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0、心腹大患20

作者:Lafuuu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宫中正经的筵讲,是很郑重的。不仅对讲课的时间、内容有规定,还需要数位侍读、侍讲官站立陪同,甚至单独配一个展书官,专门负责翻书。


    讲四书,和讲五经的也都要分开,还有《祖训》、历代的《实录》等等,也都要穿插着讲解,至于诗词、乐律、丹青等,则是另外的课程。


    总而言之。


    讲课的侍读、侍讲学士累,学生也累。


    元德帝登基的最初几年,还愿意遵守祖制度。皇子们到了开蒙的年纪,他就迫不急待地把四位皇子打包送去文渊阁。


    哪怕翰林院的学士们再铁石心肠,也不能叫才年满四岁的皇子守这么大的规矩。


    于是筵讲的规矩就简化许多。


    这倒也并不算太出阁,说到底大规矩都是用来侍奉圣上和储君的,元德帝迟迟不肯立储,对皇子们的规矩松泛些也没什么。


    也因此五年前,元德帝要将沈识焕接到京中读书时,内阁与翰林院都不曾强行阻拦。


    沈识焕春闱以后不再进宫读书,现在时隔一年又要回去,跟故地重游似的。


    侍讲官要提前进殿等待,沈识焕同郑克到的时间差不多。宫中的内侍对翰林官们也多有恭敬,早早为他们泡好茶。


    沈识焕这还是以侍讲的身份进学堂里,感觉有一点新鲜。郑克瞧他到处摸摸看看,遂想起他那个失忆的怪病,为他介绍:“巳时开课,皇子们约莫快到了。”


    沈识焕应一声,顿时消停了。从前只把皇子们当同窗,也并未有过杂念。


    一年前他入翰林院,与皇子们的来往也少了许多。


    沈识焕初入官场,正是觉得新鲜的时候。


    仅元德十六年与沈识焕同年的庶吉士就有二十位,更不要说元德帝要派他在京城各个衙门到处转。


    哪里还能记得起皇子们。


    沈识焕应了声,低头翻教案。


    每一会,便听到外头有动静。郑学士觉得诧异,“怎么今日几位殿下来得这样早?”


    沈识焕也往窗外看去,果然是皇子们到了。不过在找到他与皇子们反目的端倪之前,他“失忆”的传言还得再传一阵子。


    沈识焕只看一眼就转回头,丝毫不认人地问,“几位殿下往常都是什么时辰来?”


    郑学士:“……”


    郑学士沉默了。


    皇子们往日都是赶在巳时前才来。


    只有沈识焕,巳时不到不见人。


    沈识焕一脸无辜。


    郑学士默默把话咽了回去,“去教室吧,不好叫皇子们久侯。”


    除三皇子以外,其余五位皇子都到齐了。


    大皇子是长子,内里如何不好说,表面都是温和宽厚的兄长风范。二皇子只差不到半岁,并不愿意事事被压一头,只是有些矫枉过正,活泼过头。


    三皇子听说在衡玉山受了惊吓至今还没治好,暂时在宫中修养。


    四皇子病弱,每天不是喝药就是在喝药的路上。不同时节用药还不相同,冬日里屋子里闷着不开窗,整个教室都是药味。


    五皇子最是乖巧的,长得也最讨喜,沈识焕最爱逗他。


    六皇子薛澍与沈识焕是同一年进文华殿读书的,当年要不是为了给沈识焕作伴,文德帝大概想不起自己还有个养在宫外的小儿子。


    不过这位六殿下,其实最让翰林学士们吃惊。虽说没在宫中教养,但却比任何人都有皇子气度,一言一行都跟用尺子量过似的。


    沈识焕从前没少招惹他,实在也是因为从没见过什么人能没意思成这样。进了宫,才算是见识了。


    不过时日一长,就真觉得没意思,也就不爱闹人了。


    沈识焕想起从前,有些难以置信地猜测——


    薛澍在梦里对他那么狠心,不会是因为他从前干过的那些事吧。薛澍看着一副气度不凡的君子样,不会真那么记仇吧?


    不会吧?


    可沈识焕自己都记不清,他到底干过多少得罪人的事了。


    ·


    郑学士今日讲的是《中庸》,单独挑了九经一节中的“柔远人也”来作延伸讲解。文臣们都是考过文举的,能被选来给皇子们做讲师必有大才。


    郑学士讲课很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是常有的。只是今日这样,不讲古,反倒讲今,倒是很少见。


    “柔远人也”的意思就是怀柔藩国,主张用非战手段解决同藩国的争端。这一句刚好能和我朝与北樑的争端对应上。


    皇子们也都以为郑学士要讲北樑。可没想到的是,郑克提起的却是二十年前我朝与鞑靼部的一场大战。


    当年北方蛮族最野心勃勃王子上位,疯了一样挑衅我朝。一年时间里,爆发大大小小战乱四百余次,这种不要命的缠人打法对于双方都是消耗。


    尤其对于边关百姓,简直是永无宁日。


    起初朝中对此事未见得多上心,最初也是主战派占上风,可鞑靼蛮夷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不怕死不怕穷。


