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98章 遥寄相思,崇文之梦

作者:猫啃月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送走了徐庶,书房内只剩下我一人。


    夜已经很深了,窗外的梆子声似乎也稀疏了许多,


    只有案头的灯火依旧孜孜不倦地燃烧着,将我的影子长长地投在背后的墙壁上。


    方才与元直的一番深谈,将汉中目前面临的远虑近忧剖析得淋漓尽致,也让我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然而,当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下来,当繁杂的政务暂时告一段落,


    一股难以言喻的空落和思念,便如同悄然弥漫的雾气,无声无息地浸满了整个心房。


    我的目光,落在了桌案一角整齐叠放着的几份最新的《汉中邸报》上。


    这是我们反击舆论污名、开启民智的重要武器,也是徐庶按照我的思路,初步建立起来的官方喉舌。


    看着那略显粗糙的纸张上,用不算精美的刻版印刷出来的文字


    ——政策解读、辟谣公告、农时提醒、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


    ——我不禁想起了远在江东的那个人。


    想起那个在格物工坊旁的小院里,素手调墨,细心誊抄,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邸报》雏形变为现实的女子;


    想起那个在摇曳的烛光下,与我一同探讨着如何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


    将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传递给普通民众的知己;


    想起那个眼神清澈、才情绝世,却又饱经离乱、命运多舛的蔡琰,蔡昭姬。


    自我离开江东,屈指算来,已有数月。


    这数月间,我一路西行,历经波折,最终在这汉中之地,行险夺城,初步站稳了脚跟。


    期间虽有糜贞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锦囊与支援,稍解燃眉之急,但与昭姬,却是音讯渺茫。


    玄镜台的情报网络虽已初步铺开,但要跨越千里之遥,


    突破孙刘两家的重重封锁,与江东建立稳定可靠的联系,依旧困难重重。


    此刻,手捧着这份由张春华等人勉力维持、刚刚起步的《汉中邸报》,我心中充满了对昭姬的思念。


    我深知,若有她在,这份邸报绝不仅仅是现在的模样。


    以她的才学、她的见识、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她定能将这份报纸办得更加精彩纷呈,更能深入人心。


    她不仅仅是一个才女,更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用文化去影响人、塑造人的智者。


    我需要她。


    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情感依赖,更是出于我对这片土地未来的规划。


    汉中,地处偏僻,民风虽有淳朴之处,但文化教育却相对落后。


    五斗米教之所以能在此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民众的愚昧和对知识的匮乏。


    我想要在这里推行新政,想要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想要建立一个真正强大的根基,


    就绝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征服和经济建设。


    “文以化成”,这四个字,绝非虚言。


    我需要建立学校,普及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摆脱蒙昧;


    我需要整理典籍,保护文化遗产,在这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为后世留下一丝文明的火种;


    我需要培养一批认同我理念、掌握新知识的文化人才,让他们成为新政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核心的机构来统领,需要一个灵魂人物来主持。


    一个念头,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骤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崇文馆”!


    是的,我应该在汉中再建立一个“崇文馆”,一个集教育、研究、典籍整理、文化宣传于一体的机构。


    它将是汉中新政的文化心脏,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文明的殿堂!


    而这个“崇文馆”最理想的主持者,舍蔡琰其谁?


    想象着她端坐于馆阁之中,指点生徒,整理古籍,编纂教材,修订邸报……


    那该是怎样一幅动人的景象?


    有她在,我那些超越时代的文化教育理念,才能找到最完美的执行者;


    有她在,汉中的文化事业,才能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遏制。


    对昭姬的思念,此刻不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缱绻情深,更增添了一份事业上的渴求与倚重。


    她于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红颜知己,更是我实现理想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同路人。


    可是……如何才能将她安全地接到汉中?


    这绝非易事。


    江东是孙权的地盘。


    昭姬虽然名义上只是我府上的幕僚,但以孙权的精明,未必不知道她对我、对格物工坊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我“叛离”之后,孙权对我必有猜忌和提防,岂会轻易放人?


    还有,大量从洛阳带出的典籍,那是我事业发展的核心。


    当初费劲心机,突破千难万险将它们带出来,


    如今,这么多书籍又该如何不显山不露水地从孙权、刘备眼皮下平安送到南郑?


    更何况,从江东到汉中,路途遥远,中间要穿越刘备控制的荆州部分地区,以及益州东部的复杂地带。


    刘备和诸葛亮,虽然表面上曾与我合作,但对我占据汉中,心中定然不快。


    他们会允许我的人员,特别是像蔡琰这样才名远播的关键人物,


    以及大量珍贵典籍,顺利通过他们的地盘吗?


    难保他们不会中途拦截,或以此为要挟。


    还有曹操那边,邺城的眼睛,恐怕也时刻在盯着我。


    任何大规模的人员调动,都可能引起他的警觉。


    重重阻碍,步步危机。


    我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反复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看来,这件事,绝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周密计划,依靠玄镜台的情报支持和执行能力,


    或许……还需要糜贞在财力上的暗中相助,寻找一个最稳妥的时机,以最隐秘的方式进行。


    也许,可以利用商队掩护?


    或者,伪装成流民迁徙?


    甚至……需要一些更巧妙、更冒险的手段?


    无论如何,我必须尽快将她接到身边。


    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私心,更是为了汉中新政的长远大计,


    为了那个“崇文馆”的梦想,为了我们共同描绘过的,那个星火燎原的未来。


    窗外的夜色,似乎更加深沉了。


    远方的江东,此刻是何景象?


    昭姬她……是否也在某个寂静的夜晚,凭栏远眺,思念着远方的我?


    我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腰间悬挂的那枚不起眼的玉佩,那是临别前她赠予我的,说是能“静心凝神”。


    玉佩微凉的触感,仿佛带着她指尖的温度,稍稍慰藉了我心中翻涌的思念。


    “昭姬,等着我。”


    我在心中默默说道,


    “待我在这汉中彻底站稳脚跟,扫清障碍,我一定会想办法,将你,还有大家,都安全地接过来。


    到那时,我们再一起,将这‘崇文’之梦,化为现实!”


    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沉寂的土地,我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遥寄相思,是为了积蓄前行的力量。


    崇文之梦,是为了照亮未来的方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