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1章 路途

作者:十点饭的吃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天佑启程回北京的时候已经是  1950  年初了,此时胡宗南集团主力被全歼,成都解放,至此除了边疆地区,全国已经解放。新时代的曙光穿透战争的阴霾,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蓬勃的生机。


    李天佑的卡车驶出剑门关时,嘉陵江畔的晨雾正缓缓散去,如同掀开一幅崭新的画卷。车斗里码着川西军区开的路条,还有半袋成都老乡硬塞的椒盐锅盔。面饼里夹的腊肉,是土改后农民自家腌的头刀年猪肉,咸香扑鼻,承载着百姓对新生活的喜悦与对解放军的感激。


    挡风玻璃上贴的  “支前模范”  奖状被细雨打湿,褶皱间晕染出淡淡的红痕,衬得徐慧真绣的平安符残破却愈发鲜红,那细密的针脚,是无数个日夜牵挂织就的守护。


    过广元时,一群戴八角帽的学生正在褒斜道上刷标语。青石崖壁原先刻着  “效忠党国”  的摩崖大字,如今被石灰浆刷成白板,新漆的  “耕者有其田”  还往下淌着红汁,仿佛在宣告旧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诞生。


    领头女学生看到李天佑一身军装后,甩着麻花辫喊:“解放军同志捎段路呗!我们要去汉中教扫盲班!”  她们眼睛里闪烁着热忱的光芒,怀里《土地改革法》油印本的油墨气味,混着车斗里朝天椒的辛香,一路飘过秦岭隧道。这一路上,她们谈论着如何教农民识字,如何让更多人懂得新政策,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在西安城外歇脚时,骡马市已改叫  “翻身集市”,处处洋溢着翻身做主人的喜悦。穿羊皮袄的老汉蹲在  “代写家书”  的摊子前,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口述写给参军儿子的信:“栓子,咱家分到八亩水浇地,你娘用分浮财得的绸子裁了面红旗......”


    戴眼镜的代书先生突然搁笔,指着李天佑的卡车惊呼:“这不是去年运磺胺救过俺娘的车吗!”  不由分说地往驾驶室塞进几个洛川苹果,每个都裹着《土地改革法》传单,果香与墨香交织,传递着百姓的感恩。


    车过娘子关,太行山的积雪映着篝火红光,给苍凉的山脉增添了几分暖意。原先盘踞山匪的鹰嘴崖下,新搭的草棚飘出《白毛女》的梆子声,激昂的曲调诉说着旧社会的苦难与新时代的希望。


    看戏的老乡们认出车上的军牌,热情地往车斗扔来成捆的太行山党参,那是大山的馈赠,更是百姓的心意。放哨的民兵队长提着马灯追上来,灯罩上  “支前模范”  的奖状还是运输队的老张去年从天津捎来的,时光流转,这份情谊却愈发深厚。


    驶近卢沟桥那日,永定河畔的柳树已抽新芽,嫩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象征着新生命的萌发。原先摆测字摊的瘸腿老秀才,如今在桥头教人认  “合作社”  三个字,沧桑的声音里满是对知识传播的执着。几个娃娃追着卡车跑,兜里炒黄豆哗啦响,那是用斗地主分的青花瓷碗换的。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眼中满是对解放军叔叔的崇拜。


    进永定门时,夕阳正照在故宫琉璃瓦上,金色的光芒洒在古老的建筑上,庄严而又神圣。原先乞丐蜷缩的城墙根,此刻支着  “义务扫盲点”  的布篷,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


    二丫清脆的童音从人堆里炸响:“哥!我教到第三册啦!”  她胸前的红领巾是用徐慧真珍藏的杭绸改的,鲜艳夺目,手里粉笔还写着  “剥削”  的注音字母,认真学习的模样让人倍感欣慰。


    南门大街上,原先当铺林立的银号街挂满合作社牌匾,见证着商业的新生与变革。蔡全无站在  “南门供销社”  台阶上打算盘,身后堆着东北运来的解放牌肥皂,算盘珠子噼里啪啦作响,仿佛在奏响新时代的经济乐章。


    徐慧真的身影从酒馆门口闪过,依旧是那般干练;秦淮如接生的那两个矿工双胞胎正在门前玩耍,脖颈挂的长命锁上刻着  “1949??新生”,这简单的字样,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转折与希望。


    拐进南锣鼓巷时,杨婶正戴着老花镜看着《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西南剿匪的硝烟还未散尽,但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安心的笑容。


    小石头用缴获的日军刺刀削着木头枪,忽然指向天空:“哥!快看!”  一群白鸽正掠过胡同,哨音清越,翅尖染着晚霞的金红,它们自由翱翔的身影,恰似这个新生国家充满希望的未来。


    钱叔的榆木拐杖重重一顿,震得梁间燕子纷飞。那燕巢里垫着的,跟去年迁坟时放在吴婶棺椁里的《新华日报》一样,铅字依稀可辨:“光明属于人民”。这句话,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真实写照,也预示着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必将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李天佑推开南门小院斑驳的木门时,破碎的漆面便簌簌落在手背上。夕阳正把石榴树的影子拉得老长,枝桠间残留的枯叶被风卷起,在半空打着旋儿,仿佛要将他满身的风尘都卷走。院角的石磨盘上结着薄霜,几株顽强的野菊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依然绽放着金黄的花朵。


