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0章 详细的方案

作者:一只小牛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副统领的眼睛亮得惊人,他缓步走到李铭身边,用力握住他的手:"李铭同志,你...你早就想到了这一步?"


    李铭笑而不答,心中却暗自得意:"废话,GPS导航系统我当然知道,虽然我不是搞这个的,但基本原理谁不懂啊?再说了,有系统在手,当然要先下手为强!"


    会议室里的气氛已经完全不同了。刚才的恐惧和绝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亢奋和激动。军方的将领们围在图纸前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工程师们则争相验证各项参数,时不时发出赞叹声。


    张处长站在一旁,眼神复杂地看着李铭。作为情报系统的老人,他深知洲际导弹对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李铭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提供了一个超越时代的解决方案——卫星导航制导系统。这种技术思路之超前,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如果此事属实,"张处长轻声说,"那么龙国将在战略武器领域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不仅是弯道超车,"李铭接过他的话,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而是降维打击!我们要把北极熊国和白头鹰国远远甩在后面!"


    副统领已经站到了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那里,龙国的"启明星"卫星正悄然运行,为未来的导弹护航。他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震惊、欣喜、感动,还有一丝难以言表的骄傲。


    "卫星导航..."一位年长的科学家喃喃自语,眼神空洞,显然还沉浸在这个概念的震撼中,"导弹的眼睛...这简直是...简直是..."


    他的话没能说完,因为他的大脑已经一片空白,超出时代的科技构想让这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陷入了思维停滞的状态。事实上,会议室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他们的眼神中既有难以置信,又有狂喜,但更多的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震撼。


    会议室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他们的眼神中既有难以置信,又有狂喜,但更多的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震撼。


    李铭看着众人恍惚的表情,心中暗笑。这种"震撼教育"的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但他知道,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诸位,"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回神,"我刚才展示的只是概念设计,真正的技术细节还在我的实验室保险柜里。"


    他转向站在门口的警卫,语气果断:"去我的实验室,把标有''冬风计划''的A-01到A-05号保险柜内的图纸资料,全部运来!立刻!"


    警卫立正敬礼,迅速转身离去。李铭的命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仿佛早有准备。


    副统领皱了皱眉头:"李铭同志,你是说...你不仅有概念,还有详细的技术方案?"


    李铭微微一笑:"是的,从发动机到弹头,从制导系统到防御网络,我都准备好了。这两年来,我不只在做卫星和核电站。"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几位军方高层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李铭的话意味着他独自完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武器系统设计,这种事情在常规思维中几乎不可能。一个人,哪怕是天才,也不可能精通火箭推进、材料科学、制导控制、核弹头设计等所有领域。


    但对于一个穿越者来说,这不过是将未来的成熟技术复制到过去罢了。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不到十分钟,门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六名全副武装的特种警卫抬着三个巨大的铁皮保险柜走了进来,每个保险柜都有书桌那么大,表面贴满了"绝密"、"最高机密"的红色标签,还有醒目的"未经授权禁止接触"警告。


    另外四名警卫则小心翼翼地搬运着两个较小但同样戒备森严的金属箱。


    看到这阵仗,会议室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虽然他们都是龙国最高层的将领和科学家,但面对这种级别的机密,依然感到一丝紧张。


    李铭走到最大的保险柜前,从口袋里取出一串钥匙,同时输入一组复杂的密码。保险柜发出沉闷的"咔嗒"声,厚重的金属门缓缓打开。


    "这是''冬风计划''的核心部分,"李铭说着,从保险柜中取出一摞厚厚的蓝图,"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设计。"


    他将图纸小心地展开,铺在会议桌上。众人立刻围了上来,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究竟。


    第一张图纸是导弹的整体结构图,上面标注着各个部分的精确尺寸和材料要求。导弹高度近30米,分为三级火箭结构,每一级都有详细的技术参数注解。


    "看这里,"李铭指着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的部分,"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150吨级,采用四室并联设计,燃料是改良型煤油与液氧的组合,比冲可达320秒。"


    几位火箭专家立刻凑近图纸,眼睛几乎贴在上面,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细节。


    "这个燃烧室设计...太精妙了!"一位年近六旬的火箭专家喃喃自语,"喷管的扩张比完美解决了高空适应性问题...这种级别的推力...足以将有效载荷送到万里之外!"


    李铭继续翻开下一张图纸,这是火箭分级系统的设计。


    "多级分离技术,"他的手指划过图纸上的分离机构,"液压锁定,电子触发,精确计时,确保万无一失。每一级分离后,都有预定的抛离轨迹,避免相互干扰。"


    工程力学专家们不停地点头,有人甚至拿出随身携带的计算尺,当扬验证一些关键参数。


    "太精确了...误差不超过0.1%...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


    李铭展开第三张图纸,这是再入弹头的详细设计。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