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70李氏劝女

作者:晓春三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从城外温泉别院回来后的几日,连靖国公府的下人们都察觉到了大小姐赵晴的不同。


    她本就清冷寡言,如今更是常常独自倚在临窗的软榻上,望着庭院里尚未吐绿的枝桠出神。


    那双惯常平静无波的眼眸里,时而掠过一丝恍惚,时而浮起几许难以捉摸的怅然。


    手中的书卷,往往许久不曾翻动一页。


    贴身丫鬟小心翼翼地奉上她平日里最爱的雨前龙井,却见她只浅浅啜了一口便放下了。


    连晚膳也只用了几筷子清淡小菜,便推说没有胃口。


    这种反常的静默和显而易见的低落情绪,自然瞒不过时刻关心女儿的国公夫人李氏。


    李氏出身名门,性情温婉中带着世家主母的练达。


    女儿寡居三年,性情愈发沉静,虽现在回到娘家生活,家人爱护,衣食无忧,但那份深入骨髓的孤寂和暮气沉沉,是她心头最大的痛。


    女儿难得愿意出门散心,她本满心欢喜,谁知回来竟是这般模样?


    这日午后,李氏端着一碟新做的、女儿幼时极爱的桂花糖蒸粉糕,走进了女儿独居的小院。


    “晴儿,”李氏将精致的碟子放在榻边小几上,挨着女儿坐下,温声细语道,“这两日看你闷闷的,可是在别院住得不舒坦?还是路上劳累了?”


    赵晴回过神,微微摇头,勉强挤出一丝笑意:“母亲多虑了,女儿很好,只是……只是回来路上,吹了点风,有些懒怠罢了。”


    她垂下眼睫,避开了母亲探究的目光。


    李氏哪里肯信。


    她拉起女儿微凉的手,轻轻拍了拍:“在娘面前,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你这孩子,从小心思就重。


    有什么心事,说出来,娘替你参详参详?总好过一个人闷在心里。”


    温暖的掌心包裹着女儿微凉的手指,带着母亲特有的安抚力量。


    赵晴心头那点隐秘的、连自己都觉荒诞的思绪,在母亲关切的目光下,如同被阳光照射的薄冰,开始悄然融化。


    她沉默了片刻,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


    终于,仿佛下定了决心,她抬起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低低地开了口:


    “母亲……女儿回城那日,在城门口……见到了一个人。”


    李氏心中一凛,面上却不露声色,只柔声道:“哦?什么人让我的晴儿这般牵念?”


    赵晴的脸颊微微泛起一层极淡的红晕,如同雪地上晕开的胭脂。


    她斟酌着词句,努力让自己显得平静:“是……大理寺正,陈知礼陈大人。他当时正要出城送家人,被衙役匆匆叫回……”


    她停顿了一下,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瞬间——青衫磊落的官员,俯身对着车窗内妻儿时,那无奈、歉疚、却又温柔得能融化坚冰的笑容。还有他瞬间收敛笑意,策马疾驰时那份锐利如刀的威严。


    “女儿……女儿只是觉得,”赵晴的声音更轻了,带着一种近乎迷茫的困惑,“他……他对着家人笑的样子……很不一样。还有他转身离去时的样子……也……尤其是他那侧颜,很有几分像我那,我那”


    她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那种瞬间的悸动和强烈的吸引力,只觉得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余波至今未平。


    李氏静静地听着女儿断断续续、带着羞涩和困惑的诉说。


    当听到“大理寺正陈知礼”这个名字时,她心中便已了然。


    这位陈寺正,曾经破了赵慎杀子案,年前破了忠勇伯府那桩轰动京城的大案,正是风头无两的时候。


    自家老爷下朝回来也曾提过几句,赞其年少有为,明察秋毫。


    待听到女儿最后那句关于“笑容”和“样子”的形容,李氏心中便彻底明白了女儿这两日异样的根源。


    她看着女儿难得流露出的、属于年轻女子的迷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心中百味杂陈,既有心疼,也有深深的忧虑。


    李氏没有立刻说话,只是轻轻抚摸着女儿的手背,仿佛在给她一点时间消化自己的情绪。


    待赵晴眼中的迷茫稍稍退去,李氏才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清醒:


