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6职位有变动

作者:晓春三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十一月底的京城,寒风凛冽。


    盼儿一家都搬回了城里的宅子,如此陈知礼跟孟涛白日上职就方便许多。


    穆云一家半个月前已经搬回自家府中,他们倒是情愿一直跟盼儿他们住在一起,但显然这不现实。


    而且官员之间走的太过亲密也不是好事。


    随着定远侯一党彻底覆灭掀起的滔天巨浪渐渐平息,朝堂之上,一场无声的、关乎权力重新分配与格局洗牌的暗流却开始涌动。


    尘埃落定后留下的诸多空缺,如同诱人的果实,吸引着无数目光。


    大理寺衙署。


    吏部的调令文书被恭敬地送到陈知礼案头。


    他展开一看,平静无波的眼底终于掠过一丝涟漪。


    文书上清晰写着:原大理寺寺正刘涛,擢升刑部侍郎。其所遗大理寺寺正一职,由原大理寺寺丞陈知礼接任。


    寺正!从五品!掌复核刑狱,权柄颇重,是大理寺内仅次于少卿的关键职位!


    这不仅是品阶的跃升,更是对他能力、资历,以及在定远侯一案中所展现出的敏锐与担当的明确认可。


    而刘涛无疑是此次洗牌的大赢家,从五品的寺正直接升为从四品的侍郎,直接升了两级。


    而且他才三十多岁,算是年富力强,未来成为刑部尚书都大有可能。


    消息传出,衙署内同僚纷纷道贺,陈知礼一一回礼,并以最快的速度去给即将上任的刘侍郎去道贺。


    这次调任是让他们三日内就去新的部门报到。


    同样被调走的还有孟涛,他调去了户部,接穆云的职位,虽然都是正七品主事一职,但户部主事跟大理寺主事还是有不少差别。


    孟涛是又高兴又不舍得。


    高兴的自然是去户部了,不舍得的自然是跟陈知礼这个大舅哥分开了。


    一直以来,走到今日,大舅哥对他的帮助他都说不清了…


    户部清吏司。


    穆云也在收拾自己的桌案。


    他的调令同样到了:调任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


    户部主事与吏部主事虽同为正七品,但吏部掌天下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素有“天官”之称,文选清吏司更是其中核心,地位之重,远非户部清吏司可比。


    前来接替他位置的,正是涛。


    孟涛笑容满面,态度恭谨:“穆大人,恭喜高升!日后同在朝堂,还望多多指教。”


    穆云回以温和的笑容,心中却笑这小子还很是能装。


    他跟知礼认识多少年,就跟孟涛认识多少年,大家处的都跟兄弟一样。


    但在外面只能这样,客气又疏离。


    沈尚书府上的那场风波,虽最终揪出幕后真凶,还了沈林清白,甚至某种程度上让沈林因祸得福更得圣心。


    但婚宴之上,自己作为受害者差点命丧当场,终究是给尚书府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尴尬阴影。


    父亲考虑又考虑,还是趁此次朝廷大变动,运作一番将他调离户部这个“是非之地”,进入更为核心、也相对远离沈林直接管辖的吏部,既是保护,也是为他铺就更广阔的仕途。


    文选清吏司主事,这个位置,也是不可小觑的。


    相较于朝堂上无声的硝烟,顾府的气氛安静又温馨。


    偏院制药室内,顾四彦捋着胡须,看着满院晾晒的药材和重新擦拭得一尘不染的药柜、捣药钵,对盼儿道:“丫头,药膳坊再不开张,老夫的门槛怕是要被那些老病号踏平了!”


    盼儿正小心翼翼地分拣着几味珍稀药材,闻言莞尔:“祖父说的是。这都耽搁多久了?再不开门,怕是真的要被人堵着门骂了。”


    她动作麻利地将分好的药材包好,“药材都备齐了,方子也重新核验过。明日,咱们‘顾氏药膳坊’就重新开张!不过年底也就能开二十多日了。”


    消息被文阳有意放了出去。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药膳坊”尚未卸下门板,门外竟已悄然排起了长队!


    有衣着朴素、相互搀扶的老夫妇,有面色焦急抱着孩童的妇人,更有数辆低调却难掩华贵的马车静静停在稍远处。


    久负盛名的顾神医坐堂,加上能调养根本、滋味绝佳的药膳,在沉寂了四个多月后,吸引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因京城的动荡更让人渴望这一方安宁与康健的保障。


    沉重的门板卸下,“顾氏药膳坊”几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在晨光中重现。


    顾四彦端坐正堂,须发皆白,气度俨然。


    宇瀚则坐在祖父身边,如今他的医术渐长,跟在江南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盼儿则坐镇后方药房,指挥着半夏、半枝等丫头有条不紊地抓药、煎煮、配制药膳。文月跟在春燕身边,努力辨认着各种药材,眼中满是认真和新奇。


    半个月前她刚跟王齐山成亲,小两口感情很好,素来话不多的王齐山,对文月很是爱重。


    这让盼儿松了一口气。


    文阳媳妇马氏因为怀孕暂时就只在庄子里做些小事了。


    第一位被请进来的,竟是位衣着华贵、气度不凡的中年妇人,身边跟着两个低眉顺眼的嬷嬷。


    顾四彦一眼认出,这是左都御史李大人家的夫人,他给她调过身体。


    “老神医,可算是把您盼回来了!”李夫人未语先笑,语气却带着几分真切的疲惫,“我家老爷这几个月案牍劳形,旧疾又犯了,夜里睡不安稳,胃口也差。


    太医院的方子吃了总不见大好,就念着您这儿的那道‘宁神安魄汤’和‘八珍茯苓丸’了。”


    顾四彦含笑应着,细细诊脉,提笔开方。


    “夫人,您的身体没有大碍,吃上一个月的药膳,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李大人,我给开上您要的安魂汤和八珍丸,回头有空最好让他过来看看。


    不过我们这药膳坊到了小年边也就关门了,再开门起码过了元宵节后了。”


    李夫人连连道谢,两口子年纪渐渐的大了,身体各个地方都比不上往日了,顾家的药膳和补药,效果比吃什么都有用。


    ……


    紧接着进来的,是宁可国公府的大管家,神色恭敬地递上一份礼单和一张写满症状的笺纸:“国公爷腿疾又犯了,疼得厉害。


    国公爷说,只信顾老的针法和陈夫人调制的‘温经通络膏’。


    这些是国公爷的一点心意,万望顾老和陈夫人费心。”


    药房内,盼儿看着笺纸上描述的“遇寒剧痛,入夜尤甚,膝肿如鹤”,秀眉微蹙。


    她仔细回忆着毒经上的记载,心中隐隐一动,这症状……似乎与一种名为“醉梦散”的慢性寒毒引发的痹症有几分相似?


    但醉梦散极其罕见,她不敢确定,只将此念压下,先按祖父开出的方子,精心调配起温经通络的药膏来。


    整整一个上午,药膳坊人来人往,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如果不是他们坚持下午不问诊,怕是一刻都不能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