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89章 奇女叩门,慧眼识珠

作者:猫啃月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南郑城的重建与新政的推行如同两驾并行的马车,在血火的余烬上艰难启动。


    各项事务千头万绪,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


    尤其是战后伤兵的安置和城内防疫,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设立了临时的医署和多个医疗点,


    但缺医少药、医术落后、伤口溃烂感染(在这个时代被称为“疮毒发作”)导致死亡的比例居高不下,


    始终是我心头的一块巨石。


    我深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限制极大,许多在后世看来简单的感染,在这里就是致命的绝症。


    我零碎的历史知识和现代观念能提供一些方向,比如强调清洁、沸水消毒、隔离病患等,


    但具体落实下去,需要大量人手,更需要能理解并执行这些理念、同时又具备本土医药知识的人才。


    徐庶已经为此焦头烂额,从俘虏和本地招募了一些略懂草药的“医者”,但效果差强人意。


    就在这捉襟见肘的当口,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叩响了太守府的大门。


    “主公,”


    老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在门外响起,


    “府外有一年轻女子求见,自称张春华,说是……有良策可献,能解我军伤兵疮毒之苦。”


    “女子?献医策?”


    我放下手中的简牍,有些意外。


    这个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已是不易,


    敢于主动上门向太守献策,尤其是涉及军中医疗这等大事的,更是闻所未闻。


    是哪个落魄士族的女子想另辟蹊径博取前程?还是真有什么奇人异士隐于民间?


    “让她进来。”


    我按捺住心中的疑虑,吩咐道。


    无论如何,“唯才是举”的牌子已经挂出去了,不能因为对方的性别和年轻就拒之门外。


    片刻后,一名身着素雅布裙、看上去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的女子被引了进来。


    她容貌并非绝色,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聪慧,


    一双眼睛尤其明亮有神,毫无怯懦之色,只是在看到我时,微微躬身行礼,动作规矩,不卑不亢。


    “民女张春华,参见太守大人。”她的声音清脆,吐字清晰。


    “免礼。”我打量着她,“听闻你有良策,可解军中医治难题?”


    “不敢称良策,只是民女近日听闻太守大人仁德,设立医署救治伤兵百姓,心中感佩。


    但也听闻军中将士常因伤口不洁、疮毒并发而殒命,


    民女不才,家传略通医理,平日亦留心观察总结,斗胆揣摩出一些或许能有所助益的浅见,愿献于大人,


    或可稍减将士痛苦,挽救些许性命。”


    张春华条理清晰地说道,目光坦诚地迎向我。


    “哦?”我来了兴趣,“家传医理?可否细说?”


    我倒要看看,她能说出什么名堂。


    若是些陈词滥调,或是江湖郎中的夸夸其谈,便打发她走。


    张春华似乎看出了我的考量,也不慌张,缓缓道:


    “民女观察,军中伤者众多,常数十人、上百人居于一处,伤口处理多以草药敷贴为主。


    然草木之上,或沾染泥土,或本身带有秽物,


    直接敷于伤口,虽有止血之效,却也易引邪入体,致使伤口红肿流脓,进而发热不退,此即疮毒之源。


    更有甚者,医者常以同一布巾擦拭多人伤口,一人之毒,便可传至十人、百人。”


    她的话让我心中微微一震!


    这番见解,虽然没有点明“细菌感染”的本质,但已经非常精准地指出了交叉感染和伤口污染这两个关键问题!


    这绝非普通乡野女子能有的见识,甚至许多所谓的名医都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


    “你的意思是,问题出在‘不洁’?”我追问道,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正是!”


    张春华肯定地点头,


    “民女以为,处理伤口,首重‘洁净’二字。


    所用布巾、器具,乃至医者之手,皆应尽可能清洁。


    清洗伤口之水,若能煮沸放凉后再用,当能去除水中部分‘毒邪’。


    敷药之前,若能以烈酒或特定药汁先行擦拭伤口周围,或可杀灭部分附着之‘秽毒’。


    此外,伤重者、疮口流脓者,应与其他伤者隔开安置,避免‘毒气’互传。”


    烈酒消毒!沸水消毒!隔离!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她提出的这几点,几乎完全契合我基于现代医学知识想要推行的基本原则!


    虽然她用的还是“毒邪”、“秽毒”、“毒气”这些传统概念来解释,


    但其方法论的核心,却与现代无菌操作和隔离防疫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绝不是什么家传秘方能简单概括的,


    这背后必然有着惊人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的勇气!


    “你这些见解,从何而来?仅仅是家传?”我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沉声问道。


    张春华微微垂眸,道:


    “家父亦好医道,藏书颇丰,民女自幼耳濡目染,喜读医书杂记。


    后随家父行医乡里,见多了生老病死,尤其对伤病溃烂、疫病流传感触尤深。


    总觉得古法虽有可取之处,却并非万全。


    便常私下揣摩,对比观察,偶有所得。


    听闻太守大人推行新政,不拘一格降人才,民女才敢……”


    我明白了。


    天赋、家学、实践观察、独立思考,再加上一点敢于突破的勇气,造就了眼前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


    “你可识字?”我又问。


    “家父教诲,略通文墨。”


    “可愿入我汉中医署,将你的这些见解付诸实践?”


    我不再犹豫,直接发出了邀请。


    这绝对是上天送来的瑰宝!


    有了她,我那些超前的医疗卫生理念,就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本土化“翻译者”和实践者!


    张春华明亮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恢复了镇定,再次躬身:


    “民女才疏学浅,若能得大人信任,为救治伤兵百姓略尽绵薄之力,自当竭尽所能,万死不辞!”


    “好!”我站起身,走到她面前,


    “从今日起,你便是我汉中医署的女医官,


    暂归徐庶调遣,负责伤兵营房的洁净防疫、伤口处理规范的制定与推行!


    所需人手、药材、器具,可列出清单,我让徐庶全力配合!


    我只有一个要求,用你的方法,尽最大可能,降低伤兵的死亡率!”


    “春华,定不负太守大人厚望!”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一种终于找到施展抱负舞台的兴奋与决心。


    我看着她,心中感慨万千。


    慧眼识珠,今日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


    有了张春华这块关键的拼图,我汉中的医疗体系建设,乃至未来的公共卫生防疫,都有了希望的曙光。


    而这位聪慧果决、见识不凡的奇女子,


    她的人生轨迹,也因为今日的叩门之举,与我,与这汉中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她望向我的眼神中,除了敬佩和感激,似乎还隐隐带着一丝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很好,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未来,我脑中那些更深层次的医疗理念,或许可以通过她,一点点地,变为现实。


    (哈哈,司马懿?让他一边玩去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