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再次向司马徽先生深施一礼,准备告辞离去时,这位清癯睿智的老者,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片刻,那眼神中似乎包含了许多未尽之言。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关于卧龙凤雏的事情,只是微微颔首,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郑重地说道:“陆将军(他最终还是用了这个称呼,或许是认可,或许是提醒我的身份),少年英才,志存高远,实属难得。然乱世行路,如履薄冰,当知人善任,广纳贤言,方能行稳致远。荆襄之地,藏龙卧虎,将军既有心,或有机缘。好自为之。”
“多谢先生金玉良言,晚辈谨记在心。” 我再次恭敬地回答,心中明白,他这番话,既是勉励,也是一种隐晦的期许和告诫。他点醒了我“卧龙”的存在,但最终能否得其相助,看的还是我们自身的作为。
辞别了司马徽,我在童子的引领下走出草庐。石秀和几名护卫早已在远处等候,见我出来,立刻迎了上来,眼神中带着询问和关切。我只是对他们微微点头,示意一切顺利,脸上尽量保持着平静。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此刻内心是何等的波涛汹涌,心潮澎湃!
踏上返回新野的山路,崎岖难行,林深叶茂。周围的景物似乎都变得模糊起来,我的整个心神,完全沉浸在刚才那石破天惊的发现之中。
卧龙!诸葛亮!孔明!
那个在徐州留下惊鸿一瞥的“单福”,真的竟然就是他!
这个确认,仿佛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心中一直以来朦胧不清的某个角落。它不仅仅是解开了一个关于“单福”身份的谜团,更重要的是,它为一个巨大的、关乎未来的可能性,找到了一个无比清晰、无比坚实的支点!
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呼吸也有些急促。与攻城略地、斩将夺旗的兴奋不同,这种发现顶级人才,尤其是发现一个可能与自己有着某种深层契合的“同类”(尽管只是在思维方式和对格物致知的潜在兴趣上)所带来的激动,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震颤灵魂的体验。
这比得到十万精兵,更让我感到振奋!
我的思绪,瞬间飞回了徐州,飞回了那间简陋却承载着我最初希望的崇文馆。
我想起了“单福”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时的情景。他衣着朴素,却难掩那份卓尔不群的气质;他言语不多,却字字珠玑,见解独到;他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事人心。当时我就断定,此人绝非凡俗,日后必成大器。
我还想起了他看到我那些“简陋”的教学工具——石膏几何模型、标示着刻度的木尺、甚至是那歪歪扭扭画在沙盘上的简易地图时,眼中闪过的那种异样的光彩,那种混合着好奇、惊讶、甚至是一丝…理解的光芒。
最重要的,是那张未完成的“木牛流马”图纸!当时我只觉得那设计精巧绝伦,远超时代认知,却也因其复杂和未能完成而感到惋惜。现在想来,那哪里是什么简单的运输工具图纸?那分明是一个天才的大脑,在探索力学、结构学、自动化(尽管是极低级的)的惊鸿一瞥!那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对“格物致知”的潜在追求,简直让我感到头皮发麻!
诸葛亮!孔明!
他的才华,绝不仅仅是后世演义中那个近乎妖孽的、只会“借东风”、“设空城”的军师!他那“自比管仲、乐毅”的抱负,恐怕也绝不仅仅是指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
如果说,“隆中对”是他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那么,他那未完成的“木牛流马”,以及他对《墨子》(那本我赠予他的残卷,现在想来真是巧合得不可思议)可能产生的兴趣,是否暗示着,在他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对“奇技淫巧”(在这个时代被视为旁门左道)的探索欲,有着对改变世界运行方式的渴望?
这个想法,像一道电流般击中了我!
一直以来,我都在小心翼翼地、有限度地“复现”一些超越时代的技术和知识。我深知其中的风险,也明白仅凭我一人之力,难以形成真正的体系和规模。我需要帮手,需要能够理解我、支持我,甚至能与我一同探索、一同创造的伙伴!
而诸葛亮,这位被水镜先生评价为“卧龙”的天才,这位能设计出“木牛流马”的奇人,会不会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能得到他的辅佐,不仅仅是刘备的“匡扶汉室”大业有了希望,更重要的是,我那些深埋心底、不敢轻易示人的、真正想要改变这个时代的计划——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改良、工业基础的萌芽、基础科学的启蒙,甚至是社会结构的优化——都将获得一个强有力的、甚至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他不仅仅是一个顶级的谋士,他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同志”!一个能够跨越时代的隔阂,在思想层面与我产生共鸣的人!
想到这里,我的心跳再次不受控制地加速。招揽诸葛亮的意义,在这一刻,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单纯为刘备寻找辅佐的范畴。这成为了我个人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一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必须得到他!不惜一切代价!
这个念头,如同磐石般,在我的心中轰然落定,变得无比坚定。
但是,旋即,冷静的思考又占据了上风。
我清楚地知道,请诸葛亮出山,绝非易事。
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却“时人莫之许也”,这说明他内心是极其骄傲的,同时又带着怀才不遇的孤愤。这样的人,绝不会轻易出山,更不会轻易投效于人。
我该如何去做?
直接去隆中拜访他?以什么身份?我现在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是刘备的人。直接以我的名义去,他会见我吗?就算见了,他会因为我这个“刘备的下属”而动心吗?
还是应该先说服主公刘备,让他亲自去?这似乎更符合礼贤下士的传统。但是,主公现在寄人篱下,处境艰难,贸然去寻访一个隐士,会不会引起刘表的猜忌?而且,以主公的性格,他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的价值吗?他能给予诸葛亮足够的信任和平台吗?
更何况,我和“单福”(诸葛亮)在徐州的那段渊源,是否应该利用?如果我挑明了那段过往,会不会让他觉得我城府过深,刻意接近?又或者,那段短暂的交情,根本不足以打动他?
时机呢?现在官渡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曹操虽然暂时无暇南顾,但北方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荆州的局势又如此复杂,刘表昏聩,蔡瑁弄权。此时此刻,真的是诸葛亮出山的最佳时机吗?他是否还在等待,等待一个真正值得他辅佐的“明主”和一个能够让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一个个问题,如同潮水般涌入我的脑海。
我意识到,这件事情,急不得,更不能鲁莽。
需要耐心,需要诚意,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或许,我应该先通过玄镜台,对隆中那边的情况,对诸葛亮本人近期的状况,做更深入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然后,我需要小心地引导主公,让他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让他对这位“卧龙先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下定决心,亲自前往延请。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必须是幕后的推动者,而非台前的急先锋。我要将功劳和名望,都归于主公,这样才最符合我们目前的处境,也最有利于最终目标的达成。
至于我个人与诸葛亮的“连接”,以及未来可能在“格物”层面的合作,那将是更深层次的、需要小心维系和逐步发展的关系,绝不能在一开始就暴露出来。
心念电转间,一个初步的计划轮廓,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勾勒出来。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确认了“卧龙”的存在和身份,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指路的灯塔,让我的方向感,一下子变得无比清晰。
我抬头望向远方,南阳的方向,仿佛已经能看到那片名叫“隆中”的土地,以及那位即将搅动天下风云的青年。
孔明先生,我来了。
这一次,我不会再让你从我身边溜走。
喜欢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请大家收藏:()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