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0章 红色四月

作者:文抄列文虎克一号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终于快要结束了。”


    四月革命的鲜血如同流淌在彼得格勒街头的红色洪流,而如今,它终于落下帷幕。


    站在曾经属于克伦斯基的办公室里,弗拉基米尔·列宁俯瞰着红场,低声喃喃。


    虽然没能将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的官员们逮捕有些遗憾,但也让他们仓皇逃离彼得格勒。


    而曾妄图成为沙皇第二的叛徒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在与临时政府军的交战中,也被布尔什维克的芬兰猎兵先锋队击溃,只留下西德尼·赖利那一声预料之中的叹息,然后便消失在乌拉尔山脉的另一端。


    当然,尽管这些势力仍未彻底瓦解,但他们若想恢复元气,势必需要时间,短期内难有作为。


    列宁本想趁他们尚未化作各自为政的军阀之前,尽快清除这些隐患,但芬兰猎兵们已返回赫尔辛基,表明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布尔什维克自身也尚需疗伤,因此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再加上目前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仍仅限于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少数大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即便临时政府已经垮台,依旧对布尔什维克充满敌意,反而倾向于支持孟什维克与克伦斯基的社会革命党。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的残余势力亦在借此暗中筹划东山再起。


    此外,在革命成功的同时,布尔什维克政府发布了《土地法令》,宣布对土地进行改革,实行无偿分配和无偿没收。这一举动令旧贵族和地主惊恐不已,迅速开始行动。


    可以说,真正的革命,现在才刚刚开始。


    “而最重要的是——战争。”


    这场世界大战正不断蚕食着俄罗斯的国力,若想稳固革命成果,就必须终结这场战争。


    尽管这件事令列宁感到无比屈辱,但讽刺的是,此刻终于到了他与汉斯·冯·乔那桩“奴隶契约”划上句号的时候了。


    咚咚。


    “主席同志,托洛茨基同志来了。”


    听到秘书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阿利卢耶娃(НадеждаСергеевнаАллилуева/未来斯大林的妻子)的通报,列宁微微颔首,示意准许对方进入。不多时,人民委员会的外交事务负责人,即新任外交人民委员列夫·托洛茨基走进了房间。


    “您找我,列宁同志?”


    “请随意,托洛茨基同志。”列宁示意他放松些,接着开口道,“今日召你前来,是因为我们终于可以与德意志帝国展开和平谈判了。”


    “是吗。”


    托洛茨基微微颔首,并未表现出太大反应。


    毕竟,布尔什维克在发布《土地法令》的同时,也承诺了《和平法令》,向人民保证将与德国迅速媾和。


    就连托洛茨基自己也清楚,在当前形势下,士兵们的支持至关重要,而若想清除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与其像临时政府和克伦斯基那样死守那些根本无法夺回的领土,不如尽快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才是当务之急。


    只是......他不禁有些担忧,那份“和平”的代价究竟会有多大?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与德国达成和约。”


    “我明白。但如果德意志帝国的要求过于苛刻的话......”


    “即便如此,也别无选择。”


    列宁接下来的话,让托洛茨基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你对我的决定有异议吗?”


    “......不。”


    但这只是短暂的沉默。


    面对列宁那带着压迫感的声音,托洛茨基最终还是强行压下心中的不满,神色恢复了平静。


    列宁很清楚,布尔什维克内部关于他的种种疑虑正逐渐滋生。


    尤其是那些来历不明、但恰好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芬兰志愿军,以及莫名其妙流入党内的黄金和武器,让不少人开始怀疑,列宁是否真的与德国暗中勾结?


    当然,这种质疑目前仍属于少数,大多数布尔什维克成员依旧将列宁奉为引领新时代的领袖。


    但水深可测,人心难测。


    尤其是托洛茨基,他向来骄傲自负,有着过于鲜明的个人主张。


    正因如此,尽管托洛茨基的革命资历与列宁相当,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权最终还是牢牢掌握在列宁手中。


    事实上,此时能与托洛茨基勉强称得上交好的,恐怕也只有列宁,以及民族人民委员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如今更倾向于让人称呼自己书中笔名“斯大林”的那位。


    当然,后者看起来更像是被托洛茨基半强迫般地维持着关系罢了。


    无论如何,托洛茨基似乎也没有与列宁在此刻辩论的打算,最终只是长叹一口气,开口道:


    “明白了,主席同志。我这就向汉斯·冯·乔传达您的指令。”


    告诉他,这场战争,是时候该结束了。


    ......


