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零二章 回京述职

作者:乱世浮萍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魏大人,恐怕没这么严重吧?”隆大元皱着眉,语气带着几分顾虑,“眼下的三州之地,尚且缺粮严重,百姓们连饱饭都吃不上,短时间内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待到三州之地恢复秩序,百姓安居乐业,陛下自然会论功行赏,给武安君一个户部或兵部侍郎的官职,让他入朝为官即可——这样既全了君臣情分,也能稳妥掌控三州,何乐而不为?”


    他看着魏师逊,又转向皇帝赵牧,继续道:“眼下的大乾,刚从北伐的战乱中缓过来没几天,军民都盼着安稳。若是急于对武安君动手,传出去,恐怕会让天下人觉得朝廷‘卸磨杀驴’,朝廷的威信怕是要再次扫地。之前叶战将军的事,已经让军中将领心有芥蒂,好些人都消极怠战,若非水师撑着,南边的防线早就出问题了。如今好不容易打开局面,对北元形成了一定的攻势,若是此时再拿下武安君,以后还有谁敢为朝廷拼命?”


    “隆大人,用人之道,首在忠诚!”魏师逊寸步不让,语气带着几分严厉,眼神里满是不容置疑,“不忠之人,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北元再强,也过不了长江天堑;可若是内部出了问题,江山社稷动荡,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武安君一个没有根脚的屠户之子,凭着几分运气和战功才有今日,本官之前对他格外开恩,想拉他一把,他倒好,不仅不愿依附,还私藏高产稻种,显然有了二心,这样的人,若是不早作提防,迟早会成为大患,还请陛下明察!”


    他心里对武安君早已充满不满——若是皇帝觉得自己跟武安君“同流合污”,那自己的恩宠恐怕就要到头了,必须尽快撇清关系,还要让皇帝意识到武安君的“威胁”。


    “好了,你们都别争了。”赵牧连连摆手,语气带着一丝疲惫,“三州之地眼下除了武安君,确实没人能镇住场面。他毕竟是北伐的功臣,又刚稳定了邓州的匪患,若是轻易动手,确实会寒了将士的心。有些事,不能操之过急,得从长计议。”


    “陛下英明。”隆大元松了口气,连忙躬身行礼。


    魏师逊却没放弃,他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语气带着一丝阴狠,眼神里闪过算计:“陛下,有些事咱们做不得,但是有些人却能做得。比如……让蔡正阳那边的人先试探一下武安君,或者找个‘述职’的由头,调他进京——他若是乖乖来京,说明还有敬畏之心,咱们可以慢慢削夺他的权力;若是他敢推脱,那就是有了反心,到时候咱们再动手,也名正言顺,天下人也说不出什么闲话。”


    赵牧眼神微动,魏师逊的主意虽然阴损,却正好合了他的心思。他确实需要一个“借口”,一个既能打压武安君,又不会让自己背上“卸磨杀驴”骂名的借口。他沉默片刻,缓缓点头:“就按你说的办,传朕的旨意,召各州安抚使回京述职,包括淮北三州观察使。”


    此时的武安君还在唐州的衙门里,完全不知道临安城里的算计。眼看秋收一天天临近,他正忙着布置秋收事宜,粮食收上来,还得有足够的地方存放,好些粮仓都遭到了破坏。


    “大人,如今三州之地人丁稀少,好些百姓当初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信阳、光州甚至襄阳一带。”邓宿拿着一份各县的人口统计表,语气急切地说道,“以属下愚见,秋收之后,咱们应当大力招收流民,充实各县的人口——现在三州的田地,至少有三成撂荒,只要有人种,明年的粮食产量还能再增加不少!而且人口多了,才能征调更多的青壮入伍,唐州军才能真正壮大起来。”


    他算了算,以三州目前的粮食产量,至少还能再养活五六万人口;等到明年高产稻种推广开来,多养活十万人都不成问题。人口才是根基,没有足够的人,就算有再多的田地、再好的稻种,也没用。


    “招收流民哪有那么容易。”武安君叹了口气,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北元边境和信阳、光州的方向,“北元那边已经在边境修筑关卡,派了士兵巡逻,严禁百姓南下;后方的谭良弼和王洪明,也把人口盯得死死的,不仅严禁本地百姓迁往三州,还设卡拦截从其他地方逃往三州的流民——毕竟谁都知道,人口就是赋税,就是兵源,他们怎会愿意把人口让给咱们?也就信阳和光州交界的一些偏远小镇,管控松些,可那些地方本就不富裕,流民也少。”


    “大人,‘修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啊!”邓宿却不气馁,笑着说道,“咱们只要把三州的安置政策做好——流民来了有饭吃、有房住、有田种,还能免三年赋税,就算关卡再严,他们也会想办法过来!当初北元在通往襄阳的路上布置得够严密了吧?可每年还是有不少百姓冒着风险南逃,不就是为了一口饭吃、一个安稳日子吗?”


