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7章 幕后传音,子明出手 (暗线情报)

作者:猫啃月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议事厅内的喧嚣渐渐平息,孙权那句“仔细思量,再做定夺”如同最终的判词,暂时为这场激烈的公开辩论画上了句号。


    我和孔明在鲁肃的陪同下,随着人流缓缓退出。


    孔明面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对刚才的唇枪舌剑颇为满意。


    我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将“联合抗曹”的议题摆上了台面,并且争取到了武将集团的普遍认同,这对于他的公开使命而言,已是阶段性的胜利。


    然而,我深知,这仅仅是第一步。


    真正的决策,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幕后。


    孙权的犹豫,周瑜的沉默,以及那些主降派文臣的不甘,都意味着最终结果依旧悬而未决。


    曹操百万大军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仅凭一番慷慨陈词,很难彻底打消所有人的顾虑。


    必须加一把火。


    一把足以烧掉他们最后犹豫,让他们看清曹军并非不可战胜的“虚弱”本质的火。


    在回驿馆的路上,我与孔明并肩而行,鲁肃则略微落后半步,神色间带着几分未定的忧虑和对我们的歉意。


    他显然也明白,今日之议,并未达到他所期望的“一锤定音”的效果。


    我与孔明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有些事情,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讨论,甚至不适合让所有人知道。


    孔明微微点头,示意他明白我的意思,也相信我自有安排。


    他今日的表现已经足够亮眼,接下来,该轮到我这隐藏在“副使”身份之下的“参军”,在水面之下,搅动真正的暗流了。


    寻了个机会,趁着孔明与几位前来致意的江东官员寒暄之时,我稍稍放慢脚步,与鲁肃并排。


    “子敬先生,”


    我压低声音,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郑重,


    “方才堂上之辩,想必先生也已看清。


    主降之声依旧不小,吴侯与周都督心中,恐怕亦有疑虑未消。”


    鲁肃叹了口气,面露愁容:


    “子明先生所言极是。曹军势大,非虚言也。要让主公与公瑾下定决心,殊为不易啊。”


    “正因如此,”


    我直视着他的眼睛,目光锐利,


    “有些事情,或许不便在庙堂之上公之于众,却可能对最终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肃闻言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立刻明白了我的言外之意。


    “子明先生可是有何……教我?”他用词谨慎,显然意识到了话题的敏感性。


    我微微摇头,示意周围人多眼杂,并非详谈之地。


    我从袖中取出一卷早已备好的绢帛,极其隐晦地递向他。


    这绢帛外观普通,上面记录的文字也经过了处理,用的是一种我和徐庶、以及玄镜台核心层才懂的简写和暗语,即使落入他人之手,也难以解读出全部真实信息。


    但这并非重点,重点是我接下来要口述的内容。


    “子敬先生,”


    我的声音更低,几乎只有我们两人能听清,


    “此乃我军斥候连日冒死深入曹军腹地,以及……


    我早年在北方游学时结交的一些旧识,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传回的最新消息。


    事关重大,或许能为吴侯与周都督决断,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鲁肃接过绢帛,入手微沉,他没有立刻展开,只是紧紧握在手中,目光凝重地看着我,示意我继续。


    我迅速整理了一下思绪,将玄镜台传回的、经过我精心筛选和“包装”的情报要点,用一种符合“斥候探查”和“旧识密报”逻辑的方式,清晰而简洁地阐述出来:


    “其一,据我方最新探得的消息,曹军之中,已现疾疫端倪。”


    我刻意加重了“最新”二字,强调其时效性,


    “并非寻常水土不服,而是已有部分营寨出现士卒呕吐、腹泻、高烧不退之症状,且有蔓延之势。


    虽曹军极力封锁消息,但我方斥候冒险潜近,亲眼所见病卒营帐隔离,药石消耗剧增。


    此疾疫若不能及时控制,在大军密集驻扎之下,后果不堪设想。这或许比外界所知的,要严重得多。”


    这情报远比市面上流传的“曹军水土不服”要具体和严重。


    玄镜台的细作甚至冒着极大风险,获取了部分曹营医官的只言片语和废弃药渣的信息,经过交叉印证,才得出了这个初步结论。


    将其归功于“斥候深入”和“旧识密报”,合情合理。


    鲁肃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严肃,握着绢帛的手指微微收紧。他深知军中疾疫的可怕,尤其是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下。


    “其二,”


