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4章 背景还是能力?

作者:风时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夜色渐深,郑仪回到寓所,简单的洗了个澡,便坐在了办公桌上。


    他拨通了财政厅预算处处长辛冬的电话。


    “辛处,审计进展如何了?”


    电话那头传来辛冬笑呵呵的声音:


    “郑处长,华微电子的账果然经不起查。进口设备溢价、关联交易、资金挪用……问题可不少啊。”


    “那省厅准备怎么处理?”


    辛冬语气微妙了起来:


    “这得看……省里怎么说。”


    郑仪听出了弦外之音,华微电子是省属国企,国资委不会轻易让它出事,财政厅的审计可以挖坑,但最终的处置权不在他们手上。


    “辛处,我这边准备了一份《半导体专项优化方案》,计划扶持几家更有潜力的二线企业,但需要财政支持。”


    “哦?”


    辛冬来了兴趣。


    “哪几家?”


    “明德电子、晶芯科技、华越半导体。”


    郑仪顿了顿,补充道:


    “这三家企业规模虽小,但有真技术,如果能拿到扶持资金,三个月内就能配合三江大学的碳化硅项目落地。”


    辛冬沉吟了一下,笑道:


    “郑处长,这事不好办啊,财政资金有既定的分配规则,突然调整,科技厅那边不会同意的。”


    郑仪微微一笑:


    “科技厅的钱副厅长?”


    “是啊,他可是徐哲旭的姐夫。”


    “但财政厅的审计已经查出问题,华微电子的资金使用有明显漏洞。”


    郑仪语气冷静。


    “科技厅如果执意支持一个有问题的大企业,而不是扶持更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是不是……有些不合‘政策导向’?”


    辛冬笑而不语。


    郑仪继续道:


    “况且,省长办公会上刚刚强调过要‘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扶持几家真正有技术的企业,比养一家只会靠补贴活着的华微,是不是更符合省里的要求?”


    “哈哈哈!”


    辛冬终于爽朗一笑。


    “郑处长,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明天你把方案送到财政厅,我一并报给分管副厅长看看。”


    “多谢辛处。”


    挂断电话后,郑仪沉思片刻,又拨通了省政府办公厅秦卓的电话。


    “秦处,有个事得麻烦您。”


    “说。”


    秦卓办事干脆,没有多余的客套。


    “我想推动三家企业进入省里重点扶持名单,涉及资金调配,财政厅那边我已经谈过了,但科技厅可能会阻挠。”


    秦卓略微思考,道:


    “科技厅的钱副厅长不会轻易松口,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省领导直接批示。”


    郑仪眯了眯眼:


    “您的意思是?”


    “省长最近在抓‘产业转型升级’,你这份方案如果能递到他桌上,让华微这种低效企业和科技厅的‘守旧派’形成对比,未必没有机会。”


    郑仪了然,低声道:


    “明白了,我会尽快调整报告,您看……能不能帮忙递一下?”


    秦卓轻笑一声:


    “行,等你弄好,我安排。”


    “多谢!”


    挂断电话后,郑仪并没有放松。


    他打开电脑,连夜修改方案,将华微电子的问题总结成简要汇报,同时突出明德、晶芯、华越三家企业的技术优势。


    最关键的是,他加入了一条“试点性资金监管新模式”,由财政厅、发改委、审计厅联合监管,确保扶持资金真正落到技术研发上。


    他知道,这一条不仅会打动财政厅,也会让省领导感兴趣。


    两日后,郑仪站在省发改委主任谢永图的办公室门前,轻轻整了整西装领口。


    谢永图,五十五岁,在发改委系统摸爬滚打二十年,曾主抓江东省诸多大型项目,资历深厚,并且与省国资委主任陈平私交甚笃。


    若华微电子的事闹大了,陈平必然要保,而谢永图的态度,将决定郑仪的方案能否顺利推进。


    敲门,进入。


    谢永图正批阅文件,抬头时神情沉稳,目光深不可测。


    他放下签字笔,抬了抬手,示意郑仪落座:


    “郑处长,听说你最近在三江大学和华微电子之间搞了点‘改革’?”


    郑仪微笑:


    “谢主任,三江大学的碳化硅技术已经可以产业化,但华微电子不愿配合,白白浪费了国家补贴。”


    谢永图微微后仰,靠在真皮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扶手:


    “所以,你打算绕过华微,扶持几个小企业?”


    “不是绕过,是择优。”


    郑仪将手中的《半导体产业链优化方案》递过去。


    “华微若能达标,自然可以公平竞争,但目前的审计结果表明,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存在违规。”


    谢永图没有立刻翻开文件,而是盯着郑仪看了几秒,忽然一笑:


    “郑处长,你知道华微电子的背后是谁吗?”


    郑仪神色不变:


    “省国资委。”


    “不止。”


    谢永图微微眯眼。


    “华微电子每年的订单,有三分之一来自军工系统,他们的‘技术能力’或许不如三江大学,但‘背景’很深。”


    这是警告。


    但郑仪早有准备。


    “正因如此,我更希望华微能真正提高技术,而不是靠‘背景’混日子。”


    他平静回道:


    “军工系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如果华微的良品率始终上不去,军工企业迟早会转向更可靠的供应商。”


    谢永图眉头微动,似乎有些意外郑仪的回应。


    “年轻人,口气不小。”


    他翻开方案,快速扫了几页,眼神逐渐认真起来。


    当他看到“财政—发改委—审计三方联合监管”这条时,抬起头看向郑仪:


    “你想让财政厅直接介入专项补贴审核?”


    “补贴资金必须落到实处。”


    郑仪直视谢永图。


    “否则,再多的钱也扶不起江东省的半导体产业。”


    谢永图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


    “郑处长,你是真敢想啊。”


    郑仪没急着回应,只是继续道:


    “谢主任,半导体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如果江东省能率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这对省里的经济发展、对您个人的政绩……”


    他没说完,但意思已经传达——改革若能成功,谢永图会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