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0章 紫宸夜半传急诏 肱骨重臣议凌烟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丑时将尽,长夜未央。


    汴京城早已沉入深沉的睡梦之中,唯有皇宫之内,尚有零星的灯火在暗夜中摇曳。


    紫宸殿寝殿,赵桓却毫无睡意。


    他脑中盘旋的,是那座足以彪炳史册的“凌烟阁”!这个念头一旦生根发芽,便如同疯狂滋长的藤蔓,紧紧攫住了他的心神,让他再也无法平静。


    表彰功臣,激励将士,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彻底扭转大宋百年积弱、重文轻武的沉疴痼疾!为即将到来的北伐,为大宋的长治久安,打下坚不可摧的人心基石!


    这个想法太宏大,也太具诱惑力,让赵桓几乎是立刻就想付诸实施!


    他猛地从榻上坐起,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行,此事体大,干系国本,必须立刻与心腹重臣商议,听取他们的意见,也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明日好在朝堂上助朕一臂之力!


    “张望!”赵桓扬声唤道。


    “奴婢在!”候在殿外的张望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而入,手中还端着一盏温热的安神茶。见官家精神亢奋,哪有半分睡意,心中不由暗暗叫苦,看来今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取朕的御笔墨敕来!”赵桓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朕要你立刻出宫,宣几位爱卿,星夜入宫见驾!”


    张望心中一凛,知道必有大事发生。能让官家在深夜动用御笔墨敕急召的,绝非寻常之事。他不敢怠慢,连忙应道:“奴婢遵旨!不知陛下要宣召哪几位?”


    赵桓沉吟片刻,道:“宰执李纲,枢密使吴敏,户部尚书蔡懋,御史中丞许翰。让他们即刻到福宁殿偏殿候驾!”


    福宁殿,曾是太上皇赵佶的寝宫。赵桓选择在那里议事,其深意不言而喻。


    “奴婢这就去办!”张望接过赵桓亲笔书写的几份墨敕,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躬身退了出去。


    很快,数队内侍和禁军侍卫,手持宫灯,持着官家的墨敕,如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滑出宫门,分别向着几位重臣的府邸疾驰而去。


    李纲府邸。


    夜已深沉,李纲早已歇下。连日来,他不仅要协助官家处理堆积如山的军国大事,还要费心调和朝中因新政而起的各种矛盾,早已是心力交瘁。


    “相公!相公!宫里来人了!有官家墨敕急召!”急促的敲门声和管家焦急的呼喊声,将李纲从睡梦中惊醒。


    “什么?!”李纲霍然坐起,睡意全无。官家深夜墨敕急召?他心中猛地一沉,预感到必有大事发生。他不敢怠慢,连忙起身,在老妻的服侍下,匆匆穿戴整齐。


    当他看到管家手中那份盖着“御笔”朱红大印的墨敕时,脸色更是凝重了几分。


    与此同时,吴敏府、蔡懋府、许翰府,也都在差不多的时间,被宫中内侍叩响了房门。


    吴敏身为枢密使,虽是文臣,但久掌军国机要,对军情变化极为敏感,几乎是在内侍通报的瞬间便已翻身下床。他迅速整理衣冠,那股久居上位、运筹帷幄的气度,即便在深夜仓促之间,也丝毫未减。


    蔡懋年事已高,被从热被窝中唤醒,不免有些手忙脚乱,心中更是七上八下,不知官家深夜召见,所为何事。他一边让老仆帮忙穿戴官服,一边暗自思忖,莫非是江南钱粮又出了什么变故?


    许翰身为御史中丞,素来刚正不阿,此刻也是眉头紧锁,揣测着官家的意图。他迅速起身,心中盘算着明日早朝可能要议论的诸般事务,以及自己作为风宪官的职责。


    夜色如墨,寒露浸衣。四位大宋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重臣,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思,或乘轿,或骑马,在禁军侍卫的“护送”之下,汇入寂静的街道,向着灯火通明的皇宫疾驰而去。


    沿途坊市早已宵禁,只有巡夜的禁军偶尔经过,马蹄声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宫城之内,更是戒备森严,一队队顶盔贯甲的宿卫手持火把,往来巡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肃杀的气氛。


    这一切,都让几位大臣心中的疑虑和不安,又加重了几分。


    福宁殿偏殿之内,早已被内侍们收拾得焕然一新,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殿内正中,设着一方御案,赵桓已换上了一身深色的盘龙常服,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哪有半分深夜的倦意。他的身前,摆放着几杯尚冒着热气的香茗。