    武安君眼前一亮,点了点头:“你说得对!那就让苏晋安排下去,让各县把空闲的无主房屋都清理出来,破损的地方修补好;撂荒的土地也都统计出来,划分成小块。凡是愿意来三州垦荒的流民,一律免费分给房屋和土地,再给他们发放种子粮,免三年赋税——只要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就不怕没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现在三州之地耕种的大多是熟田,之前因为战乱,大批田地撂荒,有些甚至已经长满了野草。若是能把这些撂荒的土地重新开垦出来,再推广高产稻种,三州的粮食产量必然能再上一个台阶,到时候就算朝廷断了补给,唐州军也能自给自足。


    眼看着秋收一天天临近,三州之地的百姓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稻穗一天天饱满,今年终于能吃上一口饱饭了。可就在这时,一份来自临安的公文送到了武安君手中——召他进京述职。


    按照朝廷旧例,封疆大吏每年秋收之后都要进京述职,通常是各路的安抚使,武安君这个“三州观察使”算是个特例。虽然三州之地比起周边各路,无论是人口、土地还是繁荣度都差上许多,但他在三州的权柄,却堪比一州总管,进京述职本在情理之中,可武安君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安。


    “大人此去临安,恐怕得小心再三才是!”杨成和拿着公文,眉头皱得紧紧的,语气带着忧色,“大人从临安回来才不到一年,三州之前又乱作一团,按说不该这么快就召您进京述职——这里面恐怕有猫腻。”


    武安君也不想去,可他现在还没有拒绝朝廷诏令的实力,只能硬着头皮应下:“先生何以教我?若是朝廷真的想对我动手,我该如何应对?”


    “若是属下所料不错,朝中定然有人起了不该有的心思,想借机削夺大人的权力。”杨成和沉吟片刻,缓缓道,“大人此去,务必隐忍,不可行差踏错,落人把柄!只要大人没有过错,以您现在的声望和唐州军的实力,朝廷还不敢轻易动您——毕竟北元还在北边虎视眈眈,他们还需要大人镇守三州。”


    “先生可否与本官同行?”武安君看着杨成和,语气带着期盼——杨成和不仅熟悉兵法,还善于揣摩人心,有他在身边,自己也能多几分底气。


    他原本以为,按照崔思退之前的估算,朝廷至少会等到两年后,三州彻底稳定下来才会对自己动手,可从眼下的形势来看,他们显然是等不及了。或许,是因为三州在秋收之后就能摆脱缺粮的困境,有些人担心自己会借此壮大,所以才想提前动手。


    “大人,属下恐怕不能与您同行。”杨成和摇了摇头,语气带着歉意,“大人能不能及时从临安回来,恐怕还得落在北元那边——北元的嵩州防御使张亥,此人野心不小,属下准备去邓州一趟,跟郭进大人共同应对此人,若是能挑起北元的边境冲突,朝廷自然会急于让大人回来主持大局。”


    武安君点点头,明白了杨成和的用意——有杨成和在邓州帮衬郭进,既能防备北元,又能在关键时刻“制造”事端,为自己解围。他又问道:“情报司那边,之前撒下的‘鱼饵’,有消息了吗?”


    “鱼饵已经撒出去了,就等鱼上钩了。”杨成和胸有成竹地笑了笑,“罗枭那边已经按照计划,把‘前朝大墓’的消息泄露给了北元的棋子,只要北元那边动心,派人来盗墓,咱们就能趁机制造冲突。”


    建康府的烟雨阁中,正笼罩在一片细雨之中。雨点打在阁楼的瓦檐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水雾缭绕,让整座烟雨阁看起来像一幅水墨画,又似云中仙境。


    叶柔凭栏而立,望着窗外的雨景,眼神有些恍惚——她又想起了当初在淮水上,武安君救她脱离险境的情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


    “小姐,风把雨滴都打进来了,您快回屋吧,仔细着凉!”丫鬟玉珠拿着一件披风走过来,语气带着担忧,“这么大的雨,烟雨阁都半停业了,也没什么客人,您何必在这里受风吹雨打?”


