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蝉鸣声,刘晓希花了一上午将她爸教她的一些玄学知识回忆了一番。
学习过后,刘晓希也没胃口,干脆找出些绿豆,准备煮绿豆汤。
古代一些人家,同样在煮绿豆汤。
知道怎么做的人倒是不用跟着刘晓希学,不知道做法的边看边做。
就这个过程也忙了很久,等煮好也不着急喝,先放冰箱冷藏。
忙完之后,刘晓希才歇下来,拿起手机点开短视频。
{南方人可以去北方找工作吗}
祖辈们顶着一脑门问号。
在大家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后世交通便利、去哪儿都不受拘束,想去北方找工作还不简单,祖辈们不明白有什么问题。
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视频都开始播了。
视频里
博主一脸愁苦的表示,“南方孩子不要来北方找工作,因为人情世故这一块就拿捏不好。”
这话一出,给祖辈们看得更迷茫了。
难道后世的南北方,在人情世故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吗?
正当大家要说点什么的时候,视频里,博主继续说道:“因为你混不下去,在职场上必须把领导当皇帝一样捧着…”
光幕下
古代的祖宗们并不觉得奇怪,因为这种事情在他们时代很常见。
特别是大臣们很有体会,他们时代对待上司那是真的要毕恭毕敬,不然给你穿小鞋都是轻的,更严重的是让你混不下去。
民间不少百姓也感同身受。
划着浆的船夫吐槽道:“我侄儿在县里做跑堂,都要把人捧着才行,不然一个小报告给东家,你就卷铺盖走人。”
洗衣服的大婶说,“吴家那小女儿在陈员外家当差,对管家都要给孝敬钱,要想好好混下去,这些都必不可少。”
老者扇了扇扇子,有些无奈的说,“后世那些年轻人应该不太能接受吧,唉,老夫也不喜欢。”
中年男子告诫着儿子,“人情世故肯定要学,别人都这么做,就你不干,要被人排挤的。”
......
在古人们讨论之际,刘晓希干脆暂停了视频,点开评论区看起来,结果都是南方人在吐槽的。
【网友一:怪不得北方学生的压力会大,我们假期要是放得少,就举报】
祖辈们讨论的声音都消失了,又有些明悟。
难怪说不建议南方孩子去北方找工作,就这一身反骨,绝对能闹得够呛。
但不得不说,古代的学子们看得却很爽,甚至还想学学后世的南方孩子。
【网友二:在南方,要是听到学校老师收礼,第一反应就是举报】
老祖宗们眼睛都瞪大了,这收礼也能被举报,而且还有人管!!
一想到他们时代那么多送礼收礼的情况,不少人也巴不得有一个供大家举报的地方。
特别是小官,本来俸禄就不多,逢年过节、上司有喜事,都要送礼,简直是苦不堪言。
要说不去吧,真要被排挤得混不下去。
夫子们的脸上也有些不自在,他们和后世不一样。
不过这事也难说得很,在古代有人认为收礼不对,但也有人是习以为常了,不认为有多大问题。
【网友三:南方人吃饭,大家都会选择性避开跟老板一桌、离老板远一点,来晚的人只能和老板一桌】
这条后世南方的潜规则,看得古代老祖宗们都不敢相信。
和他们时代差别太大了。
尤其是古代,大家都以能和上司坐一桌为荣,至少在上司面前混个脸熟,哪知道后世南方人避而远之。
也有不少人觉得深得他们的心。
不受拘束的青年很赞同的说道:“我看挺好的,吃饭嘛,谁愿意和上司一起了?吃得该多难受。”
初入官场的萌新点了点头,“我也不喜欢和上司坐一块,不自在不说,饭菜都不香了。”
......