    “晴儿,娘明白了。” 她直视着女儿的眼睛,“那位陈寺正,娘也听说过。能得陛下和朝野赞誉,破获那样的大案,确是个有本事、有担当的年轻人。


    而且……” 李氏顿了顿,语气平静地陈述着事实,“据说,他容貌也生得极好,风姿卓然,在京城一众年轻官员中,亦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赵晴闻言,眼中似乎亮了一下,但李氏接下来的话,却如同冬日里的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那点微弱的火光。


    “但是,晴儿,”李氏的声音加重了几分,带着母亲特有的、保护性的严肃,“你要记住,他已经成家了!他的夫人,是江南顾家的掌上明珠顾盼儿!


    那位顾小姐,娘虽未曾深交,但也略有耳闻,温婉贤淑,医术精湛,做的一手无与伦比的药膳,且与陈寺正鹣鲽情深,育有麟儿。


    他们夫妻恩爱和睦,是京城不少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李氏看着女儿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心中不忍,却不得不把话说透:“再者,顾家虽非高官显宦门第,但在江南根基深厚,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声望极高。


    其祖父顾四彦,更是人人敬重的老神医,连宫里的贵人都礼敬三分。


    顾家在江南乃至整个大珩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陈寺正能有今日,除了自身才干,与顾家的支持也密不可分。


    他夫妻二人,是真正的青梅竹马,情比金坚。”


    李氏语重心长地总结道:“所以,晴儿,娘知道那陈寺正或许生得一副好皮囊,气质也与众不同。


    但你要明白,这世上长得好的男子多了去了。


    你不过是远远见了他一面,甚至未曾交谈一句,这点心思,不过是乍见之下的微澜,当不得真,更不值得你为此伤神。”


    “你是靖国公府的嫡小姐,身份尊贵,即便……即便如今寡居在家,也自有你的尊荣和体面。


    万不可因一时恍惚,生出些不合时宜的念头,徒惹烦恼,甚至……有损清誉。”


    李氏最后的话语,带着郑重的提醒和告诫。


    赵晴静静地听着母亲条分缕析的话语,每一个字都像冰冷的石子,敲打在她刚刚泛起一丝涟漪的心湖上。


    母亲的分析冷静而残酷,却句句在理,无可辩驳。


    是啊,他已经有了深爱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


    顾盼儿……那个在车窗里抱着孩子、温柔浅笑的女子,确实与他无比般配。


    顾家的背景……更是她无法忽视的现实。


    而自己呢?一个深居简出的寡妇……


    那些悸动和恍惚,不过是自己困顿孤寂岁月里,乍见一缕不属于自己的暖阳时,产生的可悲错觉罢了。


    “母亲……” 赵晴的声音低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更多的却是认命的清醒,“女儿明白了。是女儿……一时糊涂,让母亲担心了。”


    她缓缓抽回被母亲握着的手,指尖冰凉。


    脸上那抹因回忆而起的微红早已褪尽,只剩下惯常的苍白和清冷。


    她微微侧过脸,重新望向窗外萧索的庭院,眼神空洞,仿佛刚才那一场短暂的心绪波动从未发生过,又或者,被她强行压回了心底最深的角落。


    李氏看着女儿瞬间恢复的、甚至比之前更加沉寂的侧影,心中一阵揪痛。


    她明白,女儿是听进去了,但也因此,那颗刚刚似乎有点活泛的心,又被更深地锁了起来。


    她轻轻叹了口气,将那碟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又往女儿面前推了推:“吃点吧,你小时候最爱吃的。”


    赵晴没有回头,只是极轻地“嗯”了一声。


    李氏知道,有些心结,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开的。


    她默默陪坐了一会儿,便起身离开了。


    留赵晴一人,在空旷寂静的房间里,独自咀嚼着那份刚刚萌生、便被现实无情掐灭的、苦涩的悸动。


    窗外,寒风掠过枯枝,发出呜咽般的轻响。


    赵晴闭上眼,那个在城门下带着温柔笑容策马离去的青色身影,却在她紧闭的黑暗中,愈发清晰起来。


    她的夫君也曾经是京城最负盛名的状元郎,也曾经对她情深似海,可惜两人成亲不过两个月,一个孩子都不曾留给她,就在一场意外中离她远去了。


    留给她的只有无边彻骨的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