷阱。


    随后,沈风故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无意”中将备用方案的部分内容,透露给了一个从市里借调来帮忙,且和孙建平走得很近的干部。


    果不其然,不到二天,这份被精心包装过的“毒丸”,就通过孙建平,摆在了邻省发改委的办公桌上。


    邻省的领导班子如获至宝。


    这简直就是天降的方案啊!


    有这个还怕什么沈风吗?!


    ……


    一个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首都组织最终的申报评审会。


    由韩卫东亲自带队,沈风作为主汇报人代表本省上台演讲。


    邻省的代表队,就坐在他们的对面,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微笑。


    沈风假装没看见。


    现在得意着吧。


    等到了后面,有你们哭的!


    评审会开始,邻省率先汇报。


    他们果然将“智能温室集群”作为核心卖点,引来现场评委们阵阵赞叹。


    轮到沈风上台时,他只是平静地打开了自己的PPT。


    没有花哨的动画,只有扎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


    他将“茶谷小镇”的生态闭环模式,娓娓道来。


    就在汇报即将结束时,他话锋一转。


    “各位评委,刚才兄弟省份提出的‘智能温室集群’构想,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我想请问一个技术问题。”


    他将一张关于土壤成分的分析图,打在了大屏幕上。


    “根据我们的研究,该地区普遍为酸性红壤。”


    “请问,你们方案中提到的‘交换土壤活化技术’,如何解决在这种土质上必然会产生的高成本和二次板结问题?”


    “你们的成本预算和环境评估报告里,似乎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这个问题猝不及防。


    邻省的主汇报人,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


    他只是个负责汇报的领导,对具体的技术细节,根本一知半解。


    不是说十拿九稳的吗?


    怎么突然整这一出?


    这不按套路出跑啊?


    他求助地看向台下的技术专家,而那位技术专家已经汗流浃背,脑子一片空白。


    这跟本不在预想之中啊!


    现场的评委都是国内最顶尖的农业和经济专家,见邻县支支吾吾眼神躲闪,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位研究院的院士站起身,走到屏幕前,仔细看了看那张土壤分析图。


    “这个技术路线,在酸性红壤上行不通。这是农业常识。”


    “你们怎么会犯这么致命的错误?”


    研究员院士的一句话彻底砸碎了邻省代表队所有的幻想和侥幸。


    主汇报人面如死灰,瘫坐在椅子上。


    技术专家则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份从天而降的“妙计”,竟然是一个包裹着蜜糖的致命毒药。


    台上的沈风笑了笑,这群人比他想的要蠢。


    还以为是要花费一番功夫,果然门外汉就是门外汉。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扳倒。


    评审会现场,气氛变得极其尴尬和严肃。


    评委会主席,一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副主任,用严厉的目光看着邻省的带队领导:“提交国家级项目的评审报告,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方案可以有不足,但绝对不能有如此低级且致命的常识性错误!你们这是什么态度?!”


    “我要求你们,回去以后,彻查此事!”


    这番话,已经不只是批评,而是上升到了追责的高度。


    邻省的带队领导,汗如雨下,连连称是,一句话也辩解不出来。


    最终的结果,毫无悬念。


    北川省代表队,以近乎碾压的姿态,赢得了“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区”的殊荣。


    那十个亿的中央专项补贴资金,也顺利收入囊中。


    当评委会主席宣布结果的那一刻,韩卫东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紧紧地握住沈风的手,用力地摇了摇,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省内,举省欢腾。


    这场胜利,堪称酣畅淋漓。


    可是,在返回北川的路上,沈风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车窗外,是飞速倒退的风景。


    车厢内,是经开区团队成员压抑不住的欢呼和喜悦。


    秦文静和几位核心骨干正在兴奋地讨论着十亿资金的初步分配方案。


    只有沈风,靠在窗边,眉头微锁。


    “书记,我们赢了,您怎么还心事重重的?”细心的刘载明凑过来,小声问道。


    沈风摇了摇头,轻声说:“我们赢了面子,但里子,可能要出问题了。”


    刘载明一愣,没明白沈风的意思。


    沈风没有过多解释。


    孙建平这种不惜出卖全省利益来攻击自己的政敌,其背后所代表的,绝不是他一个人。


    这次虽然将他连根拔起,但这个过程中,自己将省级单位当枪使,把邻省彻底得罪,这种近乎“掀桌子”的斗争方式,必然会引起省里一些高层领导的不满和警惕。


    他们会欣赏自己稳扎稳打的能力,但是树大招风。


    也会忌惮自己的“不守规矩”。


    政治,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平衡和妥协。


    沈风回想这几年的做法——是有些过激不留后路。


    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大集。


    沈风揉了揉眉头,现在是越活越回去了。


    他有一种预感,接下来他在省里的日子,可能不会像之前那么顺遂了。


    果然,他的预感很快就应验了。


    回到北川后,庆功和表彰接踵而至。


    沈风的名字在北川市达到了声望的顶点。


    但是,在关于他个人晋升和开发区升格的关键问题上,省里的批复却迟迟没有下来。


    杨宪民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他去省里开会时,特意找了几个熟人打听情况。带回来的消息,证实了沈风的担忧。


    “省里有几位领导,对你这次的行事风格,有不同意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