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67章 开仓放粮,稳定币值

作者:猫啃月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郑浑等人的鲜血,染红了南郑城中心的石板,也暂时震慑住了那些蠢蠢欲动的魑魅魍魉。


    立威的效果是显着的,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城内外的气氛明显肃杀了不少,


    再也听不到公然非议新政的声音,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甚至暗中串联的士绅们,也都暂时收敛了爪牙,夹起了尾巴。


    然而,我知道,仅仅依靠杀戮和威慑是远远不够的。


    那只是斩断了毒草露出地面的部分,深埋在地下的根系,


    尤其是那些盘根错节的经济利益链条,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昨日城内粮铺、布庄联合抵制新币、散布谣言的行动,虽然为首者已被严惩,


    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是地方势力试图通过掌控经济命脉来扼杀新政的险恶用心。


    枪杆子能夺取政权,能镇压叛乱,但要真正稳固统治,赢得民心,最终还是要靠“钱袋子”和“米袋子”。


    军功授田解决了军队的忠诚和部分百姓的生计问题,


    但日常的经济流转,尤其是粮价和币值,才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


    昨日的雷霆手段之后,城内人心惶惶,


    虽然奸商被诛,但他们散布的关于“新币无用”、“官府抢钱”的谣言,


    以及恶意囤积居奇造成的粮价波动,其恶劣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市面上依旧人心浮动,不少百姓对新币持怀疑态度,


    而一些粮铺也因为之前的恐慌而囤粮惜售,导致粮价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主公,立威之后,当施恩惠。


    民以食为天,粮价不稳,则人心难安;


    币值不定,则新政难行。


    昨日之策,治标不治本,今日需双管齐下,方能釜底抽薪,稳定大局。”


    徐庶在我处理完郑浑案的后续事宜后,立刻找到了我,神色凝重地提出了他的建议。


    他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元直所言甚是。”


    我点头道,


    “铁腕镇压之后,必须立刻跟进安抚民心、重塑秩序的措施。


    士族们想用经济手段来困死我们,那我们就用更强硬、更有效的经济手段,彻底打垮他们的图谋!”


    我当即与徐庶商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


    第二日清晨,南郑城的东西两市,以及城内几个主要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张贴出了由我亲自签发的太守府告示。


    告示的内容主要有三条:


    其一,太守府即日起,在城内设立四处常平仓售粮点,动用官府储备粮,以低于市价三成的平价,向所有城内居民限量出售粮食。


    每户每日限购五斗,凭户籍证明购买。


    严禁囤积倒卖,违者严惩不贷!


    其二,重申太守府先前颁布的货币政令:


    即日起,汉中郡内所有官方收支,


    包括税赋缴纳、官吏俸禄、士兵军饷、官方采购等,


    一律以新铸“汉中五铢”为唯一指定货币。


    严禁任何商铺、个人拒收法定货币,违者一经查实,轻则罚款,重则没收家产,追究刑责!


    其三,为方便民众兑换,太守府在常平仓售粮点旁,同时设立官方钱引兑换处。


    民众可凭手中旧有的、成色标准的五铢钱或其他流通货币(如蜀地常用的直百五铢等,由官府指定),按照官方公布的比价,兑换全新的“汉中五铢”。


    同时,鼓励民众将家中藏匿的铜料、废旧铜器等送至兑换处,亦可按官方估价折算,兑换新币。


    这三条政令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三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消息灵通的百姓们,尤其是那些因为粮价上涨而忧心忡忡的普通人家,


    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涌向了新设立的常平仓售粮点。


    当他们看到那高悬的“平价售粮”牌匾,看到官府士兵将一袋袋成色饱满的粟米、麦子搬运出来,


    并且真的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时,人群中爆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欢呼声!


    “太好了!官府真的开仓放粮了!”


    “这价格,比黑心粮铺便宜了快一半啊!”


    “陆太守真是我们的青天大老爷!”