    李纲最先抵达,向赵桓行礼后,被赐座于左首。紧接着,吴敏、蔡懋、许翰也陆续赶到,一一见礼落座。


    待四人到齐,赵桓挥了挥手,示意张望等内侍退下,并将殿门轻轻掩上。


    偏殿之内,只剩下君臣五人,气氛顿时显得有些凝重。


    “诸位爱卿,”赵桓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四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朕深夜急召尔等前来,是有一件关乎我大宋国本,乃至千秋万代的大事,要与诸位商议。”


    李纲等人心中皆是一凛,躬身道:“臣等洗耳恭听,请陛下示下。”


    赵桓点了点头,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偏殿中清晰可闻:“朕自登基以来,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幸赖诸卿辅佐,将士用命,方能力挽狂澜,使社稷免于倾覆。汴京解围,怀州大捷,太原复克,河北伪朝授首……这一桩桩,一件件,皆是无数忠臣良将,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也带着一丝沉痛。


    “然,仅仅是封官晋爵,金银赏赐,朕以为,尚不足以彰其功,慰其忠魂,励我后人!”赵桓的语气陡然变得激昂起来,“我大宋立国百年,重文抑武,积弊已深!武人为国征战,九死一生,却往往地位不高,荣光不显!长此以往,何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何以重塑我大宋赫赫武功?!”


    李纲、吴敏等人闻言,皆是神色一动。官家此言,切中要害!尤其是吴敏,身为枢密使,对此感触更深。


    “朕,思虑良久,辗转难眠。”赵桓的目光变得灼热而坚定,“朕欲效仿昔日唐太宗皇帝,于我大宋,亦设立一座‘凌烟阁’!将自靖康以来,凡于国有大功,于社稷有大勋者,无论文武,不论文臣出身还是武将行伍,皆图形于阁上,书其功绩,昭示天下,流芳百世!以此,表彰忠烈,激励后进,重塑我大宋尚武之精神,为北伐大业,为万世开太平,奠定不移之基石!”


    “凌烟阁!!”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


    饶是李纲早已对官家的“不按常理出牌”有所预料,饶是吴敏深知官家有意提振武功,此刻听到赵桓这石破天惊般的设想,也无不被震得目瞪口呆,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效仿唐太宗,设立凌烟阁?!


    这……这哪里仅仅是表彰功臣那么简单?!


    这分明是要从根本上撼动大宋立国百余年来“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要将武将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在朝堂之上,在整个士林之中,将引起的轩然大波,恐怕比之前任何一项新政,都要来得更加猛烈!


    短暂的震惊之后,偏殿内陷入了一片异样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个信息,权衡着其背后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须发皆白的宰执李纲。他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凝重,却也带着几分难掩的激动。他离座起身,对着赵桓深深一揖:“陛下此议,高瞻远瞩,振聋发聩!臣……臣以为,于国于民,皆有天大的好处!”


    李纲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自靖康以来,国事多艰,幸赖陛下圣明,将士用命,方有今日转危为安之局。然将士浴血沙场,百姓箪食壶浆,其忠勇节义,若不能彪炳史册,传之后世,诚为憾事!陛下欲效仿唐太宗,设立凌烟阁,图形功臣,此举不仅能告慰忠魂,更能激励天下人心,使万民知晓忠义之可贵,勇武之可嘉!长此以往,何愁国不强,民不附?老臣……老臣窃以为,此乃我大宋中兴之基石也!”


    他顿了顿,语气中也带着一丝隐忧:“只是……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触动祖制,朝中守旧之臣,以及那些只知空谈义理、轻贱武功的腐儒,恐怕……必将群起而攻之。陛下需有万全之准备,方能推行无碍。”


    李纲话音刚落,枢密使吴敏眼中也闪过一丝亮色。他虽然是文臣出身,但久掌军政,深知军心士气对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李相公所言极是。设立功勋之阁,表彰忠勇,不仅能告慰为国捐躯之英灵,更能激励在世将士奋勇杀敌之心。昔日将士作战,常有‘朝廷不重武功’之叹,若能见同袍袍泽图形于阁,享受万世瞻仰,必能使三军将士感念陛下天恩,人人争先,奋不顾身!此举于我大宋军心士气之提振,乃至未来北伐大业之助力,皆不可估量。臣以为,此策甚善!”


    他虽然没有像纯粹武将那样激动下跪,但言语中的赞同和对军事利益的看重,已经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立场。不过,他也补充道:“然,陛下,此事推行,确需审慎。祖宗之法,虽有积弊,然亦有其维系朝局稳定之用。骤然大改,恐操之过急,反易引起不必要的反弹。臣以为,当徐徐图之,先易后难,方为上策。”


    赵桓微微颔首,示意自己明白了吴敏的顾虑。吴敏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积极一些,这让他心中多了几分底气。


    户部尚书蔡懋,此刻却是眉头紧锁,脸上露出了惯有的忧色。他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开口道:“陛下圣明,此举确能激励人心。然……臣忝掌户部,不得不为陛下算一算这笔账。兴建功勋之阁,需择良材巧匠,耗费巨大。为功臣图形,需请当世名家,润笔之费亦是不菲。更何况,若要广布其事迹,刊印成册,传于天下,这……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今国库虽因江南钱粮稍有缓解,然各处用度如流水,北伐大军粮草军械尚未齐备……老臣愚见,此事是否可稍缓行之?待日后国库更为充盈,内外更为安稳之后,再行操办,或更为稳妥?”