    我继续说道,语气沉稳,


    “曹军主力,多为北方士卒,骤然南下,水土不服远超预期。


    并非仅仅饮食不惯,更兼气候湿热,蚊虫滋生。


    许多士兵浑身瘙痒,精神萎靡,战斗力已大打折扣。


    尤其是精锐的虎豹骑,在荆襄之地尚可逞威,若要在江渚水网密布之地作战,马匹优势难以发挥,步战能力亦受影响。


    其真实战力,恐怕要比其名声,低上不少。”


    这一点,结合了玄镜台的观察和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听起来更像是前线斥候的直观感受,容易取信。


    “其三,曹操收编的荆州水师,看似数量庞大,实则磨合严重不足。”


    我语速加快,直指核心,


    “刘表旧部与曹军将领之间,指挥体系混乱,号令不一。


    且荆州水师久疏战阵,训练松弛,战斗意志薄弱。


    曹操虽强令整合,日夜操练,但水战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水军看似势众,实则如同临时拼凑的木筏,远非江东水师这等百战精锐可比。


    其中,颇有可趁之机。”


    这一点,更是直击江东最自信、也最关心的领域。


    通过指出曹军水师的“虚胖”,可以极大地增强江东方面的信心。


    将其归结为“斥候观察”和“内部消息”,也顺理成章。


    “其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我稍作停顿,让鲁肃有时间消化前面的信息,然后才抛出最后的关键,


    “曹操数十万大军,粮草辎重消耗惊人。


    其补给线从许都、邺城绵延千里,横跨大江南北,极为漫长且脆弱。


    乌林、赤壁一带,水陆转运节点繁多,防守必然存在疏漏。


    若能遣一支精锐奇兵,袭扰其粮道,或焚其囤粮之所,则曹军纵有百万之众,亦将不战自溃!”


    这一点,是基于战略层面的分析,但通过“斥候探明粮道虚实”和“旧识透露后勤困境”来包装,更具说服力。


    这等于直接指出了一个可能克敌制胜的具体方向。


    我将这四点情报,以最精炼、也最具有冲击力的方式,传递给了鲁肃。


    我没有直接说“你一定要让孙权和周瑜看到”,但我相信,以鲁肃的智慧和对江东命运的关切,他知道该怎么做。


    “子明先生……”


    鲁肃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看向我的眼神充满了震惊和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情报价值的惊叹,也有对我这个“副使”竟然能掌握如此机密信息的审视,


    “这些消息……当真属实?”


    “子敬先生,”


    我迎着他的目光,语气无比坚定,


    “军情紧急,人命关天,岂敢妄言?这些消息,皆是我方付出巨大代价换回。


    我知先生心系江东,亦盼孙刘联合,共抗强曹。


    故而不敢隐瞒。至于如何利用这些消息,呈送给谁,何时呈送,全凭先生决断。


    我只希望,这些来自不易的情报,能为江东的最终抉择,提供一些真实的参考,避免因误判形势,而铸成千古憾事。”


    我将责任和决断权完全推给了鲁肃,这既是尊重,也是一种策略。


    让他主动去“献策”,远比我强行要求更有效,也更能保护我自己。


    鲁肃深吸一口气,郑重地将那卷绢帛贴身收好,仿佛那不是一卷普通的布帛,而是关系到江东存亡的关键信物。


    他对着我深深一揖:


    “子明先生高义!此等重要军情,无异于雪中送炭!


    肃,明白了!请先生放心,肃定会用最妥善之法,将此……讯息,呈送主公与公瑾都督!”


    他没有再多问情报的真正来源,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他知道,有些事情,点到为止即可。


    “如此,便有劳子敬先生了。”我回了一礼,心中一块大石暂时落地。


    幕后传音的第一步,已经完成。这份精心准备的情报,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将在孙权和周瑜的心中激起涟漪。


    至于这涟漪最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还需要耐心等待。


    看着鲁肃匆匆离去的背影,我知道,他一定会用最快、最稳妥的方式,将这些“加料”的情报送到那两位决策者的案头。


    孔明此时也已应酬完毕,缓步走了过来,目光在我脸上停留片刻,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并未多问,只是微笑道:


    “子明,看来此行,并非全无收获。”


    我亦报以微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需上下而求索。走吧,孔明,回驿馆,静候佳音。”


    我们并肩而行,沐浴在柴桑傍晚微凉的风中。


    公开的舞台上,诸葛亮已经完成了他的表演;


    而在无人看见的幕后,我的棋子,也已悄然落下。


    这场关乎天下命运的博弈,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