    期待已久的和平谈判消息终于传来。


    没有任何拖延的理由。


    汉斯立刻前往了约定之地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而在那里与他见面的,便是可以说堪比列宁的革命象征。


    “初次见面,汉斯·冯·乔部长。我是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很高兴见到您,托洛茨基委员。您的名声,我早已久仰。”


    对于那些一听到“革命”二字就避之不及的人来说,他的名字更像是一种恶名。


    但无论如何,既然这场谈判仍旧由托洛茨基出面,那看来今天的协议是无法达成了。


    以这位先生的性格来看,汉斯认为自己的提议恐怕只会让他勃然大怒,绝不可能接受。


    “砰!”


    “你是在开玩笑吗?!这种荒唐至极的屈辱条约,我们绝不可能接受!”


    果不其然,托洛茨基的脸涨得通红,愤怒地砸向谈判桌。


    要是他的力气再大一点,恐怕桌子都会“咔嚓”一声碎裂开来。


    而要是让列宁亲眼看到这一幕,恐怕只会忍不住双手掩面,满脸绝望。毕竟他曾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托洛茨基务必带回一纸和平协议。


    “我们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拒绝接受如此屈辱的条约!”


    “没错!”


    并且可惜的是,列宁派给托洛茨基的那群“红色同志”,态度也如出一辙。


    这对于仍在彼得格勒战斗的战友们而言,无疑是个坏消息。


    “托洛茨基委员,我可不是来这里闹着玩的。这是协约国的正式停战条件,我们不会接受任何妥协。”


    “但这也太过分了!承认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独立,我们可以接受。把乌克兰的一部分割让给波兰和罗马尼亚,我们也可以考虑!可将整个白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让给波兰,再把剩余的乌克兰领土全部独立?甚至连乌克兰的土地都不是的克里米亚半岛和罗斯托夫地区也要划给乌克兰?更别提让高加索三国独立——那里根本没被德国军队占领过!”


    “这有什么问题?


    我已经大幅削减了战争赔款,不是吗?”


    “问题?哪里都有问题!”


    当然,托洛茨基的表情也说明了,他根本不在乎这一点。


    “这份条约和这场谈判本身就是个笑话!作为苏维埃的外交人民委员,我可以断言,我们绝不会接受如此屈辱的协议!”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俄罗斯更愿意继续战争,而不是迎来和平?”


    听到汉斯的话,刚才还喋喋不休的托洛茨基终于闭上了嘴。


    是啊,作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应该比谁都清楚。


    在战局已经无法逆转的情况下,继续战争只会让俄罗斯的处境更加不利。


    “恐怕您搞错了一件事,俄罗斯是彻彻底底的战败国。”


    而死人和失败者,是没有资格发言的。


    “......可战争拖得越久,德国也不会愿意吧。”


    “托洛茨基委员,你搞清楚,我们之所以愿意结束与俄罗斯的战争,只是为了让德国人少流点血,而绝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余力再战。”


    战争才刚刚开始一年而已。


    如果他们愿意,至少还能再打两三年。


    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数次轰炸彼得格勒,甚至照着赫尔辛基那个不甘示弱的曼纳海姆的建议,让彼得格勒彻底沦陷。


    不过真要动彼得格勒的话,列宁肯定会大发雷霆,所以汉斯并没有采纳曼纳海姆的意见。


    “所以请不要忘记,托洛茨基委员,我们随时可以占领整个俄罗斯。只不过这个过程既麻烦又费力,所以我们才没有这样做。”


    “......”


    “那么做出你的选择吧。要么在条约上签字,要么继续这场战争。”


    不管怎样,结果已经不言而喻。


    ......


    “列宁同志!绝不能接受德意志帝国的要求!”


    “我们应该继续战斗!与其屈辱地苟活,不如战死沙场!”


    当一直被掩盖的德意志帝国的和谈条件终于公之于众时,彼得格勒人民委员会瞬间炸开了锅。


    原本沉浸在革命胜利、战争即将结束的期待和乐观情绪中的布尔什维克们,直到这一刻才仿佛终于理解了克伦斯基的处境,他们群情激愤,坚决反对妥协,而不得不解决这一问题的列宁则感到头疼不已,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够了!”


