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7 章 竹书纪年是正史吗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竹书纪年是正史吗?}


    从上个视频划走,这个视频的标题让各朝人士都陷入了懵圈。


    《竹书纪年》是什么,大家都还有印象,只是不清楚后世人现在怎么怀疑起书的真实性了。


    魏襄王倒也没生气,这书是西晋时期就被挖了出来,距离后世相隔千年,内容还是不是原版,他没看过,自然也不清楚。


    所以后世人怀疑,他能理解。


    这次,他肯定让史官好好记载,多放在几个墓,这样到了后世,真实性就能大大提高。


    {《竹书纪年》,成书是在战国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出土。


    从时间上,比《史记》早了二百年。


    只是原始竹简曾在宋朝时期丢失过一段时间,这就导致重新收集整理的资料大大降低了可信度。


    这本书到底是是不是后人编造的伪书,如今还存在争议。}


    说起这事,各朝读书人也气愤。


    如果没出现丢失情况,那现在不就可以看到很多真实的先秦历史了吗,哪像现在看书都只能半信半疑。


    对此,爱看热闹的百姓们也不开心,他们就是想看看历史八卦而已。


    魏襄王最心塞,所以还得怪那些吃饱了撑的盗墓贼,都千年了还能找到他的墓。


    现在该怎么防止墓地被盗,他得好好想想。


    视频还在继续


    {…《竹书纪年》和《史记》中的一些记载,出现了颠覆性对比。


    比如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商朝从第十九代国君盘庚迁都至殷,经过了773年被周朝灭亡。


    但是在《竹书纪年》中,却记载的是273年,二者相差了五百年。


    这段记载,经过考证,学界普遍认为《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才是正确的。}


    这个消息,让很多朝代的人都陷入了激烈的讨论。


    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太史公记错了,争议不可能不大。


    就连不少文人墨客、帝王们都觉得古本《竹书纪年》大概是正确的,因为年代离得更久远,太史公距离商朝更久,记载的内容真实性也可能出现错误。


    不过这种事情,在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时,也无法作为保证。


    刘晓希也想知道真相,带着耳机特意问了一句,“所以,先秦的祖宗们,到底谁才是真的?你们能多留些资料吗?”


    这话问到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心坎上了。


    他们也想知道真相啊。


    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点了点头,他们现在也有在多多记录史料,以前谁知道后人会对这些几千年前的东西感兴趣啊。


    不过现在知道了也不晚,他们也愿意给后人多留点东西。


    像孔子、墨子这些学派掌门人们也没闲下来,就当给后人多留些资料。


    姬发也让弟弟去处理这事,“唉,时代相距甚远,出错也正常。”


    {再比如书中对权力争斗的记载。


    太史公记载的是商朝国君太甲昏庸享乐,被伊尹囚禁了三年,让他反省,等太甲悔过后才将他迎回、还政于他,从此太甲成了一个圣明之君。


    但《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却是,伊尹将太甲放逐,自立为王,等到七年后,太甲找到机会回来杀了伊尹,让伊尹的儿子继承伊家。}


    历朝历代的百姓也是越看越糊涂。


    明清时期,倒是有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如今的竹书纪年并非真正的古本,真实没办法得到保障,可惜啊,真正的古本遗失了。”


    “唉,如果是在后世才被考古出来,那肯定是第一手资料,但真正的原始本早丢了,从西晋到后世,内容上还不知道有多少错误。”


    ......


    西周时期


    姬发在和周公旦交谈着,现在的关键是他们周王室的墓在后世都没被发现,即便真的将很多资料想传下去,只怕也不容易。


    如果找不到那也很遗憾。


    姬发拧着眉,“...几千年,这片土地的变化极大,藏得太隐蔽,担心后人不容易找到,藏得太明显,又怕先让盗墓贼截获,唉。”


    周公旦开玩笑的说道:“其实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系统将这些资料送去后世。”


    姬发摆摆手,“不行啊,这些资料送到后世又能如何,他们会相信?只怕不会。”


    周公旦也明白,即便真的把资料传去后世,除了刘晓希知道是真的,世人也不会信,同样也会质疑这是胡编乱造,毕竟出处在哪里?


    ......


