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529章 罗马禁卫军为什么杀皇帝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为什么罗马帝国的禁卫军总是杀皇帝?}


    老祖宗们:?!!杀皇帝!


    一瞬间,不少人的脸上已经从漫不经心变得两眼发愣。


    显然老祖宗们的吃瓜心态被点燃了。


    相比民间的看热闹,各朝代的君王就多了一丢丢不淡定。


    万一自家的禁卫军学了这不好的坏习惯,那岂不是一大麻烦?


    这一想,皇帝们都有些坐不住。


    其实古代禁卫军侍卫们也吓了一跳,显然是没想到罗马的禁卫军胆子那么大。


    等看到帖子内,堆了几百层高的讨论,大家才逐渐将心思沉浸进去。


    {网友一:其实在拉丁语中,皇帝是指军事统帅、凯旋将军,翻译过来不该是皇帝。


    也就是说,在罗马帝国,皇帝相当于大元帅,缺乏法理正统性,能做这个位置的人很多,杀了换个人都行。


    但华夏传统语境中的‘皇帝’意思不不一样,皇帝就是天子,禁卫军要是敢杀皇帝,那外面多的是名正言顺来勤王的军头。}


    祖辈们还很是容易看明白后世人说的意思。


    只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些的老祖宗们都感觉很不可思议,以前大家还以为这罗马的皇帝和他们的皇帝一样,都是天子,没想到竟然只是大元帅。


    百姓们议论纷纷,“那被杀好像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手下叛变这种事情不奇怪。”


    军营里的士兵们也在讨论,“这样说就不算是弑君吧。”


    帝王们心中也不是没有半点想法。


    按照之前对他们罗马的了解,谁都知道罗马在西方的影响很大,但这个政权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结构,来制定阶级权力。


    嬴政心里一动,他还挺想去西方一趟,会会这个罗马,这个西方文明,属实是让他有些好奇的地方。


    刘彻也有差不多的想法,罗马的权力结构对他还蛮有吸引力的。


    ......


    {网友二:罗马皇帝和华夏皇帝,在本质上不一样。


    在古代华夏,皇权就是家天下,正统性占了很大部分,以至于整个国家都以皇族为尊。


    谁想要篡位沾染皇权就是大逆不道。


    但罗马非家天下体制,基本是传贤不传子,这就造成了罗马内战比外战更加血腥,因为谁都有资格登上那个位置。}


    光幕下


    百姓们眼界逐渐开阔后,对政治的理解也更多了。


    虽然传贤不传子这种做法,看着是为国家选定了不错的领导者,但吐槽的人也不少。


    酒楼里,书生摊了摊手,“这皇位啊,没有血缘为纽带,谁都觉得自己能行,都想试试,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嘛。”


    睿智的老人眼里精光闪过,“想要选一个好皇帝当然是好事,但还需要更为完善的体系监督,不然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


    大禹坐在地上,也不在意什么形象,他陷入了思考,这罗马的传贤不传子,和他们时代很像啊。


    想到之前找系统买的书,他认真看过了,关于以后首领的人选,也需要他好好琢磨琢磨才行。


    {…另外,罗马皇帝的合法性依赖于军队的支持。


    罗马禁卫军作为唯一合法驻扎在罗马城的军队,过于集中的武力,使其有干预政治的力量。


    加上禁卫军长官逐渐掌握行政司法权,甚至可以干涉皇位的更迭。


    随着罗马禁卫军属性的变化,皇帝需要以高额赏赐维持禁卫军的忠诚。


    换言之谁给的钱多,就跟谁。


    这些禁卫军自然知道怎么选}


    老祖宗们都哑然了。


    这么唯利是图的禁卫军,当真是让他们大跌眼镜。


    无语的同时,这也让人看到了里面不小的隐患,这要是被拥立上去的皇帝,没有钱维持禁卫军的忠诚了,那岂不是也要被赶下台、甚至杀害?