【网友四:
遇到问题时,
北方人:找关系
南方人:找举报电话】
祖辈们实在没忍住笑了,这区别太大,要说百姓们喜欢哪一种,肯定是南方这种。
不少百姓都羡慕后世南方的风气,找关系要付出金钱财力就不说了,很多人根本就没人脉找关系处理问题。
【网友五:在南方,老师要是敢收礼,都当不成老师了】
古代夫子们也没想到后世南方会这么严格。
说什么的人都有,有人觉得不应该管得太严,学子家属给夫子送礼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多数人却是极为赞成不收礼的做法。
正直的地方官员反对道:“本就不应该送礼,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教学就变味了。”
大娘忧愁的说,“后世有部门管这事,可惜咱现在没有,别人都送了,就你不送,万一夫子给娃小鞋穿就麻烦了。”
干货铺的掌柜叹了口气,“咋说呢,我家孩子学习不好,就想给夫子送点礼,希望他多费心点。”
......
【网友六:那北方人到了南方,会不会好一点】
看到这个IP属于北方娃的问题,祖辈们刚想说什么,就看到这一楼有个南方孩子回了他一句‘容易被举报吧’,结果下面都是回复‘哈哈哈哈~’的。
祖辈们:...
一瞬间也给大家笑破功了。
“如果真有北方的想把那套人情世故带来南方,的确容易被举报。”
“还是算了,我觉得南方这种举报方式就挺好的。”
......
等看到下一个视频,各时空都还有很多人在讨论人情世故这一套,只是声音渐渐小了。
{#高温天穿红色衣服,防晒效果最佳# 最近全国多地高温来袭,不少地区高达四十度,多穿红色衣物防晒效果最佳,其次是黑色、藏青色...}
红色最防晒,这还是祖辈们第一次听说。
不过后世的新闻都这样讲了,大家虽然有些疑问,但还是选择去相信的。
尤其是经常要在外干活的农人,他们听劝,只是历朝历代对服饰的颜色都有不同的限制。
像明朝,红色作为官服颜色,属于民间禁忌色,百姓们还真没办法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黑色这类颜色。
至于其他朝代的人士,家里有红色、黑色衣服还没限制的,已经准备去换衣服了。
现代时空
天气太热了,今天有三十度高温,刘晓希都把风扇拿出来开着了,只是看着也没什么精神。
放下手机,干脆拿出地球仪和地理书,给祖辈们普及地理知识。
对此,祖辈们没什么不愿意,学知识好,长辈们都把娃揪着一起学。
本就没条件念书的孩子,还很珍惜这种机会。
即便是学渣也觉得挺好,跟着光幕学也不枯燥,比挺夫子的昏昏欲睡好多了。
刘晓希拿着一只笔,指着地球仪,“…我们都知道地球存在四季更替,也就是春夏秋冬。
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会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周期性移动。
比如,在春分时,它会直射赤道。
到了夏至,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个时候就是北半球的夏季。
到了秋分,太阳又会直射赤道,冬至时就会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冬季就是南半球的夏季。”
各时空,很多人不约而同的抬头,看着天上的太阳。
虽然还是弄不懂地球为什么会转,但老祖宗们也明白了,就是现在太阳还在他们北半球呢。
不少怕热的人巴不得太阳别直射北回归线了,还是去赤道上待着吧,不冷不热刚刚好。
农人擦了擦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烦躁极了,“这鬼天气,还得几个月才能凉快起来。”
一小媳妇拿了个冬瓜给孩子抱着玩,“太热了,我让我家那口子编个凉席晚上睡觉,要是再抱着冬瓜,那更舒服了。”
一个树荫下,小贩支起了凉茶摊子,边招呼路人,“来碗凉茶败败火吧,价格不贵,清凉解暑。”
......