    长长的队伍迅速排起,虽然每户限量,但对于解决了燃眉之急的百姓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恩惠。


    官府士兵严格维持着秩序,核对户籍,登记发放,一切井然有序。


    那些原本还想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的粮商们,面对官府如此强力的干预,顿时傻了眼。


    他们的粮价再也维持不住,恐慌性抛售开始出现,原本虚高的粮价,在短短半天之内,就应声回落。


    而在售粮点旁边设立的钱引兑换处,同样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目光。


    我特意让人在高台上,用托盘展示了新铸的“汉中五铢”。


    这批五铢钱,是我动用了从张鲁宝库中缴获的部分金银和大量铜料,


    并紧急征调了汉中本地略有基础的工匠,在格物院初步建立的铸币工坊中,日夜赶工铸造出来的第一批成品。


    与市面上流通的那些成色不一、甚至掺杂铁铅的劣质私铸钱不同,


    这批“汉中五铢”严格按照古制标准,形制规整,轮廓周正,穿孔方正,重量、成色都力求统一。


    “五铢”二字清晰有力,边缘打磨光滑,铜色纯正温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十足。


    “诸位乡亲请看!”


    负责兑换处的官吏高声喊道,


    “此乃陆太守亲自督造的‘汉中五铢’,足重五铢,官府法定!


    凡我汉中境内,军民俸禄、赋税缴纳,皆以此币为准!


    今日在此设立兑换点,就是方便大家将手中旧钱、杂钱兑换成新币!官府担保,童叟无欺!”


    起初,人们大多持观望态度。


    毕竟被之前的谣言吓怕了,谁也不敢轻易拿自己的血汗钱冒险。


    但很快,就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


    那是一位胆大的行商,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几枚成色尚可的旧五铢,试探着递了过去。


    官吏仔细验看过后,按照公布的比价,当场兑换给了他一枚崭新的“汉中五铢”。


    那行商将新币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又掂了掂分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他的举动,立刻带动了其他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前兑换,


    有拿旧钱的,有拿铜器的,


    甚至还有士兵直接用刚领到的部分军饷(为了推广,我特意提前发放了一小部分新币作为军饷)来购买常平仓的粮食,整个流程顺畅无阻。


    新币,就这样开始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流入了市场,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当然,我也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新币的铸造量目前还远远不够满足整个汉中的流通需求,强制推行必然会遇到阻力。


    士族们虽然暂时被震慑,但他们绝不会甘心放弃对经济的控制权,必然会想方设法地阻挠、破坏。


    比如,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佃户、领民范围内继续使用旧币或以物易物,拒绝新币流通;


    或者暗中制造劣质的假币来扰乱市场;


    甚至可能勾结外部势力,输入其他货币来冲击汉中的金融体系。


    “元直,今日之策,虽解燃眉之急,但要让‘汉中五铢’真正立足,成为汉中通行的硬通货,还需要后续更多的手段。”


    傍晚时分,我与徐庶一同巡视了市集和兑换点,看着逐渐稳定下来的秩序和初步开始流通的新币,我并没有丝毫放松。


    “主公所言极是。”


    徐庶抚着胡须,沉声道,


    “开仓放粮,只能暂时稳定粮价,赢得部分民心。


    强制流通与官方兑换,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新币的信用基础。


    接下来,我们需要尽快扩大新币的铸造规模,严厉打击私铸和伪造行为,


    更重要的是,要将新币与赋税、官俸、军功奖赏、官方采购等核心经济活动深度绑定,


    让拥有和使用新币,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权力象征。”


    “正是此理。”


    我赞同道,


    “‘枪杆子’打天下,‘钱袋子’定江山。


    这经济领域的交锋,其凶险程度,绝不亚于战场厮杀。


    我们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牢牢掌握住汉中的经济命脉!”


    望着暮色中渐渐亮起的灯火,我能感受到,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围绕着粮食和货币的无声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我,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接下来的所有挑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