    蔡懋所言,句句在理,皆是从国家财政和稳定大局出发。钱袋子不鼓,什么宏图伟业都难以为继。


    紧随其后,御史中丞许翰也出班奏道:“陛下,臣亦有同感。我朝自太祖皇帝定下‘偃武修文’之策,百余年来,士大夫早已习惯以文制武。如今陛下欲效仿唐制,大幅提升武将地位,恐会打破朝堂平衡,引来众多文臣言官的激烈反对。太祖皇帝曾言‘兵权不可过盛,尾大不掉,国之大患’。若因此引发朝堂党争,内耗国力,反而不美。望陛下三思,此事需有万全之策,能平息纷争,方可推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许翰身为御史台之长,考虑的则是朝堂的稳定和祖宗制度。他的担忧,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务实官员的想法。


    一时间,偏殿之内,气氛又变得有些微妙起来。李纲、吴敏的支持,与蔡懋、许翰的冷静顾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桓将四位大臣的意见一一听在耳中,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已有了计较。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所言,皆是为国着想,朕心甚慰。”


    “蔡尚书所虑钱粮之事,朕亦有考量。”赵桓道,“兴建凌烟阁,绘制功臣图,确需耗费。但朕以为,此乃千秋功业,其激励人心、凝聚国力之效,远非金钱所能衡量。况且,江南财赋陆续解送京师,国库日渐充盈,拨付部分款项用于此事,并非难事。朕甚至可以从内帑之中,再行拨付,以示朕对此事之重视。”


    他转向蔡懋:“此事,户部不必过于担忧,只需配合礼部、工部,妥善规划便是。”


    “老臣……遵旨。”蔡懋见陛下已有定夺,且提及江南财赋和内帑,也不好再坚持。


    赵桓又看向许翰,微笑道:“许爱卿所虑朝堂纷争,以及祖制之言,朕亦理解。然,时移世易,祖宗之法,亦需因时而变。太祖皇帝定下偃武修文之策,乃因当时天下初定,需与民休息,消弭兵戈。然如今,强敌环伺,国难当头,若再固守旧制,不思变革,无异于坐以待毙!”


    “至于提升武将地位,是否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赵桓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朕以为,关键不在于是否提升武将地位,而在于兵权是否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掌握在朕的手中!只要军纪严明,赏罚有度,忠奸分明,则将士用命,何来跋扈之忧?朕设立凌烟阁,正是要树立忠勇报国之楷模,让天下将士皆知,为国尽忠,方是荣耀!”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当然,”赵桓话锋一转,语气稍缓,“此事推行,确需讲究策略,不可一蹴而就。朕以为,可分步进行。”


    他看向李纲和吴敏:“朕意,可先由礼部、太常寺拟定仪典,朕将亲自主祭太庙,隆重追赠自靖康以来为国捐躯之忠臣烈士,尤其是如故太尉种师道这般功勋卓着之人,当给予最高哀荣,其事迹当载入史册,编入邸报,传颂天下,令万民知晓。”


    “同时,对在世的有功之臣,亦当不吝封赏,擢升其位,彰其功绩。如此先行造势,让天下军民皆知朝廷崇尚忠勇,不忘功臣,为后续正式兴建凌烟阁,图形立传,奠定人心基础。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纲闻言,抚须点头道:“陛下此法甚好!先扬忠烈之名,再建功臣之阁,循序渐进,阻力必将大为减少。臣附议!”


    吴敏也道:“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既能安抚人心,又能逐步推行,确是稳妥之策。”


    蔡懋和许翰见赵桓并非一味强硬,而是采纳了分步实施的策略,心中的担忧也减轻了不少,皆表示赞同。


    “善!”赵桓见核心大臣已基本统一意见,心中大定,“既然如此,明日早朝,朕便会正式提出此事!届时,还需诸位爱卿,与朕同心同德,共促此议!”


    他目光扫过四人,带着一丝期许,也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朕知道,朝中必有反对之声。但朕心意已决!这凌烟阁,朕非立不可!谁敢阻挠,便是与大宋中兴为敌,便是与天下万民为敌!朕,绝不姑息!”


    四位大臣心中一凛,齐声躬身道:“臣等谨遵陛下圣谕!愿为陛下分忧!”


    夜色更深,福宁殿偏殿的灯火,却比先前更加明亮。


    喜欢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请大家收藏:()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