    最终,列宁一声怒喝,委员会的喧闹才终于平息。


    终于摆脱了像菜市场般吵闹混乱场景的列宁,环视着场的人民委员,缓缓开口:


    “同志们,我理解你们的愤怒。我也清楚,割让如此大片的领土,是何等屈辱。”


    “可即便如此,您还是打算接受德意志那个卑劣的汉斯·冯·乔提出的条件吗?!”


    一个尖锐的女声再次忍不住打破了沉默,让列宁微微皱眉。


    不用看,他也知道是谁。


    亚历山德拉·柯伦泰(Алекса?ндраМиха?йловнаКоллонта?й),人民委员之一,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外交官。甚至连他和托洛茨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比他们还要激进、还要极端。


    她的这种性格在武装起义时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现在,似乎并不适用。


    “柯伦泰同志,沙皇的无能让帝国走向崩溃,克伦斯基又亲手将其彻底毁灭,而如今,这片废墟落到了我们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能做什么?”


    “列宁同志,您也清楚,妥协就意味着失败!”


    “但不妥协,就意味着死亡。”


    列宁的语气异常坚定。


    “科尔尼洛夫正在暗中舔舐伤口,伺机而动;克伦斯基仍在寻求东山再起;地主们已经武装起来;资本家们正处心积虑地想要扼杀我们。”


    “可......”


    “失败,我们总有机会挽回。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忍受这份屈辱,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


    “世界革命正在到来,同志们。革命已经成功,它的浪潮将从彼得格勒席卷整个世界。”


    眼下,无论是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对列宁个人而言,真心希望他们能成功,好让那个该死的汉斯·冯·乔吃个大亏),还是远在法国的革命者们,都已经开始躁动不安。


    等到世界都被这股红色浪潮吞没时,他们就能重新夺回失去的一切。


    列宁对此深信不疑。


    他必须相信,否则就太过悲惨了......


    “......”


    柯伦泰等反对派一时语塞,找不到合适的反驳理由。见状,列宁满意地点了点头。


    还有人提出可以派遣极东人民委员会的外交人民委员李时迁(β世界线友情客串)等华裔代表,去试着说服汉斯·冯·乔,但这个提议很快就被无声地否决了。


    所有人都清楚,那个人就算自己的祖国清国沦为战场,眼睛都不眨一下,又怎么可能因为同胞的劝说而改变立场?


    “去通知托洛茨基同志,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将接受德意志的一切条件。”


    ......


    “......我接受协约国的所有要求。”


    “您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托洛茨基委员。”


    托洛茨基再次回到会谈现场,已是两天后的4月25日。


    只是这两天的心理折磨明显让他的脸色苍白了许多。


    列宁最终决定接受德国的要求,但托洛茨基依旧无法甘心接受这一切。


    “那么,请签字吧。”


    “......我明白了。”


    当汉斯等协约国的外交官们签字完毕,将条约递上来时,托洛茨基叹了口气,随即朝角落里的人示意,让他们代替自己签字。


    他不想让自己的名字玷污在这张可憎的纸上。


    当然,目睹这一切的汉斯只是笑了笑。


    就这?......


    “结束了。现在可以了吗?”


    “可以了。”


    时间虽短,却让人倍感漫长。


    终于,随着最后一笔落下,那标志着终结亦是开始的《条约》,正式签订完毕。


    托洛茨基急于离开这令人不快的地方,他飞快的伸出手握住汉斯的手,准备象征性地结束仪式。


    可就在他准备同样迅速地松开手的瞬间——


    “那么,请替我向列宁委员长问好,就说他这段时间为德国尽心尽力,辛苦了。”


    “?!”


    德国的毒士,终于露出了獠牙。


    “祝您平安返回彼得格勒。”


    说罢,汉斯留下满脸惊愕的托洛茨基,悠然带着外交官们走出会谈室。


    谎言。


    这不过是为了挑拨他与列宁关系的反动伎俩!


    可即便心知肚明,托洛茨基的内心仍止不住地颤抖,他僵立在原地,一步也迈不出去。


    积压已久的怀疑,如今狠狠地束缚住了他的双腿,乃至他的理智。


    “托洛茨基同志?”


    “......回去吧,回彼得格勒。”


    听到苏维埃外交官的催促,托洛茨基猛然摇了摇头,试图甩开脑中的杂念,转身离去。


    但他心头燃起的那份怀疑,却再也无法轻易熄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