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真相大白,人证物证俱在。
陈知礼惊堂木重重一拍,声如寒冰,当堂宣判:
“案犯王大,身为义庄看守,非但不尽忠职守,反利用职务之便,盗取遗体,买卖人尸,行径卑劣!更甚者,为牟私利,竟掘坟曝尸,惊扰亡魂,侮辱门户,其后更存再次贩卖之恶念,丧尽天良,人神共愤!依律,判斩立决!上报刑部核准后执行!”
“胡雄起(胡员外),愚昧昏聩,罔顾国法,行阴童陪葬之陋习,虽非直接杀害,然其行助长邪恶,亵渎人伦,罪不可恕!判鞭刑五十!另,罚没白银一万两!”
“其余参与下葬、知情不报之工匠,各判鞭刑二十,罚没所得赃款!”
宣判完毕,陈知礼目光扫过堂下,沉痛道:“亡者已矣,生者当思。此案暴露出我余杭乃至天下,仍有困苦百姓无力安葬亲人,致使孩童遗体被歹人利用,亦有无依孤儿生存艰难。
本官决定,罚没胡家之一万两罚银,即刻用于筹建‘慈幼堂’,收容抚养无父无母之孤儿,请先生教其识字明理,请匠人授其谋生之技,使其有所养,有所教,有所依!
本官会在全城呼吁善心人捐款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再不让无辜的孩子死于非命。
从今日起,我会在城门口张贴公告,让所有流落街头的孩子、老人有一个避身之所以,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穿。
方同知,这件事就由你负责,今日已经是腊月二十五,再有五日就是大年三十,本官想让这些孩子能有一个热水热饭的新年,你可能做到?”
“是,大人。”方严知领命。
此事想做好不容易,但可以尽快找一处避身之地,把城里流落街头的孩子、老人先集中起来还是不难。
至于怎样做好,那就是明年的事了,暂时银子足够,明年如何从富人身上募捐,还得动动脑筋…
陈知礼当场派自己的护卫回去取来一千两银,放在堂前:“本官捐银一千两,以为倡率!望我余杭富户乡绅,踊跃捐款捐物,积德行善,共襄此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活下去的希望!”
此判一出,此倡议一呼,堂外围观百姓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严惩了恶徒,惩戒了愚行,更将罪恶罚金化为慈悲善举,此举大快人心,更令人感佩!
穆云和方严知也派人回去取来银子八百两,底下的大大小小的官员、衙差都或多或少捐了起来。
……
胡员外虽受皮肉之苦、破财之痛,但听闻罚银用于此途,心中愧疚稍减,竟也生出几分释然,叩首认罚。
丧尽天良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一场因愚昧和贪婪引发的悲剧,最终却催生了一项泽被孤弱的善政。
余杭府的天空,仿佛在经过小年的阴霾后,重新透出了清明与希望的光芒。
陈知礼的名字,再次因其公正、智慧与仁心,深深刻入了百姓心中。
胡家“阴童陪葬”引发的掘坟曝尸案及其判决结果,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余杭城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百姓们既为案件的骇人听闻而震惊,更为知府陈知礼的雷霆手段和最终那充满仁心的判决与倡议而拍手称快,议论纷纷之余,无不称赞陈青天真正是为民做主、心怀慈悲。
判决当日下午,胡员外便忍着鞭刑后的剧痛和羞耻,命人抬着,亲自将一万两罚银的银票送到了府衙。
不仅如此,他更是当众宣布,将自家在城郊的一处小庄子也捐出来,用于慈幼堂的运作。
“陈大人,各位父老乡亲,”胡员外脸色苍白,却语气诚恳,“我胡某糊涂犯下大错,罪有应得。
这一万两是罚银,理所应当。
城外那处庄子,虽不大,但也有二三十亩薄田,十几间房舍,算是我胡某人为赎罪尽的一点心力。
恳请大人用于安置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老人,田地里出产的粮食瓜菜,也能贴补些用度。
大人说得对,人不能光养着,得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才不算废了,这个小庄子就刚刚好。”
这一举动,倒是让不少人对他的观感略有改观,虽不能抹去其罪,但至少知错能改,愿以实际行动弥补。
陈知礼接纳了他的捐赠,并让人登记在册。
次日,府衙关于筹建“慈幼堂”并募集善款的告示便贴满了全城大街小巷。
告示详细说明了慈幼堂的用途、规划,并公布了捐款捐物的地点和登记方式。
消息一出,全城响应之热烈,远超预期。
顾家率先响应,顾苏合亲自来到府衙,代表顾家捐出了八千两白银。
“知礼此举,乃大善之事,我顾家义不容辞!”
明山长当时在顾家做客,闻讯后也立刻让儿子从明府取来六千两银票。
“老夫虽非巨富,愿尽绵薄之力,为孩子们添砖加瓦。”
在顾、明两大家族的带头作用下,余杭城的富商乡绅、书香门第乃至普通百姓,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捐银子的、捐米粮的、捐布匹棉被的、捐桌椅板凳的……络绎不绝。
府衙门口专门设了接收点,负责登记的衙役就增加了好几个,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笑容。
“城南布庄王掌柜,捐棉布二十匹!”
“城东米行李东家,捐新米五十石!”
“清水巷张婆婆,捐铜钱三百文,鸡蛋一篮!”
……
……
登记的声音此起彼伏,无论捐赠多少,都得到了一声真诚的感谢。
善行如同暖流,迅速驱散了案件带来的阴霾和冬日的寒冷。
而更令人心酸又欣慰的是,告示贴出当日,便有几十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孤儿和孤苦无依的老人,怯生生地来到府衙指定的临时安置点(就在胡家捐赠的那个庄子上)。
他们眼中充满了茫然和对温暖的渴望。衙役和临时招募的几位婆子耐心地为他们登记造册,发放热粥、馒头和厚厚的棉衣。
消息传开,后续几日,又陆陆续续有孩子和老人从城里、从周边乡村赶来。
庄子里很快有了一百多人,八成以上的都是孩子,虽然条件简陋,但热饭食、暖衣服、遮风避雨的屋顶,以及人们友善的目光,让这些饱经苦难的灵魂第一次感受到了安全和希望。
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冻死和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