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8章 面筋凉皮

作者:吃货不长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春安排马立军跟随田亮去冰窖买冰,并嘱咐他们多买一些,自己要用。


    不到半小时,王槐带来了好消息,打坑和抬龙杠的人全部找齐。


    王槐还算实在,打坑和下葬之后填坟需要五个人。


    马三母亲用的是三四五最大规格的棺材,抬龙杠需要八个人,另外还需要八人途中换杠。


    但王槐只找了三人换杠,另外五人用打坑的那五人客串,里外里帮马三家节省了十块钱,李春自当感谢。


    “王叔,几点打坑?”李春问道。


    “我看了时辰,下午三点上山,五点之前回来就行。”


    “那上山的事儿就全拜托你了。”


    “放心吧,交给我了。”


    村里人虽然看不上马三,但没人跟钱过不去。


    王槐出面,帮大家争取到“福利”,自己还赚了不少人情,心情相当不错,答应的格外痛快。


    等冰块儿买回来,李春留了两大块儿,让顺子几人帮忙送进地窖。


    开棺换冰块儿的事儿全由王槐负责,差不多九点半左右,李春跟刘凤莲打声招呼,准备去房管局等陈建新。


    “李春兄弟,中午给大家吃什么?总不能还吃挂面吧!”


    挂面对现在的农村人来说,还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要是她家自己吃,连着吃一年她都吃不够,可连着给帮忙人吃三顿,就显得有些敷衍了。


    “午饭你不用担心,我出去办点事儿,回来我安排。嫂子你找人去园子摘几斤黄瓜回来,我要用。”


    “那就交给你了哈。不然,我那两下子实在拿不出手。”


    李春带好证件骑车来到房管局。


    他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一些,本以为还要等一会儿陈建新,没想到老陈已经在门口翘首以盼了。


    “不是说好十点,陈主任咋来的这么早?倒是显着我失礼了。”李春笑道。


    陈建新摆摆手:“别那么客气,我也是刚到。证件都带来了吗?”


    李春拍拍自己的挎包:“都准备好了。”


    “那就好,正好老白也在,咱们赶紧进去。”


    四十分钟后,两人笑呵呵离开房管局的时候,李春手里多了一本枣红色的《房屋所有权证》。


    在里面,李春就把这本证件里里外外端详了好几遍,怎么看也看不够。


    两世以来,这是他第一次自己花钱购买房产,整个过程都让他激动得心潮澎湃。


    陈建新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差不多就行了哈,反正都是你的了,想看回家搂到被窝里好好看一宿。”


    李春笑了笑,爱不释手的把证件装进包里。


    “陈主任,这次真是谢谢你了,要不是今天我真的有事儿走不开,一定请你好好喝一杯。等我把这边的事儿办完,咱们回大石庙喝去。”


    陈建新摇头好像拨浪鼓:“你可饶了我吧,我这人最怕的就是喝酒了。在外面应酬不喝不行,你小子就别添乱了。”


    “少喝点儿,意思意思,聊表感谢。”李春说道。


    “用不着,我酒量真的不行,其实你也不用感谢,你买下这座院子,也算是帮我大忙了。”


    “小李啊,听老哥一句话,这座院子你可要好好利用起来,千万不要转手。”


    “咱们镇上就那么屁大点地方,那座院子位置仅次于百货大楼,你要是转手卖掉,以后想买这么好的位置可就不容易了。”


    陈建新眼光可不差,他知道那座院子位置好,未来很有价值。


    不过,价值再高跟他也没关系。


    他志在仕途,他只想解决掉这块儿烫手的山芋,解除后顾之忧,至于最后便宜了谁,他才不在乎呢。


    李春点点头:“这个我当然清楚,不然也不会借钱买下它了。”


    “行,你小子还有点儿魄力。”


    “回去之后,尽快去街道登记电表水表和门牌号,然后还要去派出所备案登记,那座院子才正式属于你。”陈建新说道。


    这年头街道办事处的业务面相当广泛,抄电表和水表,同样是由街道负责。


    “我知道了,回去我马上办。陈主任,往后要是还有这种机会,你可要想着我呀!”


    “呵呵,你小子野心还不小呢。你先办事儿吧,其他的,以后有机会再说。”


    两人就此别过,李春心花怒放,回去的路上一边骑车一边吹着口哨,感觉自行车都轻快了几分。


    回到马家,院子里又多了一些人。


    昨晚的凶神恶煞来了几个人,正在灵棚口跟刀子他们闲聊。


    另外,马发两口子也来了。


    放好自行车,李春把手洗干净,开始准备午饭,刘凤莲帮他打下手。


    李春算了一下要留在这吃午饭的人数,让刘凤莲和了十斤面,自己烧一锅开水,把新做出来的璇子水煮消毒。


    刘凤莲和好面团交给李春,问道:“李春兄弟,这是要做啥呀?这么多人,十斤面能够吃吗?”


    李春笑了笑:“放心,只多不少。”


    接下来李春的操作,颠覆了刘凤莲的三观。


    只见李春往面盆里倒满了凉水,蹲在地上,两只手伸进面盆里,开始......洗面团儿。


    “这......”


    见她吃惊的样子,李春嘿嘿一笑道:“今天中午做一个凉皮,连饭带菜全都有了,省事儿又好吃。”


    李春要做的就是陕西著名小吃,面筋凉皮儿。


    这道饭菜结合的小吃,简直就是盛夏的最佳搭配,在后世,凉皮摊子随处可见,只要做的不是特别难吃,销量都相当可观。


    在八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发达,在热河还见不到这道美味小吃。


    不只是凉皮,很多后世的爆款小吃,现在都还见不到踪影。


    真正出现,要等到九十年代末期,热河市的企业多数破产重组,下岗职工另谋生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才开始把外地的特色小吃引入热河。


    现在这个时期,除了老家在陕西的热河人之外,九成九的本土居民都没吃过凉皮,更不知道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呱唧,呱唧~”


    随着李春的揉洗,面团在他手中变换成各种形态,刘凤莲看着都觉得解压,也有些跃跃欲试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