各朝代的钦天监,官员们同样热得汗流浃背,但眼里都有着对知识的渴望。
而且后世的知识和他们时代的一些内容结合起来,就会有一种拨开迷雾的感觉。
现代时空
刘晓希还在继续科普。
“夏季的阳光几乎是垂直照射在地面,这就导致吸收的太阳辐射能明显增加,从而温度就会上升,就有了炎热的夏天。
而且海洋的温度会随着季节变化,夏天,海洋表面的温度也会上升,会通过蒸发释放大量水蒸气。
我们华夏大地是季风气候为主,夏天会受到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就会出现高温多雨,就有了闷热的天气。”
光幕下
古代的读书人听得很认真,他们平时学习的知识自然不会有这些内容,现在相当于拓展知识面,而且还不会感觉枯燥,即便是学渣也能听进去。
只是一些专业词汇听不太懂,也只能靠连蒙带猜。
好学的老百姓们也陷入知识讨论,甚至会举一反三。
田埂上,姑娘拍了下脑袋,“我明白了,冬天太阳照射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就会少,所以冬天会比较冷。”
农家的少年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支炭笔若有所思,“如果夏天的海洋温度高,那冬天海洋温度就会低咯,要是再受到海洋低温的影响,我们也就会感受到寒冷,是这个意思吗?”
割草的男子擦了擦汗说,“其实我觉得太阳还是待在赤道最好了,太冷太热都不行,爹娘你们说是不是?”
......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的子弟都在交谈着地理知识,墨子和弟子们也不例外。
随巢子想了想说道:“夏天那么热,如果能有一种办法将太阳多余的热量收集起来,放到冬天使用,那冬天就不怕冷了。”
曹公子两手一摊,“想法倒是不错,但问题是没有,后世是有太阳能,但我们还没有后世的技术。”
耕柱子附和的点了点头,“对啊,我们距离太阳那么远都感觉很热了,要是凑近,那不得烤化了。”
高石子沉思了片刻说,“其实随巢子说的也没错,后世不是有太阳能电池吗?想来就是通过利用充分的太阳热量来为人类提供便利。”
......
弟子们的求知欲那么高,墨子很欣慰,“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等以后有机会看到后世的书籍,或许我们真的能利用太阳能量。”
现代时空
刘晓希翻开了新一页的地理书继续科普,“...这些年全球变暖,平均气温在逐渐上升,所以现在极端高温天气不少。
农村地区相对会比城市凉快点,因为城市的建筑物相对密集,绿地也少,加上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都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对于后世的全球变暖、热岛效应啥的,祖辈们也是现在才了解到。
尤其是全球变暖,如果以后每年的气温都升高,人类还能存活?
老祖宗们的确是有点担忧了。
像正经历小冰期的元明这些朝代,君王百姓还挺希望分点温度来给他们。
忽必烈不解的直叹气,“后世如此炎热,我们却要经历小冰期,这地球到底是怎么搞的?”
朱由检同样感觉绝望,幸好还有后世来的种子,收成还算不错的,否则接下来的年份,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又会饿死冻死多少人。
现代时空
说到温度,刘晓希还打开手机,找到各省如今的温度情况,给祖辈们看。
“一些城市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四五十度,我们这里稍微好一点,这几天最高温三十多度,但就这样都感觉很热了。
太热的天气一定要注意防暑,多喝水、多喝绿豆汤、酸梅汤,有清热的效果。”
说着刘晓希去冰箱里端出一碗绿豆汤喝下,冰冰甜甜的,瞬间暑气就消散了不少。
“果然,冷藏后的绿豆汤真好喝。”
她也没忘记发消息让刘晓成和王洋回来喝绿豆汤。
之前跟着刘晓希一起熬绿豆汤的人家,有现在也能喝了。
古代人家也有井的,没有后世的冰箱,他们就放进井水里冰一冰,很快也变得冰冰凉凉。
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放糖不放糖而已,解暑效果都是一样的。
嬴政一碗绿豆汤下肚,整个人也舒坦了不少。
他倒也没那么热,宫里的解暑设施做得还挺好的。
了解完一些地理知识,他也要继续忙。
刘邦不拘小节的脱掉鞋子躺着,旁边还有宫人递上绿豆汤。
两口下肚,瞬间暑气消散了。
“畅快。”
......
这自然是宫里的大厨做的。
忽必烈有奶冰吃,里面加有蜜糖、牛奶,也是冰淇淋的雏形。
宋明清的百姓们,冰饮也挺多的,大夏天的,有点条件的人家也不会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