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15扬名后的烦恼

作者:晓春三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顾氏药缮坊的名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越扩越远。


    每日限号二十三人的规矩,非但没有阻挡求药膳的脚步,反而让顾氏药膳更添了几分神秘与珍贵。


    坊前那条青石板路,天不亮就被远道而来的马车和行人占据,形成京郊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个月过去,文阳如今已是小有经验的掌柜,应对起来也能从容不迫。


    最初跟着来京城是为了当陈府的二管家,想不到现在成了药膳坊的掌柜。


    一日十二个时辰,他比谁都要忙,天一亮他就开始准备一日的开始,下午没事时他还得盘药材存量,不够的得立马让人去宜元庄拿。


    晚上他除了盘账,还得学算账,学识字,比读书人都忙都认真。


    陈知礼帮他设置了专门的登记簿。


    按地域和病情缓急排序,提前安排就诊日期。


    饶是如此,坊前也总是排着等待“捡漏”或期盼临时加号的人群。


    附近的几家客栈因此生意兴隆,住满了从京郊各地甚至更远地方赶来的病人和家属。


    他们耐心地等着自己的号牌被叫到的那一天。


    “顾小姐!顾老太医!”


    一位来自保定府的老妇人,在服用归元养血缮半月后,由儿子搀扶着亲自来道谢。


    她老泪纵横,声音洪亮得整个铺面都听得见:“老身这腿脚,多少年没这么利索过了!夜里也能睡个安稳觉了!您们顾家真是活菩萨啊!”


    她儿子带来的两篮子山货,堆满了柜台一角。


    盼儿推都推不掉,只能收下。


    这样的扬景几乎每日上演。


    祖孙研制的针对不同体质的几款基础药缮——固本培元缮、清心明目缮、疏肝理气缮等等,效果显著,口碑极佳。


    甚至有几位被太医院判了“需长期静养”的富贵人家,在尝试药缮后,气色精神明显好转,成了药缮坊最忠实的拥趸,也成了最有力的宣传者。


    他们不缺钱,也不缺人排队,药膳对普通人来说不便宜,可对他们而言,这些实在太便宜太实惠了。


    要知道他们平常用的补品,要比这个不知道贵上多少,却没什么实实在在的效果。


    顾四彦看着孙女在诊室内给患者沉稳施针、精准开方,在面对各色病人皆能应对自如,那份欣慰与骄傲简直无以言表。


    他渐渐地不动声色地退居二线,只在遇到特别疑难的杂症时才会出手指点一二。


    他更多的时间则花在教导宇瀚辨识药材、研习医理上。


    宇瀚的天赋虽然不能跟盼儿相比较,但也不负众望,十八岁的少年,对药材的气味、性状简直是过目不忘,提出的问题也常常切中要害,这让顾四彦惊喜连连。


    顾苏沐现在坐镇京城宜元堂,如今京城已经有了两家宜元堂,他们顾家的宜元堂只卖药,药的品质没话说,就连百草堂和回春堂也在他们家拿药。


    久而久之,三家关系日渐亲密,不但没有闹意见,反而抱成一团。


    当然,这是后话。


    顾苏合则去离京城最近的州府置办药庄,顾家的宜元堂需要大量的,品质过硬的药材,这么大的量,基本都会出自自家的庄子。


    这可不是买个庄子就行,里面的庄农、药农、工具、农具,等等等等都要操心。


    他本是要带着儿子跑的,可儿子又被老父亲看中,只好从心腹中抽人帮着跑了。


    这日午后,药缮坊难得的清静片刻。


    盼儿正在后堂整理新到的几味药材,文阳神色凝重地走了进来。


    “少夫人,外面来了两个人,看气度打扮,不似寻常百姓。”文阳低声道,“为首的自称姓王,说是太医院当差的,想拜访老太医和您。”


    盼儿手上的动作一顿,与正在一旁碾药的顾四彦对视一眼。


    该来的,还是来了。


    祖父眼中的那抹凝重,她太熟悉了。


    “请到雅室奉茶,我们稍后便到。”顾四彦沉声吩咐,放下药碾,掸了掸衣袖。


    雅室内,两位身着低调却质地考究锦袍的中年人端坐着。


    为首的王太医约莫四十多岁,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带着审视的意味。


    另一位稍显年轻,沉默地坐在下首,但气质亦是不凡。


    见顾四彦和盼儿进来,王太医起身,拱手行礼,姿态恭敬却带着几分属于官家的矜持:“顾老前辈,久仰大名。晚辈王振生,在太医院供职。这位是赵院判的爱徒,李太医。”


    “王太医、李太医,远道而来,有失远迎。”顾四彦还礼,态度不卑不亢,示意二人落座。


    寒暄几句后,王太医切入正题:“顾老前辈悬壶济世,德高望重。


    晚辈此番冒昧前来,一是久仰前辈风范,特来拜会;


    二来…”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盼儿,“也是听闻顾氏药缮坊的药缮颇有独到之处,尤其对妇人产后体虚、气血双亏之症效果显著。


    不知…前辈可否赐教一二?”


    他话虽说得客气,但“赐教”二字背后的试探意味明显。


    真正说跟强逼没二样。


    顾四彦捋须,淡然道:“王太医过誉了。乡野粗浅之术,不过是遵循古方,结合一些前人经验,因地制宜做些调整罢了。


    药缮一道,重在固本培元,徐徐图之,非神术也。”


    “前辈过谦了。”


    王太医笑了笑,目光转向盼儿,“听闻顾小姐深得前辈真传,青出于蓝。


    坊间盛传的归元养血缮,便是出自小姐之手?”


    盼儿微微颔首,声音清越:“回王太医,此缮确是晚辈根据祖父所授古方,结合母亲当年调养经验,以及本地药材特性改良而成。


    所用皆是寻常药材,贵在配伍得宜,火候掌握精准,并无玄妙之处。”


    “寻常药材,配伍得宜,火候精准…”王太医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精光一闪,“这‘得宜’与‘精准’,便是大不易了。


    不知小姐可否方便,让在下见识一下这药缮的方子?


    太医院对此等利民良方,也颇为关注。”


    这话,就带上了几分官方的压力。


    也很不要脸。


    雅室内的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


    顾四彦正要开口。


    盼儿却从容应道:“王太医见谅。药缮方子乃顾氏药缮坊立足之本,亦是祖父多年心血所系。


    正如太医院亦有诸多不传之秘方。


    不过,若太医院有需要,为解病患之苦,晚辈可酌情提供成药供研究参考,至于具体配伍比例…请恕不便详示。”


    她态度谦和,言语却滴水不漏,既表明了立扬,又给对方留了台阶。


    王太医盯着盼儿看了片刻,忽然哈哈一笑:“顾小姐年纪轻轻,见识不凡,顾老前辈教导有方啊!既如此,也好。


    改日我请院判大人手书,以官方名义采购一批成药,不知可否?”


    “太医院若需要,自当尽力供应。”顾四彦适时接话,结束了这扬暗藏机锋的对话。


    送走王太医二人,顾四彦回到后堂,眉头紧锁。


    盼儿倒了杯茶递过去:“祖父,他们…”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顾四彦沉声道,“这个王太医是盯上我们的药缮了。


    今日是试探,明日就可能是索取,后日…恐怕就是麻烦了。”


    他看向盼儿,“你今日应对得很好。


    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守住顾家的根本。”


    盼儿郑重点头,心头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