    这一想,细思极恐,百姓之中阵阵哗然。


    不过也有很多人清醒的明白,一般能被禁卫军杀掉的罗马皇帝,只怕能力都不咋样,真正的有为之君,不至于。


    反正秦皇汉武这些皇帝是不相信,真正的有位之君会任由禁卫军摆布?


    有这种想法的人们,很快就看到了新的一个回答,和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网友三:其实被杀的罗马皇帝基本上是废物、傀儡这类。


    皇帝被杀后,相当于这一脉王朝的断绝、实质性亡国。


    虽然之后的罗马还叫罗马,但本质就是改朝换代,里面其实有很多的朝代}


    这个说法,祖辈们是看得懂的。


    其实就跟咱华夏差不多嘛,几千年来都叫华夏,但却有很多个朝代。


    帝王们看明白后,也淡定了,所以只要能力不弱都不会出事。


    想到刚当皇帝那会儿,额,刘恒瞬间失笑摇头,说起来他当时都把心腹安排到禁卫军了,必须要防啊,好在一切顺利。


    朱见深有些出神,脑海里想到了当年发生的夺门之变,其实也有禁卫军的一份力。


    现代时空


    刘晓希戴着耳机,让她爸妈误以为她在打电话,小声的说道:“感觉罗马禁卫军和唐朝的神策军相似,就是宦官当军官的那批。


    作为唐后期制衡藩镇的重要力量,神策军的权力掌握被宦官掌握,这也导致唐朝后期,皇帝度要受制于宦官。


    从唐穆宗以后,除了两任皇帝外,其他的都是宦官所立,宦官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


    听着这话,历代的百姓们还是想不通,明明很多朝代都有宦官干政的情况,但偏偏这些皇帝也不知道咋想的。


    “这唐朝皇帝竟然让宦官掌控军权,是嫌弃自己命太长了啊。”


    “真是不吸取教训。”


    “肯定是后悔了吧,这皇帝当得就不憋屈?”


    ......


    民间的讨论一浪接一浪。


    其他朝代的皇帝们也在聊着唐朝的问题。


    唐朝皇帝们脸上都黑得滴墨了。


    武德年间


    李渊叉着腰将后代骂了一顿,这才坐下来直喘气,“所以,这到底是哪个王八羔子让宦官掌军权的?脑子被驴踢了?”


    原本,今天父子几个在宫里聚一聚,李渊就是希望几个儿子不要因为之前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结果哪知突然得知这么个消息,别说一家人一起吃个饭了,气都气饱了。


    齐王李元吉甩了个三角白眼给李世民,“说来说去,不都是我们太子殿下的后代干的好事。”


    ‘太子’一词被他说得咬牙切齿,是真气不过啊,凭什么他想要的位子就轻轻松松被李世民得了去,李建成这个憨货。


    旁边坐着的李建成老神在在,亲爹的愤怒他不想理会,弟弟那复杂的眼神他也不在意,名义上说是来宫中父子之间叙叙旧,然而真不如在府中自在舒服。


    李世民听了李元吉的话也懒得搭理,只是向父亲告罪,没办法,摊上了活爹后人,苦逼了自己。


    贞观年间


    “宦官掌兵?天大的笑话。”唐太宗的脸上冷冷的,没有大发脾气已经算是克制了。


    他其实也能猜到些,把军队权力交给宦官,虽然明白有遏制藩镇的原因,但这明显也是步臭棋。


    天宝年间


    李隆基头疼不已,和太子李亨大眼瞪小眼。


    但现在的重点还是解决问题要紧,别看战乱平了,但以为事情就结束了吗,不不不,根本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这也是李隆基叫儿子来的原因,父子俩好好商讨一番,结果就看到后代将军队权力交给宦官...


    唐朝的这些大臣们考虑的也不少。


    李靖、尉迟恭、哥舒翰这些人,是想不明白的,唉,只能说爱咋咋吧,反正他们这些人都死了多少年了。


    明朝皇帝们也考虑到自家的情况,他们大明宦官的权力也不小。


    这次朱棣也只能重新想想办法了,免得越到后面,这些宦官成了一大毒瘤。


    —


    从上个帖子退出来,刘晓希继续往下滑。


    {汉景帝为什么杀晁错?}


    西汉以后的朝代,自然有知道历史的人,对汉景帝的举动也有多种揣测。


    百姓们多数还是懵圈状态,不知道晁错是谁,更不知道汉景帝为什么杀他。


    刘邦同样不认识这个叫晁错的,也不知道孙子杀他应该不应该?