    春秋时期


    子路撑着下巴建议,“师兄,我们将这些资料详细记下,只要好好保存下去,应该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吧。”


    颜回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嗯,还是多弄几份分开保存,免得出现意外,毕竟一旦这些东西毁灭殆尽,那就做无用功了。”


    战国时期


    自视频开播起,魏襄王这眉头就没松开过。


    一生气又将盗他墓的那些盗墓贼,狠狠咒骂了遍。


    秦朝


    嬴政的皇家图书馆内收集的各国书籍众多,不过有些肯定是作为大秦的禁书,不能传播出去。


    等自己死后,倒是可以和兵马俑放一起,既能给后世人研究,也免得老是惦记自己的皇陵。


    {...从明清时期,已经有人认为现传的竹书纪年,记载不可靠。


    今《本竹书纪》年早已不是原始版本,虽然名字一样,但因中途丢失,内容还需要辩证的看待。


    另外,根据学者们的考究,今本竹书所有内容都是来自其他真实存在的古籍,但是暂且不能将其当作真正的历史书看。


    因为古人道听途说的内容,也会在书里记载下来;真实的历史,同样会照抄下来,只要是涉及到先秦,就统统写进去。


    可以说是古籍摘编,就像现在的文摘汇编一样。


    现在流传下来的《竹书纪年》虽说有争议吧,但依旧具有史料价值,是关于先秦的史料汇编。


    祂可以作为参考,至于更多的真相,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明}


    对这个结果,众多朝代都深感遗憾,但却没办法。


    在后世没有出现更多的证明资料前,一切都是都无法妄下定论。


    司马炎虽然也派人去找了魏襄王的墓,但现在的确没找到,也不知道那些盗墓贼到底是怎么发现的。


    宋元明清的学者都还在骂呢,好好的原始资料被破坏,搞成这样,搁谁心里能舒服。


    先秦的人,则是在想将更多资料传下去,总归他们这个时空的后代,肯定是有机会知道的。


    点开评论区,讨论的网友们不少,把各朝人士的目光也吸引了去。


    【这就是文明古国的底气,若是放在其他国家,有点证据都敢吹到天上去】


    祖辈们:??


    虽然不太清楚其他国家是什么情况,但结合这小崽子说的也能猜到。


    这话说得在理,光是传书还值得怀疑,又需要考古、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大概这就是东方大国的求知精神。


    【伊尹在商朝的地位很高,不过说真的,他的奴隶身份我一直怀疑,毕竟若是奴隶出身,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政治智慧,眼界和信息就阻碍了他们的认知,或许他曾经是贵族,只是被灭国后成了奴隶?】


    看这孩子的说法,也让很多朝代的人升起了好奇心。


    有人觉得有道理,但也有人认为不一定。


    姬发他们距离商朝算是比较近的,了解的情况也比后面这些朝代更清楚,只是如何将这些资料完好传到后世,还是当前的一大问题。


    【没办法,原始本没有传下来,根据今本推敲历史就太武断了】


    各朝人士纷纷赞同。


    这也是很多朝代的遗憾,如果原始本还保存着,那现在大家也都知道真相了,而不是还充满了争议。


    【书肯定是有价值的,也是当时的古人看待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老祖宗们了然,他们时代的东西、哪怕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其实对于千百年后的人,也算是一种新鲜事物,就跟他们看后世一样,对什么都新鲜。


    民国的乡亲父老和先辈们,还在兢兢业业的保护文物古墓,唉,他们要承担的事太多,也是压力山大。


    —


    {明朝普通人可以进京告状吗}


    明朝以前的朝代,人们若有所思,但这事他们的确不了解,也无法给出答案。


    明朝的一众皇帝点了点头,可以,怎么不可以。


    朱棣不明白这有什么奇怪的,不过仔细一想,大概是和告状流程相关吧?


    明朝的老百姓们表情看着有些无奈,又有些复杂。


    进京城告御状这种事情,别说,真没有几个人敢。


    更何况,稍微对流程多些了解的人,不到万不得已,这是真不敢去。


    一个店小二边打扫卫生、边吐槽,“别的不说,若是沿途受到迫害,那命先丢了。”


    杂货铺的大叔斜靠在门上,很感慨,“唉,听我在衙门当差的侄儿说啊,进京告状要先被杖责几十板子,这谁受的住啊。”


    ......


    {古代百姓有冤案,可以上京告状吗?


    理论上说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


    像影视剧中,皇帝出巡,有人拦路喊冤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


    皇帝出行都是前呼后拥的,你话还没说完,一众士兵就冲上来,将你捅成筛子了}


    百姓们纷纷汗颜,这话说得很对,就说皇帝周围都是前呼后拥的,想靠近只怕先被当成刺客处理。


    所以这种事情,他们还真不会这样干。


    帝王们倒觉得正常,万一有不法之徒借着告御状的机会行刺,那就麻烦了。


    正德年间


    朱厚照眼中兴趣盎然,“拦路喊冤吗,听起来真有意思,以后朕出去肯定提前给侍卫们打个招呼,绝不会上来就先给人捅死。”


    他可还没试过处理冤案,想必会很有趣。


    {拦路喊冤行不通,那就只能走官方途径了,需要去给衙门递状子。


    可是衙门的官员会把百姓的状子递给皇帝吗?


    当然不可能。


    你谁啊,哪个当官的会那么闲、会替你递上去。


    况且都到这一步了,告御状就意味着民告官,这事恐怕还会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倒台。


    如果不是触及到自身利益,谁又会冒着风险触怒皇帝、得罪同僚,来帮一个陌生百姓递状子?