    时日一长,对此战的争论就渐渐多起来。


    当时的内阁首辅覃兆清主张和谈,朝中甚至有人指责主将闫珽不该在战乱初期过度防备,实际是狼子野心,妄图独占北疆兵权。


    总之是乱得不像话。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以和谈结束——至于是我方主将被朝廷的三道加急令逼得无计可施,还是北蛮实在是快把一整代人都打光了这不好说,总之是双方终于坐下来谈了。


    这时便有人提出主张,不能再打,要施以怀柔之策。


    “两族通婚”就是怀柔政策的一部分,或许政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时两军停战不到百日,死去的军户百姓尸骨未寒。


    这道政令在最初,就埋下了难以为继的隐患。


    ……


    郑学士讲完,便是同皇子们的对答时间。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确保皇子们的理解没有偏颇,若是有问题也可提问。


    往常沈识焕也在其列,今日就只需记录即可。


    皇子们果然也同沈识焕一样,认为郑克是在借古说今,北樑边关动乱皇子们自是知道的,当然也知道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沈识焕那一道折子。


    大皇子不出所料,万事以元德帝的想法为先。他与郑学士的对答,基本就是把元德帝对北樑的态度进行了复述。


    沈识焕听得有些想笑,大皇子中间夹杂那几句,不是他折子里的原话么?


    总之就是不打不行,打得太狠也没必要。


    二皇子向来不给大皇子面子,当场嘲讽,“不知道的,还当郑先生是在问沈识焕呢。大哥,你是沈识焕的应声虫?”


    沈识焕,“……”


    他没事吧?


    大皇子气得不行,还是在笑,“二弟,又有何高见?”


    “依我看就是得打服了,打到蛮族记得疼,再也不敢来犯。”二皇子开口就是十万兵马,“如此,方才能彰显我天朝威仪。”


    这个人听起来像是当了皇帝会刻一百个印章到处盖。是他的,全都是他的!


    四皇子:“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跳过。


    五皇子有一大半旁征博引那些都没听懂,也不知道都引用了什么典故,他支支吾吾转向沈识焕,“先生从前都是先问阿焕的!”


    沈识焕脸都麻了。


    怎么皇子们就不能发过他吗?


    只是这事其实也不能怪沈识焕,能被推举到宫中的侍讲、侍读学士,都是货真价实的老古板。只有沈识焕一个人站在那里年轻又好看。


    薛明煜原本就同他关系亲近,这一堂课大半时间都拿来看他了,前头两位又又又吵了起来,他不敢开口也太正常了。


    沈识焕规规矩矩地站在原地,看向他的老师。


    无辜。


    实在是太无辜了。


    郑克倒不是个迂腐的,总归沈识焕从前也是同皇子们一起上课的,更没有翰林侍讲不能在经筵上开口说话的规矩。


    更何况沈识焕的身份不同,不必讲那些文臣的规矩。毕竟一般的翰林侍讲哪有坐着听的,也就沈识焕,元德帝特地下旨叫他还坐在原来的位置听讲。


    圣上都发话了,还有什么不可以。


    于是郑学士微微一笑,“既然如此,子璀你说一说。”


    “……”沈识焕只好搁下笔,“学生以为,怀柔并非下策。只是北方蛮族擅长以战养战,也很擅长蛰伏。要驯服中山狼,便不能一味柔顺,甚至恩威并施也未必能换来长久和平。”


    “若说怀柔,则需要徐徐图之,等到双方往来通商、文化交融渐深,再加以引导促进两族友好交流。否则操之过急,岂不是还委屈了我朝百姓?”


    沈识焕这话说得委婉,意思却很明白。


    怀柔政策不可行,至少放在二十年前时机尚且不成熟。


    可郑学士听来却又片刻怔愣。他仿佛在沈识焕身上,见到了故人之姿。只是沈识焕比当年的故人,更年轻,也更敏锐。


    “先生今日说起往事,为何对元德十年嘉宁关一战只字不提?”薛澍神色平静,开口也并无咄咄逼人之感,仿佛他只是疑惑。


    沈识焕却不由侧眸看他。


    薛澍继续,“二十年前那一战后,主将闫珽被调任,铁甲营自此一蹶不振。直到元德十年,北方蛮族再次进犯,裴帅领兵重启铁甲营,方才护得边境平稳。”


    “七年过去,谁也不敢站出来给百姓一个交代,我等又岂敢重蹈覆辙?”【魔蝎小说 mo xie xs .c om】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