    “刘启这样做,大概有自己的道理吧。”


    刘恒心底一沉,儿子杀了晁错?


    刘启想到此事,只是平静的摇了摇头,良久才发出一声叹息。


    刘彻对他父皇做的事情不予评价,这事就让他爹自己头疼去吧。


    {网友一:晁错,西汉大臣,得汉文帝赏识,拜太子家令。


    他也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


    刘启即位后,在晁错的建议下削藩,吴楚以诛杀晁错为由起兵叛乱。


    汉景帝最终腰斩了晁错。


    这一看,原因很明确了,景帝是皇帝,叛军说要清君侧,那我就把晁错杀了,你要是还不停止,就是反叛、名不正言不顺}


    各朝代,人们的意见也不统一。


    有人赞同汉景帝的做法,既然诸王叛乱是以清君侧为由,那将‘罪魁祸首’杀了,那叛乱就没理由了。


    不过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汉景帝太薄情、还很怂,连帝王的威严都没有,况且晁错还是景帝的老师,怎么能说杀就杀。


    汉高祖时期


    刘邦脑子一转,大概也明白了是个什么事情,还是削藩导致的问题,不过明显刘启没有他儿子刘彻考虑的周到。


    汉文帝时期


    刘恒拧着眉,儿子要削藩他支持,但明显之前没有处理好,况且直接腰斩就过了些。


    想到晁错,刘恒叹了口气。


    晁错本人,此时也大受打击,膝盖一软跪倒在地,不明白最后为何落到这样一个田地。


    晁错他爹,指着儿子差点气晕过去,“你知不知道强行削藩风险多大,你看看光幕、这就是你的下场,若是这一世你再敢如此,我就权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他不是不心疼儿子,就是因为心疼、担忧,不愿意儿子冒险,但偏偏孩子又犟,从来不听他的。


    晁爹越想,泪水流得越快,糊了双眼。


    晁母紧紧咬住衣袖,无声的流泪。


    汉景帝时期


    刘启的眼里闪过一丝愧疚,瞬间消失不见,好似从未出现过。


    {网友二:晁错被杀很好理解,削藩令一出,诸侯就反了。


    反了就反了,但还没有应对措施。


    晁错的建议是让汉景帝亲征,他留守长安。


    但此刻的汉景帝只怕是一个头两个大,老师,你平时说的慷慨激昂的,结果遇上事情你就让我去抗?}


    各时空,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大叔赞成的直点头,“对啊,既然知道削藩令一出,诸王会反,肯定要提前想好应对方案,不然别人真反了,那不就只能干瞪眼了。”


    书生务无比可惜的说,“晁错的削藩建议是好,就是汉景帝自己没考虑完全,按理说应该和丞相这些重臣都商量商量的。”


    一地知县吐槽道:“唉,里面的问题太多了,政策先下去了,却没有提前做准备措施,这可是国家大事啊。”


    ......


    嬴政淡定的看着汉朝的这些事情,虽然现在大秦没有,但多了解了解,是好事。


    刘邦看得是满头黑线,要是没点准备,即便是他都不敢搞削藩,“刘启这小子不应该啊...”


    汉文帝时期


    刘恒揉了揉太阳穴,才感觉脑子稍微舒服一点,他儿子太急躁了,这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就动摇国家统治。


    晁家


    晁错扯了扯嘴角,低下头愧疚道:“都是我的错。”


    这一切不知道怪谁,唯有怪自己。


    晁爹听到这话稍微松了口气,正待他说什么时,晁错又出声了,“我应该要做好周密部署才对。”


    晁爹:...


    他这是造了什么孽啊,生了这么个犟种。


    {另外,遇到这事,朝堂上的大臣们也不满。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