    所以,基本上百姓递上去的状子也是石沉大海的结果}


    光幕下


    历朝历代的百姓们心情都很低沉。


    真相看着扎心,却是事实。


    作为普通人,即便受到冤屈,但能沉冤昭雪也很难。


    老妇人搓洗着衣服直叹息,“唉,官官相护、官官相护啊,这世道,又能怎么办呢?”


    巷子里,几个聊天的大婶八卦道:“记得之前方员外家那小闺女长得多漂亮啊,结果被人惦记上了...,一家子家破人亡,几十口人没了命,至于凶手,不可说,官府都不管。”


    地里干活的农夫很不爽的说:“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即便真有好官,但少之又少,多的是贪官污吏。”


    .......


    历朝历代的官员们,即便有真想为民做主的,但官场上,有时候也身不由己。


    看到视频上提的告御状,各朝帝王也在思考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


    即便是明君,都没办法真正处理好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后世,消息发网上就能瞬间传到全国。


    {在明朝,明大诰中就规定了,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只要是犯罪,当地百姓都可以手持大诰进京告状。


    但前面已经提到过,告御状,难度不是一般大。}


    各朝老百姓都不由得叹了口气,哪里是难度大啊,是几乎不可能嘛。


    朱元璋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眼里划过一抹深思,再次听到《大诰》,他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弄出来的。


    {首先,明朝进京告状的成本非常高。


    一个是路途遥远、需要长途跋涉,且关卡众多。


    很多百姓常常会因为盘缠耗尽、或是体力不支放弃。


    还有就是地方官员的刁难、拖延、销毁证据等方式阻碍。


    尽管朱元璋明令禁止官员阻挠告状者,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地方官员勾结、刁难受贿的情况。}


    百姓们都不免瞪大了眼睛,朱元璋这么暴脾气的人,竟然还有那么多官员在他手下玩脑筋。


    这种情况说明什么,这些狗官的胆子依旧大。


    百姓们心里都闷闷的,朱元璋手下都有这种情况,那在昏君手底下那些官,岂不是有更多的冤假错案发生。


    嬴政脸色一凝,虽然这事不是发生在大秦,但难保大秦各地方不会发生这些事。


    李世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说句不好听的,地方官相当于地方上的土皇帝,只手遮天,若是违法犯纪,他还真不一定知道。


    洪武年间


    朱元璋突然就笑了,“还跟咱玩花花肠子,可真是好得很。”


    说起来,他心里除了愤怒,也觉得无力和可悲,尽管想打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但偏偏根本处理不完。


    其实这也算是很多皇帝面临的难题。


    {...好了,即便你侥幸通过了前面的种种难关到了京城,通政司将案子受理,但告状之人会先被丢进大牢。


    看着是奇葩了点哈,其实也有原因。


    朱元璋推行百姓有冤屈,可以手持大诰进京告状,但执行的时候却有成群结队的百姓、从各地千里迢迢赶来。


    朱元璋又派人千里迢迢去查,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即便有冤情,也是欠了几两银子这种。


    朱元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所以想告御状,必须有天大的冤屈才可以。


    而且冤案也要确保自己赢,因为告状失败可能会被打板子}


    大部分百姓还是理解的,皇帝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谁要是天天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找他,也挺烦的。


    虽然几两银子这种,对普通人不是小数目,但在朝廷看来的确是小事情。


    现代时空


    等视频结束,刘晓希思索了下说道:“历史上,能够告御状成功的,最著名的就是杨乃武和小白菜。


    其实一开始,他的姐姐也没门路。


    只是杨乃武是举人,还是有名望的那种,在浙江读书人中引起了公愤。


    朝廷里有人发现这件事压不住了,这才将状子递了上去。


    可以说,没点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想要告御状成功,几乎不可能。”


    光幕下


    百姓们也看得开,因为现实就是很无奈,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这句话说来说去,也是大家的无奈之举罢了。


    妇人语气有些悲凉,“杨乃武是举人老爷,有成功的机率,但咱们有什么啊。”


    老族长难受极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可是普通人哪来呢,即便是一个村的人都去讨公道,但谁搭理你,或许这才是那些人有恃无恐吧。”


    青年看着聪明懂事的儿子,郑重的说,“万般皆下品,我儿一定要出人头地,这样才不怕被人欺负。”


    .....


    帝王们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地方官在私下阻挠,他们不知道这事,真没办法,只怕告状的人半途也被人弄死了,一切都没了证据。


    刘彻还稍微好一点,他的情报部门效率高,在各郡国都有情报人员,有一点异象也会被报到他这里。


    “刘陵这丫头,能力还真不错。”


    被惦记的刘陵,正背着手在给手下们训话,她爹在兵器部混得好,她则是在情报部混得风生水起,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