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7 章 唐朝晚上能出门吗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唐朝,晚上上街会被打死吗}


    除了唐人外,其他朝代的百姓们纷纷摇头,他们不知道啊。


    倒是有宋元明清了解历史的读书人,知道那么一些。


    唐人们很开心后世人对他们朝代的关注,说起晚上能不能上街,那是侃侃而谈。


    可惜他们说的也没办法传到后世人的耳朵里。


    {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还有宵禁制度。


    宵禁,也就是禁止夜间活动,其历史由来已久。


    唐朝时期的宵禁,没有秦汉时期那么严格,但也不能随意出行。


    唐朝时期的坊,类似现代的小区,一更三点(即晚上20:12)开始宵禁,敲闭门鼓,敲六百下,坊门就会关门,进入宵禁。


    第二天五更三点(即凌晨4:12),就会敲开门鼓,敲四百下,才结束宵禁,官员们也开始上朝。}


    其他朝代的人们,看到唐朝的宵禁令,感觉怪有意思的。


    像宋朝,从北宋初开始,宵禁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到了仁宗时期,宵禁基本上取消。


    所以宋人夜生活丰富,看到唐朝的宵禁,宋朝人心里还怪可怜唐人的。


    不过唐朝人倒是习惯了,基本上一到宵禁时间,大家就赶紧回了,免得在外逗留时间久,到时候坊门关闭,一旦回不去,被抓到可是要受处罚的。


    ......


    李渊是没有修改宵禁的想法,大唐初立,一切都还不稳,即便宵禁要解除,也不是现在。


    李世民思考片刻,他倒是觉得可以慢慢来,宵禁取消了,百姓的夜生活自然会更丰富,但同样的,治安管理各方面责任也更大了。


    想着想着,李世民也问了问长子的想法。


    李承乾略微沉思了下,说,“阿耶,其实可以先把宵禁的时间缩短试试。”


    李世民对儿子的意见还是重视的,大不了先缩短一个时辰,不过这事还是上朝的时候和大臣们商议商议。


    不能光是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行的。


    视频还在继续


    {虽然唐朝有宵禁,但不代表唐朝人没有夜生活。


    据说唐朝时期,长安有108个坊,四周都是用四四方方的围墙砌着。


    在长安还有东西二市,也是用围墙围起来,在固定的时间才能进去交易。


    宵禁只是禁止人们在大街主干道活动,但坊内想怎么玩都可以。


    不过谁要是敢翻墙,要被挨打的,七十杖。}


    秦汉这些朝代的人,其实还很羡慕唐人,他们朝代的宵禁只会比唐朝还要严苛。


    以至于大家心里都期待,哪怕达不到后世那种夜生活,但能达到唐人的标准,也满足了。


    唐人倒是没想到还有人羡慕他们,他们反而羡慕后世呢。


    一个长安市民有些向往的说,“其实要是坊内也能像后世的小区就真的太好了,后世小区楼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商铺,想买什么都方便。”


    酒楼内吃饭的食客可惜的说,“如果能像后世一样就好了,一天到晚都是夜生活,楼下便利店二十四小时开门,都不愁买不到东西。”


    圆润的姑娘嘟着嘴,“...后世晚上还有宵夜呢,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从晚摆摊到天明,瞧着可热闹了。”


    ......


    {…如果在宵禁时间段内,要是有人敢在主干道溜达,那叫犯夜,按唐规,得笞二十。


    不过,一年到头,也不会一直这么严。


    比如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上元节,会短暂的放开宵禁。


    此时的长安城内十分热闹,百姓们可以自由闲逛。


    除了这种节假日外,如果百姓家里有点急事,比如婚丧嫁娶之类的、官府执行公务,都可以开证明,破例打开坊市大门。


    到了晚唐,夜市逐渐兴起,宵禁也没有以前那么严了。


    更别说是到了宋朝,市坊被打破,宵禁一度被取消。}


    宋人们看到这里不免咧了咧嘴,还有些骄傲。


    他们可比唐人幸福,夜生活丰富着嘞。


    大宋皇帝们也开心,他们大宋哪哪都好,等军事力量补齐了,到时候那真是最牛的朝代了。


    唐朝百姓们被这么一激,恨不得去官府请愿了,他们也想要丰富的夜生活。


    大唐皇帝们自然也不愿意被宋朝比下去。


    所以大多数皇帝也愿意把宵禁时间缩短,从缩短到消失总要有一个过程。


    至于秦汉这些靠前的朝代,帝王们还在观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夜生活,还真说不一定。


    乱世的时空,那就别想了,宵禁反而对百姓的好处更大些。


    现代时空


    刘晓希想到了一首诗,嘴里也不由自主的念出来,“火树银花合...”


    这首诗,宋元明清很多文人也听过。


    唐朝,一读书人表情呆滞的看着光幕。


    他的同伴们叽叽喳喳说得好不热闹。


    穿着青色长衫的读书人不可置信道:“苏兄,这不是你的诗吗?哎呀,你的诗也传到后世了啊。”


    灰色长衫的书生语气羡慕,“苏兄好运气,可不是谁都有机会的。”


    蓝衣书生手舞足蹈夸张的说,“是啊是啊,我怎么就没遇上呢。”


    ......


