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0章 有背景,不怕得罪人

作者:风时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郭长河微微俯身,语气带着试探的问道:


    “郑书记,您还记得去年县里来的那位年轻人吗?叫贺铮。”


    “贺铮?”


    郑仪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点,似乎对这个名字有印象。


    “对,就是他。”


    郭长河声音沉稳。


    “他是去年从省交通厅调下来的,据说是贺副厅长的侄子,本来是要镀个金就走,但不知怎么一直没动。这人很年轻,三十出头,在省里跟过几个大项目,业务扎实,做事雷厉风行。”


    郑仪目光深了几分,但没说话,示意他继续。


    郭长河微微点头,继续道:


    “贺铮来青峰县后,一直在交通局项目办挂了个闲职,不怎么掺和局里的旧事。但上个月,青山镇那条扶贫公路验收时,他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撕了验收报告,说工程质量不达标,要求返工重做,硬是把马红军手下那帮人逼得连夜加班整改。”


    郑仪点了点头:


    “这事我听说过。”


    郭长河语气凝重:


    “贺铮这么做,等于直接打了马红军的脸。当时交通局里不少人等着看他笑话,结果呢?最后那条路真的重新铺了,老百姓都说比之前强了十倍!而且……”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


    “贺铮当时还直接给省厅打了报告,说青峰县扶贫公路质量存在系统性风险,要专项核查,马红军出事,这事也是导火索之一。”


    郑仪轻轻“嗯”了一声,目光深邃:


    “这个人,不怕得罪人?”


    “不仅不怕,他还专门挑硬骨头啃。”


    郭长河沉声道:


    “而且他背景特殊,省里有人盯着,局里那些老人想动他也不敢。最关键的是,他根本不跟周阳那帮人一条船!”


    郑仪沉默片刻,忽然问:


    “贺铮为什么留下来?”


    郭长河摇头:


    “具体原因不清楚。但我猜测,他可能是主动留下来的。”


    “哦?”


    “上个月,有人想调他回省厅,他居然没走。”


    郭长河眼神带着不明的意味。


    “我听说……他跟人说过一句话,‘青峰县的路还没修明白,我走什么走?’”


    郑仪笑了笑。


    有意思。


    一个有背景、有能力,却不急着往上爬,反倒想把事做成的年轻人?


    “郑书记。”


    郭长河观察着郑仪的表情,谨慎道:


    “贺铮资历是浅了点,但他不怕得罪人,业务过硬,又有省厅的关系。如果让他来当这个局长,不仅能镇住交通局那帮老油条,还能借他的关系,争取更多省里的项目资源……”


    “他现在人呢?”


    郑仪问,声音听不出情绪。


    “还在局项目办,没动。”


    郭长河立刻回答。


    “马红军进去后,局里几个老资格争得厉害,贺铮……没掺和。”


    “找个时间,叫他来我办公室一趟。”


    “好!我马上安排!”


    郭长河心头一块巨石轰然落地,几乎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迅速退了出去。


    门关上。


    郑仪的目光扫过桌角那份交通局内推人选名单,那上面刺眼地排在第一位的,正是郭长河刚才欲言又止、最终被他自己狠心割舍的刘永胜。


    他拿起红笔,在“刘永胜”三个字上,划下了一个凌厉果断的叉!


    第二天下午三点。


    贺铮跟着高琳走进郑仪办公室的时候,没有丝毫初见的拘谨。


    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藏青色工装夹克,裤腿上甚至还带着一点在工地沾染的、未曾完全拍干净的灰土痕迹。


    三十出头的样子,身材挺拔如劲松,面容算不上英俊,但棱角分明,尤其是一双眼睛,始终保持着沉静。


    那是一种长期专注于技术、习惯于在复杂工程数据中寻找真相的人所特有的眼神。


    “郑书记,贺铮同志到了。”


    高琳的声音平稳无波。


    郑仪从文件上抬起头。


    四目相对。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空气中甚至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审视与衡量。


    郑仪的目光,是俯瞰全局、执掌权柄的沉静与压力。


    贺铮的眼神,是洞悉本质、追寻真实的纯粹与锐利。


    短暂的几秒,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碰撞、试探。


    “贺铮同志,坐。”


    郑仪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贺铮依言坐下,腰背挺直,没有多余动作,目光坦然迎视着郑仪。


    “青山镇那条路,后来修得怎么样?”


    郑仪开口,没有绕任何弯子,直指核心。


    贺铮的回答同样干脆利落:


    “返工后,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能撑十年。”


    顿了顿,又补充一句。


    “但成本超了5%,因为当初的招投标合同里,偷工减料的余地是预先设计好的。”


    郑仪微微眯眼:


    “这么肯定?”


    “每一车沥青的标号,我都查过。如果按合同上的用料标准施工,根本不可能在预算内完成。”


    郑仪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所以,你认为问题出在合同上?”


    “合同只是表象。”


    贺铮眼神锐利。


    “根子在人。”


    “哦?”


    “招投标流程造假,施工队层层转包,监管形同虚设。”


    “这条路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在分钱。”


    办公室里安静了起来。


    郑仪沉默片刻,忽然换了话题:


    “听说你是贺副厅长的侄子?”


    贺铮眉头微皱:


    “是。但这和路没关系。”


    “有关系。”


    郑仪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如果让你当交通局长,你是先查清马红军的案子,还是先保证今年扶贫道路按期完工?”


    贺铮毫不犹豫:


    “同时做。”


    “怎么做?”


    “查案子要人证物证,现有班底我一个不信,得从省厅调专案组;修路要钱要人,现有班子一个不换,活就干不成。”


    “换谁?怎么换?”


    “项目上贪过的,一个不留;技术上不行的,调岗培训;肯干事能吃苦的,破格提拔!”


    贺铮的声音斩钉截铁。


    “局里不敢动的人,我来动;县里压不住的关系,我请省厅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