    “难得有这般清静的日子,我再待一会儿。”叶柔摆摆手,语气带着一丝怅然,“平日里总是有各种琐碎事,要么是练琴,要么是接待客人,难得能这样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


    玉珠吐了吐舌头,小声嘀咕:“小姐,您哪里是想清静,分明是又在想那位武公子了!”她跟在叶柔身边多年,最了解她的心思——自从淮水一别,叶柔就时常想起武安君,只是碍于身份,不好表露出来。


    见叶柔没有反驳,玉珠眼睛一亮,又说道:“小姐,不如咱们去江南优品商铺,找槿颜夫人小聚一下?槿颜夫人跟大盘山那边有往来,肯定知道武公子的消息,咱们还能听听大盘山的新鲜事,总比在这里对着雨景发呆好!”


    叶柔眼前一亮,心里的阴霾瞬间散去,她点点头:“也好,那就去吧。”虽然见不到武安君,可从槿颜那里听到他的消息,也能让自己安心些。


    “太好了!我这就去拿伞,再让马叔准备车马!”玉珠大喜,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她早就想出去透透气了,整日憋在烟雨阁里,像只笼中的鸟。


    叶柔看着玉珠欢快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浅笑,转身回到梳妆台前,准备整理一下妆容和首饰——去见槿颜,总不能太随意。


    可她刚拿起眉笔,玉珠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语气带着失落:“小姐,曹妈妈来了,说有客人要见您,她已经把客人安排在大堂的包厢里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叶柔握着眉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平复了心境,语气平静地说:“让曹妈妈进来吧。”她心里清楚,烟雨阁本就是迎来送往之地,有客人找她,也是常事,看来今天是去不成槿颜那里了。


    很快,曹妈妈就笑着走了进来,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叶姑娘,有位俊俏公子特意来见您,出手还格外大方,我已经把他安排在二楼的包厢里了,您快收拾一下过去吧?”叶柔是烟雨阁的“头牌”,清倌人出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少公子哥都慕名而来,曹妈妈自然要格外上心。


    “还请那位公子稍待,奴家还要收拾片刻,一会儿就去大堂。”叶柔微微颔首,没有拒绝——她虽然是清倌人,不必卖身,可接待客人是本分,等闲不会驳曹妈妈的面子。


    按照烟雨阁的规矩,清倌人除去每旬一次的例行演出,每天只需接待两次客人,通常在大堂或包厢接待;若是遇到投缘或出手阔绰的客人,也可以请进自己的闺房,那便是“入幕之宾”。可叶柔在烟雨阁这么久,从未请过客人进闺房,这也让建康的公子哥们暗中较劲,都想成为第一个走进她闺房的人。


    “小姐,您就不能拒绝吗?咱们都说好了去槿颜夫人那里的!”玉珠撅着嘴,一脸不开心——她最讨厌这些附庸风雅的公子哥,一个个看似斯文,心里却满是龌龊心思。


    “莫要多嘴,帮我把头饰整理一下。”叶柔语气严肃了些,“寄人篱下,哪能随心所欲?快去准备吧。”


    玉珠不敢再多说,只能乖乖上前,帮叶柔整理发髻上的珠钗。


    此时的烟雨阁大堂确实格外冷清,只有三三两两的散客在喝酒聊天,这么大的雨,没几个人愿意出门。烟雨阁的姑娘们大多躲在自己的房中休息,只有几个年长些的女子在大堂的角落掷骰子,打发时间。


    曹妈妈领着叶柔和玉珠上了二楼,指了指最里面的包厢:“叶姑娘,那位公子就在里面,您快进去吧。”


    叶柔顺着曹妈妈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包厢门口挂着青色的纱帘,里面隐约坐着一个人,身上披着一件黑色的斗篷,几乎把整个人都掩盖在斗篷里,看不清模样。


    喜欢大乾杀猪匠请大家收藏:()大乾杀猪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