    刘晓希念完诗,也解释起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一位叫苏味道的人写的。


    创作时间是在武则天神龙年间,当时正值长安的元宵夜。


    诗的最后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不相催’,写的正是官府暂时开放宵禁,特许通宵庆祝节日的政策。


    很多唐朝的诗人都会在节日这几天,加班加点的描写唐朝夜景的繁华,这位苏姓诗人也一样,在元宵这天创作了这首诗。”


    各朝老百姓们点了点头,品味着诗句的同时,还不忘抄写下来,他们觉得能流传到后世的诗,一般都不差,当然除了那个乾隆的诗外。


    “苏味道?”武则天想了想摇摇头,她的确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诗还不错。


    苏味道现在也反应过来了,兴奋的手舞足蹈。


    周围的同伴们酸了、慕了。


    “苏兄这下可成名人了。”


    “是啊,这诗,如今天下人可都知道了。”


    ......


    听着同伴们的夸赞,苏味道连忙谦虚,“苏某不才,比我厉害的人多的是,比如张兄的文章写得就极好,傅兄的字还得夫子夸赞...”


    把周围人都夸了一遍,这下也算是同喜了。


    —


    {历史上有哪些死得越早,名声越好的皇帝?}


    各朝代的百姓们差点没绷住,笑了。


    先辈们也一样,这话属实问得有点逗。


    就是帝王们不太笑得出来。


    特别是李隆基,这是点他呢吧?啊?


    刘彻也有点心虚,木着一张脸看着光幕,因为他还记得自己老了干过一些糊涂事。


    柴荣也有这种感觉,毕竟他历史上真的死得早,当然名声也不错。


    朱棣还若有所思的看了看自家太子。


    朱高炽正好触碰到他爹的视线:??


    不过视频的声音在响起,大胖也顾不上他爹那复杂的眼神。


    {历史上有一些皇帝,恰恰他们死得早,获得的评价反而高。


    首先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公认的第一。


    关于对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矛盾。


    既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安史之乱让唐朝转衰的罪魁祸首。


    不管是他的粉丝、路人、还是黑粉,都巴不得他早点走。


    死得早,风评自然就上去了。


    至于多出来的寿命,还可以加在他祖爷爷身上}


    李隆基:...!


    他就知道,一个个的都巴不得自己死早一点啊。


    这一想,李隆基心口都开始疼了。


    自己想死是一回事,但被那么多人盼着早死,又是一回事啊。


    李亨此刻也有点同情他父皇,不过同情两秒就算了,还不是老头子自己作的。


    天宝年间的百姓们,虽然面上不显,但多的是人赞成视频说的。


    各朝代,从民间到皇宫,也都在说着李隆基。


    帝王们就没见过像唐玄宗这样的,被人盼着死的皇帝,当然那些昏君除外。


    不过这事也给不少君王提了醒,要是不好好作为,那大概率也会被人盼着死。


    刘禅牢牢记住了李隆基这个例子,嘴里还念念有词。


    董允一看,十分欣慰。


    朱厚照也差不多,他虽然不太热衷当皇帝,但也怕像唐玄宗一样被人盼着早死啊。


    贞观年间


    李世民心里暖暖的,李隆基的祖爷爷是自己,给自己加寿命,这太让他感动了。


    李泰仰起头来,“阿耶,后世人这是希望把李隆基的寿命加在你身上呢,想要你活久一点,哇。”


    李世民扯起嘴角笑了笑,“这些孩子太赤忱了。”


    周武时期


    武则天想到最近李隆基的表现,还算满意。


    现在也不需要敲打了,毕竟后世人的态度只怕给这小子泼了一盆凉水。


    也的确是这样,此时才十几岁的李隆基,脸色煞白,嘴巴抖动得厉害,差点没承受住。


    李旦也已经从东瀛回来了,又派别人去守着,此刻看着儿子这副模样,那是气不打一处来。


    “还不是你自己闹的。”


    太平公主府上,太平悠哉悠哉的看热闹,她和李隆基的关系也就一般般,乐得看戏。


    {第二位、五代的明君—柴荣。


    他是因为在位时间太短了,名声也很好。


    不过在位短,却也不影响他的成就。


    比如让北周成为五代时期的最强政权,南征北战收复失地、制定的三十年规划...


    这些都让世人认可他的功绩。


    只是这位39岁就病逝了,倒也避免了长期统治,可能会引发的矛盾}


    这话,各朝人士都懂,大约就是怕柴荣在位时间太久了,就会变成李隆基那样。


    柴荣自然也明白,其实他自己都没办法保证以后自己不会变,但以后他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


    他的命是系统救的,还有那么多后世人对他抱有期待,所以自己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始终如一的君主,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这一想,柴荣感觉干劲十足,继续加班加点批折子。


    大军出发在即,还有那么多地盘等着自己收复,现在可不是闲的时候。


    柴荣的准备,各朝代自然不清楚。


    人们还在讨论他这辈子活得久,会不会也变成昏君?


    不过这种事讨论来讨论去,也是无果,很快,大家又把心思放在视频上。


    {第三位、明仁宗朱高炽,他算是仁宣之治的奠基者。


    朱高炽在位时间还不满一年,但当上皇帝后,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还赦免了很多建文时期的旧臣,平反冤狱、废除苛政,建立了内阁的雏形。


    他死得早,评价还是不错的。}


    想到这个才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各朝人士也没说什么。


    朱元璋对这个孙子,更多的印象其实还是来自于光幕,看得出来做得还不错,至少是老四的左右手。


    不过如今这孩子还不满两岁,比起朱雄英,这孩子在老朱这里,存在感低了些。


    燕王府上


    燕王妃单纯的伤心儿子死太早了,她宁愿儿子不当皇帝、没什么好名声,也希望孩子能长命百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