    井台边,徐慧真正用棒槌捶打着尿布,皂角泡在暮色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突然听到门轴转动的声响,她猛地抬头,手里的棒槌  “咚”  地砸在木盆边缘,溅起的水花沾湿了鬓角的碎发。


    “天佑,你回来了!”  她甩着湿手要起身,围裙上还沾着未洗净的奶渍,却被西厢房突然炸开的啼哭声绊住脚。西厢房蓝布帘子  “哗啦”  一掀,秦淮如怀里抱着两个襁褓冲出来,白大褂皱得像揉过的宣纸,胸前的北大医学院校徽歪歪斜斜,几缕头发黏在汗津津的额头上。“承安刚吃完奶,承平又闹......”  她话音未落,怀中女婴突然收住哭声,黑葡萄似的眼珠直勾勾盯着门口,粉嫩的小手在空中抓了抓,像是要抓住眼前这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


    钱叔的榆木拐杖重重磕在青砖地上,惊得梁间燕巢簌簌落灰,两只麻雀  “扑棱棱”  窜出屋檐。“可算回来了!”  老人浑浊的眼睛瞬间发亮,颤巍巍的手指着墙角的酒瓮,“快!把埋了三年的女儿红刨出来!”  转身时,李天佑分明看见他用袖口狠狠蹭了蹭眼睛,苍老的背影在夕阳里微微发颤。


    灶房飘出呛人的油烟味,杨婶端着冒热气的粗陶碗冲出来,围裙兜里还露出半截军邮信封的红边。“先喝口疙瘩汤暖暖!”  她把碗往石桌上一搁,汤里的葱花随着热气上下翻滚,“昨儿收到小宝......志远的信,说西南解放了......”  说到这儿,老人的声音突然卡在喉咙里,慌忙转身用围裙角擦眼睛,可颤抖的肩膀还是泄露了汹涌的情绪。


    “天佑,”  蔡全无拎着铁皮暖壶撞开院门,壶身上  “为人民服务”  的红字在暮色中格外醒目。他一眼瞥见李天佑袖口磨出的毛边,眉头拧成疙瘩,随手把暖壶塞给旁边的小石头:“去店里找金宝仓库把那匹卡其布拿来,给你哥做身新衣裳!”  转身时,一枚缠着红头绳的钥匙从口袋滑落,在青砖上敲出清脆的声响被眼尖的徐慧真一脚踩住。


    “蔡叔这是藏着什么秘密,可是要安家呀?”  秦淮如逗着怀里的承平,小家伙正用口水把她的发梢糊成一缕缕。蔡全无的耳朵瞬间红到脖颈,抄起石桌上的捣衣杵佯装要打,却绷不住嘴角的笑意:“小丫头片子,医学院没教你少打趣人?”


    暮色漫进堂屋时,八仙桌上的煤油灯  “噗”  地亮起。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腌萝卜、白菜豆腐,还有杨婶特意蒸的白面馒头。李天佑摸出怀里用油纸包着的渤海对虾,虾壳红得像火,还带着咸腥的海风气息。


    徐慧真却按住他的手,指了指墙角竹筐里的海带:“供销社刚到的山东货,炖虾最鲜!”  话没说完,承安突然  “哇”  地一脚踢翻识字课本,印着《共同纲领》的纸页哗啦啦散了一地。


    “瞧瞧这小胳膊小腿儿的劲头,”  钱叔笑的脸上爬满了褶子,用筷头蘸了米酒点在承平唇边。小家伙吧唧着嘴,突然  “咯咯”  笑出声,惊得蹲在桌下捡筷子的小石头猛地抬头,撞得桌角的碗筷叮当作响。


    杨婶忽然指着窗外,声音里带着惊喜:“快看,街道上的人来挂光荣匾了!”  众人齐刷刷望向窗外,几个戴着红袖章的街道干部正踩着梯子,将写有  “革命家庭”  的红匾挂在门楣上,红绸带在晚风里轻轻飘动,这是李天佑父母用命换回来的保家符。


    月光爬上屋檐时,红底金字的  “革命家庭”  匾额在夜风里轻轻摇晃,把影子投在徐慧真新糊的窗纸上。那窗纸是用没收地主家的绸缎拼的,牡丹、祥云的图案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秦淮如趁人不注意,往李天佑碗底塞了块巧克力,小声说:“林医生给的,说能治你咳嗽......”  她的指尖还带着消毒水的气味,却比任何时候都温柔,仿佛要把这许久未见的牵挂都融进这一句话里。


    夜深人静,李天佑躺在久违的土炕上,听着身边妻儿均匀的呼吸声,伸手摸向炕柜暗格。铁盒打开的瞬间,一股陈旧的硝烟味混着樟脑气息扑面而来。褪色的子弹壳下压着泛黄的照片,这是四合院东厢修缮时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照片里父亲穿着油渍斑斑的工装,母亲抱着年幼的他笑得灿烂,背景里钢厂的烟囱正冒着白烟。突然,窗外传来二丫稚嫩的梦呓:“新中国......  万岁......”  声音被夜风揉碎,惊得石榴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远,却在李天佑心里荡开层层涟漪。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