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17章 鱼皮衣,冬季捕鱼

作者:陌上人如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白杜鹃跟着恰喀拉的妇人进了一间“卓”。


    里面全都是妇人,她们低着头忙碌着。


    一双双靴子,一件件衣裳在她们的手里成形。


    妇人递给白杜鹃两双靴子,用手比划着,意思是让白杜鹃试试看,哪一双能穿。


    第一双有点大,白杜鹃摇头。


    第二双合适。


    于是妇人就把那双靴子拿起来,双手交到了白杜鹃的手上。


    白杜鹃连连道谢。


    妇人又去忙着缝制衣服了,白杜鹃没回去,她抱着靴子站在旁边看妇人缝制衣裳。


    剥好的鱼皮挂在通风阴凉处,鱼皮展开,里面塞满了草和木屑,保持着原来的形状,防止它蜷缩成一堆。


    妇人用木槌和木砧来捶打鱼皮,直到鱼鳞全部脱落。


    白杜鹃在旁边看着,感觉挺容易,不过她知道这个过程肯定是需要技巧的。


    捶的力量大了,鱼皮就会破。


    捶的力量小了,鱼鳞就不会脱落。


    白杜鹃看了会捶打鱼皮,又去看另一个妇人干活。


    白杜鹃自己熟过皮子,也知道熟皮和鞣制的工序,不过看熟鱼皮还是第一次。


    妇人用熟皮使用的工具是木铡刀。


    这种工具由一个带齿的木槽和一根木槌组成。


    妇人将去鳞后的干鱼皮卷起,放入木铡刀的齿槽中。


    另一人坐在木铡刀的另一端,双手握住木槌,不停地来回滚压、碾搓卷在槽中的鱼皮。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期间要不断展开、喷水。


    妇人不断地换着方向,确保每一处都被碾压到。


    经过反复的碾搓后,鱼皮的纤维逐渐变得蓬松、柔软,失去硬度,最终变得像鹿皮一样柔软,甚至有了绒面感。


    白杜鹃还看到有妇人在鱼皮上涂抹狗鱼肝或玉米面。


    鱼肝的油脂能保持皮子的柔软和光泽,防止干裂。


    玉米面则能吸收油脂和水分,辅助鞣制。


    白杜鹃看完了熟鱼皮,又凑到另一边看几个妇人在拼接鱼皮。


    单张鱼皮尺寸有限,根本不够拿来做衣裳和靴子。


    妇人们会将多张鞣制好的软鱼皮拼合成一大张“鱼皮布”。


    拼合时,妇人还会根据鱼皮的颜色和纹理进行艺术性的搭配。


    这些妇人们不懂什么叫作艺术,她们只是凭着经验与传统来制作。


    她们用天然植物染料对鱼皮进行染色。


    比如,用稠李子的果汁染就能把鱼皮成黑色。


    用江边的红土就能把鱼皮染成赭红色。


    拼接好的鱼皮布被交到另一个妇人手上。


    她把鱼皮按照衣服的样式进行剪裁。


    恰喀拉的妇人们没有纸样,她们全凭世代相传的经验。


    白杜鹃好奇地拿起骨针。


    骨针上系着的线竟然也是由鱼皮制成的。


    白杜鹃大为震撼。


    恰喀拉人真的是物尽其用。


    他们日常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


    她不知道鱼皮线是怎么做的,她摸了摸感觉到这种鱼皮与制作衣服和靴子的鱼皮不一样。


    做鱼皮线的鱼皮十分轻薄,上面还涂着狗鱼肝,十分的湿润柔软。


    妇人们在缝制鱼皮衣时,会在接缝处装饰上云纹,或是动物图案的彩色布边。


    这样既能遮挡拼接处的痕迹,又能增加服装的美感。


    衣襟、袖口、下摆处还绣着精美的图案。


    一件鱼皮衣完成后,恰喀拉的妇人们还会在上面缀上海贝壳、铜钱、铜铃、璎珞等作为装饰。


    白杜鹃回去后把看到的告诉了陈保柱。


    陈保柱小声道,“可惜你是女的,你不能进他们族长的屋子……那里有一件萨满的神袍,那上面的装饰才叫华丽,只不过现在外头局势紧张,就连他们的聚会也不能再让部落的萨满主持了。”


    白杜鹃心知,以后也不会再有人穿上那件神袍了。


    旧的时代,终究一去不复返。


    ……


    腊月二十五,小塔尔罕的爷爷莫特额带着族人外出捕鱼。


    白杜鹃和陈保柱也参加了捕鱼活动。


    封冻的江面就像一块巨大的磨砂玻璃。


    白杜鹃站在江岸,呵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霜,挂在她的兔毛帽的绒毛上。


    老猎人莫特额正眯着眼,神叨叨地审视着冰面。


    “他在看什么?” 白杜鹃小声问莫特额。


    陈保柱:“看鱼。”


    “能看到鱼吗?” 白杜鹃透过冰面往下看。


    这么厚的冰面,她根本看不到下面有什么。


    “在那下面,鱼在睡觉。”莫特额用生硬的汉语道,并向他的族人做了个手势。


    一个恰喀拉人用冰镩()在选定的位置凿击。


    清脆的撞击声在旷野中传得老远,冰屑四溅,一个冰眼渐渐显露出来,幽蓝的江水漫了上来。


    十几个恰喀拉汉子分工明确,有人专司凿冰,有人负责用“走钩”在相连的冰眼间传递引绳。


    (注:走钩,一种长杆钩子)


    他们在冰面上凿出一个个小眼,宛如在冰面上穿针引线,做着缝纫工作。


    “这是在用水下的网道,给鱼下网。”陈保柱在白杜鹃身边充当解说,“我们林场冬天也会捕鱼,跟这个差不多,等有机会了你来我们林场,我带你去捕鱼。”


    渔网从主冰眼缓缓沉入,通过那些冰眼下的引绳,在冰层下缓缓展开。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了。


    莫特额拿出装在皮囊里的烧酒,大家传递着,每人喝上一口驱寒。


    白杜鹃本来不想喝,但是陈保柱却劝她来一口,“喝一口就不冷了。”


    于是白杜鹃喝了一大口。


    烈酒入喉。


    像一道火线滋啦啦地落入腹中。


    白杜鹃瞬间觉得身体烧起来了。


    陈保柱跟着莫特额他们又喝了几轮烧酒,兴致高涨。


    终于,时间到了。


    “起网!”


    随着莫特额一声吆喝,恰喀拉的男人们分成两排,开始合力拉拽缆绳。


    沉重的渔网仿佛拽着千斤重物。


    大伙喊着号子:“嘿——呦!嘿——呦!”


    人们呼出一团团白雾。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第一条鱼跃出冰眼。


    肥硕地鱼儿在冰面上疯狂扭动,瞬间就被冻僵。


    紧接着,各种鱼儿噼里啪啦地被拖出水面,在冰面上堆成一座银光闪闪的鱼山。


    ……………………


    (网络资料:


    恰喀拉人的鱼皮衣制作工艺,是一项非常迷人的话题。


    这种技艺堪称中国少数民族纺织史上最独特的成就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