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6章 不留情面

作者:风时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郑仪的办公室简洁而宽敞,窗户正对着省政府大楼的侧面。


    他放下公文包,快速浏览了一遍桌上已经摆放好的文件——这是徐哲旭提前准备的产业处近期工作简报。


    从简报上看,产业处过去半年的工作四平八稳,审批流程按部就班,政策调研浮于表面。与其说是引领产业发展,不如说是在“守摊子”。


    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请进。”


    一个三十出头、戴着眼镜的女科员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一叠资料。


    “郑处长,我是办公室的王霞,这是您要的近期重点项目清单。”


    郑仪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


    “半导体专项的预算执行率只有35%?”


    王晓雨面露难色:


    “是的...这个项目涉及三家高校、五家企业,协调难度大……”


    郑仪打断她:


    “谁负责这个项目?”


    “是刘信鸿副科长……”


    “让他下午开会前先来见我。”


    郑仪合上文件。


    “新能源项目那边呢?”


    王霞递上另一份报告:


    “已经梳理好了,但……”


    她欲言又止。


    “直说。”


    王晓雨压低声音:


    “徐处长对这个领域很重视,一直亲自把关……”


    郑仪听出弦外之音,新能源是徐哲旭的“地盘”,别人轻易碰不得。


    “我知道了,你去忙吧。”


    王晓雨刚离开,又有人敲门。


    这次进来的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脸上堆满笑容:


    “郑处长,久仰久仰!我是刘信鸿,半导体项目的负责人。”


    郑仪示意他坐下:


    “刘科长,半导体专项的预算为什么执行这么慢?”


    刘信鸿擦了擦额头的汗:


    “郑处长有所不知,这个项目牵涉太广。华微电子和三江大学争主导权,省科技厅又卡着经费……”


    “三家单位谁最拖后腿?”


    “这……”


    刘明犹豫了一下。


    “说实在的,是华微电子。他们仗着国资背景,对研发方向指手画脚……”


    郑仪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点,突然问道:


    “华微电子的董事长是谁?”


    刘信鸿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


    “华微的董事长是于华,他以前是省国资委的领导,后来下海接管了华微……”


    于华这个名字,郑仪之前查阅的资料中出现过。此人不仅是省属重点国企的掌舵人,更是前任省国资委主任方志成的亲信。


    “三江大学那边呢?”


    郑仪继续问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三江大学半导体研究院的院长李教授是学界权威,但性子很倔,死活不肯按华微的要求修改研究方向……”


    郑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合上笔记本:


    “下午三点的会议,我需要你做一份半导体项目卡点的详细汇报。”


    刘信鸿面色微变


    “郑处长,这……会不会有些不妥?华微背景深厚……”


    “有什么不妥?”


    郑仪盯着他。


    “政府扶持资金花不出去,你身为项目负责人,不应该找出问题所在吗?”


    刘信鸿额头渗出细汗:


    “可是徐处长一直强调要稳妥……”


    “现在是我在负责产业处工作。”


    郑仪的声音不轻不重,却让刘信鸿浑身一颤。


    “下午三点,我要看到你的专业分析。出去吧。”


    中午,郑仪简单用过工作餐后,直接去了省图书馆。


    他翻遍了近两年的半导体产业分析报告、政府补贴清单、企业技术专利目录,又借阅了三江大学李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下午2点40分,他提前回到办公室,手里多了几份复印材料和几张手写笔记。


    2点55分,产业处所有人员已经整齐地坐在会议室里。


    徐哲旭坐在左侧首位,面色平静地翻看自己的笔记本。


    刘信鸿坐立不安,面前的汇报材料上密密麻麻标注了各种红色标记,显然被郑仪的要求折腾得不轻。


    郑仪准时推门而入,手里只拿着一个文件夹。


    “都到了?”


    他环视一周,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了一瞬。


    “刘科长,你先说。”


    刘信鸿硬着头皮站起来,开始汇报半导体项目的进展,或者说,停滞不前的原因。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华微电子和三江大学就技术路线存在分歧;二是财政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三是……”


    他越说声音越小,眼神不停地往徐哲旭那边飘。


    郑仪突然打断:


    “具体说说技术分歧。”


    刘信鸿擦擦汗:


    “华微坚持走成熟工艺路线,但三江大学主张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华微的理由是什么?”


    “他们说……成熟工艺能够快速量产,第三代半导体市场化仍需五到十年……”


    “三江大学呢?”


    “李教授认为……如果我们只追着成熟工艺跑,永远会被国外卡脖子……”


    郑仪点点头:


    “李教授的团队有技术储备吗?”


    “有!他们在碳化硅衬底上已经取得突破……”


    郑仪再次打断:


    “徐处,你怎么看?”


    突然被点名,徐哲旭眼皮跳了一下。


    他放下钢笔,慢条斯理地说:


    “我认为华微的考虑不无道理。企业要生存,必须见效益。三江大学的理论研究虽好,但……”


    “所以产业处的职责是什么?”


    郑仪忽然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徐哲旭眉头皱起:


    “当然是促进产业发展……”


    “是引领产业升级,还是跟在企业屁股后面填表格?”


    他打开文件夹,取出一份材料:


    “我查了数据。去年我省半导体进口额380亿美元,其中高端芯片占比超过60%。华微电子声称做成熟工艺,但他们的28纳米良品率只有65%,远低于行业标准。”


    又拿出一份专利清单:


    “再看三江大学,近三年申请半导体相关专利47项,其中8项已经进入PCT国际阶段。李教授的团队确实有真本事。”


    最后,他放下一份文件:


    “这是科技部的内部简报,国家已经定调,第三代半导体是''十四五''重点突破方向。而我们省的专项补贴,却还卡在几家单位的扯皮上?”


    一连三份材料,砸得会议室鸦雀无声。


    徐哲旭脸色发青:


    “郑处长,产业政策要考虑现实条件……”


    “所以我的决定是——”


    郑仪根本不给他说完的机会。


    “第一,给华微电子发函,要么一个月内提交切实可行的技术升级方案,要么退出专项扶持名单。”


    “第二,三江大学的项目直报我处,资金一周内拨付到位。”


    “第三,刘科长牵头成立联合督导组,每周五向我汇报进展。”


    这三条决定,一条比一条狠。


    第一条直接威胁华微电子的补贴资格;第二条跳过常规审核流程;第三条则明摆着要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


    “这……太激进……”


    徐哲旭忍不住脱口而出。


    郑仪转头看他:


    “徐处有意见可以保留。但省里半导体产业已经被隔壁两省甩开一截,再不激进,我们产业处就该集体交辞职报告了。”


    丝毫不留情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